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坛友说 一带一路
403 0
2019-12-03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1,徒劳恨费声2。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3梗犹泛4,故园芜已平5。

烦君6最相警7,我亦举家清8。


注释:

1 高难饱:《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挠,长吟悲鸣。”因以为它只是“饮清露”,所以想到“高难饱”。

2 恨费声:悲鸣传恨而无人同情,所以说是恨费声。

3 薄宦:做小官吏。

4 梗泛:随水漂的树枝。《战国策·齐策》说,有土偶人与桃梗对话,土偶曰:“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然者将何如耳。”

5 芜已平:荒草丛生,一片平齐。

6 君:指蝉。

7 警:警醒,提醒。

8 举家清:全家清贫。


赏析:

诗中的蝉,就是作者的影子。蝉栖息高树,吸风饮露,嘶鸣不止,这一切投射到诗人心上,都成了自我生命处境的写照。诗人不禁将情感投射到蝉的身上,细致体味这种相似境遇下的生命感受。首句“高难饱”,“高”字双关,既指蝉栖身之高,也指蝉品性高洁;“难饱”,指蝉食不果腹,也寓指诗人的清贫。二句“恨费声”,写蝉哀鸣终日不过徒劳,而诗人吟咏作诗,亦属徒劳费声。三、四句写蝉夜夜嘶鸣,尤其是到五更时,悲凄无力,鸣声欲绝,然所栖之树却愈发碧绿,无动于衷,这也正是诗人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切身感受。五、六句漂泊无依,家园荒芜。既说自己,亦指蝉栖抱木枝,而不能再回旧穴了。七、八句“君”、“我”双收,以蝉鸣声警醒自己家徒四壁作结,更添悲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