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1442 2
2010-03-26
目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从经济回升到经济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发展还可能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这个关键阶段必须思考怎样成为从经济回升到经济复苏的推动力。
  从“变身”到“健身”

  21世纪,银行业最流行的词汇之一是“流程再造”,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要融入世界金融的竞争舞台,首先就要“变身”。因此,通过组织架构上的“流程再造”使自己变得更贴近国际标准是第一步,特别是在股改上市的压力之下,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在组织架构上实施“流程再造”以吸引投资者。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一回身,不少国内银行按资产排名都进入了世界前列。这一点跟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银行业的发展很像,但是其发展教训也提醒我们,如果不立刻转到核心竞争力的变革上,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值得担心。特别是当2008年金融危机打击了一个个堪称“流程再造”典范的国际大银行之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中首先提出来的。具体到商业银行来看,核心竞争力就是能使商业银行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基本要素,就是将金融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组织能力,就是综合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首先,核心竞争力不是简单“外形模仿”,而是要通过不断创新寻求竞争的优势和利润的增长点。这包括差异化战略、市场定位、人力资源竞争在内的多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金融创新。有些人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对金融创新的否定,因此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必须等待时机。但是“坐等”产生不了核心竞争力,在全球新一轮银行业竞争开始之前,如果不通过金融创新主动寻求变革,无疑将错失这次“弯道超车”的良机。其次,核心竞争力要与实体经济、产业转型相结合。回头看国际金融创新的历史,它的每次变革实际上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升级分不开。从技术上讲,商业银行不论是支持供给还是消费都能赢利,但是要获得核心竞争力则要更多支持能带来技术革命的供给,这样也会带来相应的消费赢利。虽然目前新兴产业的发展,大都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酝酿期,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益方面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对未来新能源产业注入了政策性关注,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推动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技术革命。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当然,这可能会被一些人认为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对于眼前困难局面的支持还是乏力,但实际上这就是新竞赛的开始。此外,比起发达国家我们还有许多没有做到的部分,可以结合这些实际问题,通过金融予以调整完善。比如通过直接融资业务改善银行的风险结构,配合城市化进程支持相应的投资消费需求等等。其中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支持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实体动力。

  从“国内”到“国际”

  前些年我们谈商业银行的竞争多集中在国内,现在再看这个问题则需要国际的视野。这些年我们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的进程中对“引进来”很熟悉,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对股改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人曾认为在金融危机笼罩的大环境下,外资银行对持有中资银行股权的意愿会降低。实际上在2009年初的确有这类情况,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回升势头的显现,四季度开始外资银行从减持变为纷纷增持。如2009年11月,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拟追加11亿欧元投资,以提高对中信银行的持股比例;恒生银行也表示有意参与兴业银行配股。当然,对于从战略层面看外资持股的问题,我们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资本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合作的内容上提高层次和水平,甚至借助国际合作的平台推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借助外资银行的国外布点扩张自身的国际化步伐,这样才能使整个“引进来”战略具有稳定性和质量。

  就“走出去”而言,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讨论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重挫了全球的银行巨头,对于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中提升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就需要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配合。而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实现海外扩张机会,相应地对于本国银行国际化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强,这也是中国经济以更深层次融入全球经济的需要。但是,商业银行在实施海外布局时也需谨慎,既要立足于获取长期和稳定的收益,更要认真评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风险,以及被收购境外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当然,国际视野不能仅局限在简单的“引进来”或者“走出去”,更应该是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摆布资产负债和定位战略,充分考虑来自国际的风险防范,拟定相应控制措施。看看金融风暴席卷后的国际商业银行现状,我们就会发现,在当初应急性的救助措施之后,国际商业银行“国有化”和“综合化”的特征突显,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已然成为新的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多层次金融投融资产品体系的建立,“金融脱媒”的趋势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模式产生深刻影响,而且未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要求银行从传统“赚利差”转向拓展更多元化的盈利渠道。因此,从战略转型的角度考虑,在未来的银行国际化布局中我们或许将看到更多国际性银行功能整合、业务整合的现象,需要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尝试金融控股公司等多种模式,整合发挥综合经营的互补优势,不断提升资金市场配置的整体效率。



作者:外汇局福建省分局 陈斌 来源:《中国外汇》2010年第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4-9 04:58:02
多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3 14:54:07
有点点大了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