在论坛上发现了很多对于教材问题的探讨,个人也有一些感受,于是就简单说两句:
很早就发现这个问题。在现在的环境中,我们遇到的教材基本上可以分为苏式与美式两种。当然,这种分法并不是个人的独创,也不需要作什么样的论证,只以“苏式”、“美式”作一个标签,对教材进行一个简单分类。
苏式教材力求教材的逻辑严谨,语言简洁。因此,在苏式教材中,基本上很少出现过多的事例,相反对于逻辑与推导十分热衷,对定理的条件讲述非常直接。在语言上,苏式教材基本上是定义型,以严谨为第一要务。
美式教材力求教材的生动活泼,便于理解。因此,在美式教材中,有大量的事例,显得循循善诱,通俗易懂。在语言上,美式教材基本上是描述式,以生动为第一要务。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苏式教材中,很容易就清楚地了解了整个逻辑关系与知识的框架体系;在美式教材中,很容易就理解了所讲述的大概是什么样的事情。
对于教材的选用,也需要有选择。有人喜欢读苏式教材,因为可以清晰地理解知识框架与结构;有人喜欢读美式教材,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中国在90年代以前(不需要进行论证,个人感觉,匆批判说没有论据),基本上都是苏式教材的写作模式,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告诉学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可能也与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教育模式有关)。近年来逐渐引进了西方教材,于是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个人感觉,近年来的问题是,很多教材审查不够,逻辑性上做得不好,显得凌乱,语言上也不活泼,难以理解。这大概与中国现在,学术浮躁,以出版教材作为学术成果的一个依据有关。
另:其实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是比较喜欢苏式教材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晰,虽然说不那么好懂,但多花点儿时间,弄懂了之后就会感觉整个知识框架非常清晰。对于美式教材反而觉得写得很冗长,不喜欢读。可能,也是跟个人比较偏理论比较有关。个人喜好,切匆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