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一直在看吴明隆版《spss统计应用实务》,看完第一章到第八章,由于是边看边实践,所以颇有一些心得,记录下来,不足或错误之处还望人大论坛上的各位朋友一一指正。
首先,吴明隆版的关于spss应用的内容与其他版本的最大的区别在于这是一本真正关于问卷调查方面的spss应用,而目前市场上关于spss的书籍大多可以说是计算机类书,通篇都在讲操作,却忽视了工具是为人服务的,缺乏讲解的针对性。
其次,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一章的内容既环环相扣,又不影响跳跃性阅读,因为后面有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复习。
第三,我想说说我的一些心得。
(1)关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虽然也看了几遍书上所讲的因素分析——结构效度,但是一直是一种懵懂的状态,通过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并结合分析的情况,才开始有点领悟所谓结构效度。其实,因素分析的种类分为两种,第一种叫探索性因素分析:当编制者在编制量表,但没有理论作为依据时,只是由编制者依其概念将有关的题目编制出来,然后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性地了解所编制的题目中含有多少个因素;第二种叫验证性因素分析:当编制者采用某个理论来编制量表时,因为一个理论通常都会包含几个维度,因此所编制量表相对地也会包含这几个分量表,为了验证此量表所包含的分量表是否和所用的理论一致,验证因素分析的结果是否和理论一致,即称为考验其效度。所以综上所述,关于效度的检验主要是检验问卷的项目是否涵盖你所要测量的相关维度,换句话说,即因子分析后得出的几个主成分是否包含了你问卷中的所有项目。
(2)关于量表的设计。以前一直听说有李克特量表,这个概念知道,但是到底如何运用,实际并没有真正领悟。从我一开始设计的问卷,到后来回归分析中遇到了问题,才逼着我又仔细地看了一遍因子分析。由于我的回归分析中存在这不少变量相关性太强,导致不能进入回归方程(采用逐步回归)。于是我发现这本书上关于因子分析结束之后,先将相同层面的题目得分相加,然后将这些因子带入回归方程,看到这里我才有点恍然大悟,原来我的问卷设计是多么的糟糕。糟糕在哪里呢?我的问卷有的题目采用李克特三点量表,有的题目是两分类变量,有的题目是五点量表,这就导致问卷中有的题目可以归在一个层面,但是由于量表的标准不一样,导致我无法处理,真是郁闷。对于量表的设计,我的体会是,所有问题,从上到下,应该处于一种判断标准体系之下,即要么都是三点量表,要么都是五点量表,让被调查对象在填写问卷的时侯不要老是切换评价标准。
以上是对我一周以来的工作总结,希望下一周的工作顺利,各项指标能够顺利通过软件检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