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发觉得高校里的老师对校内从事学术科研与到校外社会赚钱的看法有些极端与畸形,一边在痛苦挣扎着挤上发文章、申课题的独木桥;一边在不停的贬低鄙视利欲熏心的外面世界。于是,当有人书出版的周期快、文章发的频率高,就会被一些老教师批评为功利主义与不求甚解;当有些年轻老师为了能够养家糊口而到处走穴讲课、做项目时,又被嘲讽为浮躁与浅薄;当看到外面社会拜金充斥、企业家与富豪争相斗富时,心中的不平衡又幻化为口头上的不屑。于是,信奉阳春白雪的这些高校天之骄子的老师,变得有些歇斯底里。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不缺少人的世界,但是一个缺少会营销的创新型人才的世界。古老的欧洲曾经产生了不计其数的穷困潦倒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现在的世界给了大家一个只要你会营销、有实力就基本上会多劳多得的市场经济氛围。当然,还要你“想这样”,如果你很享受比较清贫的校园学术环境,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请记住,你不要抱怨,更不要排斥和贬低。
       在我看来,科研与赚钱从来就不是一对天然的矛盾体,但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科研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要求为指引、为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的科研活动。当这个条件具备之时,你尽管踏实的进行学术科研,赚钱会成为你努力工作而不期待的副产品。这时的你,不需要好高骛远,不需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更不需要花心思在任何与学术科研无关的事情上,专注于你的研究,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早就告诉我们,这样分工的好处就是提高熟练度、创新的可能和效率。
       事实上,在我们国家里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一方面外面世界的诱惑太多了;另一方面我们很多的博士、博士后不是自己追求梦想、追寻兴趣的选择,而是为了带上某种光环或者为了能在高校谋求晋升的路径依赖的选择。所以,很多从事学术科研的高校教师的内心从一开始就不清静,当有任何诱惑的风吹草动出现时,便不能自已的成为墙头草,因为科研真的不是自己情愿从事的,所以造假屡禁不止。
       那我们的科研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不仅是文科,甚至理工科、医学等的科研,都与产业化和实际社会离的太远,即使是国家的重点项目,也不乏有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学者为了套牢政府的资金、为了撑足自己的腰包、为了满足私欲而申请的,虽然我们也有科研成果,但又有多少为社会和全人类所用呢?往往是富了某些专家、穷了那些不知情的纳税人、骗了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普通老百姓。
        要我说,与其痛苦的为这种科研奋斗终生,不如到社会上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或者把自己的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的解决实际业务遇到的问题,真正的为社会创造生产力,也不枉自己如此高的学识!其实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能够为实体经济贡献出生产力的科研才是我们急需的。
        不要说为企业讲课、与企业合作科研、到媒体上参加评论、撰写专栏等等是拜金主义和走穴、是一切向钱看,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比如于丹、比如易中天,他们的出现不是偶然,也不是一夜暴富,是社会对他们能够讲出对人民有用的知识的一种回报。当今社会,这种综合的科研人才是相当缺乏的,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学术科研从业人员不少,但是有创新、懂自我营销,具有市场头脑的教授和专家才是更高端的人才!不要说你不屑于他们,其实这些能力都是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锻炼的。他们远比一般的科研人员努力和勤奋,所以你看到他们发表成果的频率很高,听到他们观点的机会很多,引起人们关注的吸引力更大......
    
        因此,我们要摆正科研与赚钱的关系,首当其冲的是要改变观念,很多人学了多年的经济学,但始终没有明白自由的市场经济和那只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价格机制会调整学术科研资源的最优配置,个人的不平衡与抱怨只能说明自己的无能!因此,想着赚钱的高校科研人员本身没有错误,关键在于用知识赚钱的方式和方法,如果通过自己所学能够合理合法的创造生产力,那完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的科研活动是靠不住和无法开展的,记住那句话没有?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我们仔细想想,赚钱以获得好的生活水准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家人、一心搞科研不是现在这个年代所崇尚的!
    
       科研与赚钱是一对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的工作,当二者目标一致时,会达到1+1>2的效果;但当二者相克时,便痛苦的产生很多无病呻吟。作为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年轻人,我们要保持一份赚钱的激情,要采用营销自我的方式,要积极把自己所学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这样的科研是有价值的,这样的赚钱是快速的,这样的生活更是美好和充实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d9b650100hlm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