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目前正走向改革深水区,转型阵痛,成为了横亘在许多企业家心头的忧思。
面向2020年,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遇到的难题似乎也越来越多了。在此背景下,企业家究竟该如何破局,重新找到企业快速增长的“第二、第三曲线”?
关于这一点,央企唯一一位“双料董事长”、被外界赞誉为“中国版稻盛和夫”的宋志平,基于自己数十年的企业经营经验,有着一些思考。
在宋志平的带领下,中国建材、国药集团双双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在他眼中,这两家公司的业绩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奥秘无他,仅仅在于抓住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创新。
人人都知道创新很重要,但实际经营中却容易陷入“创新,找死;不创新,等死”的怪圈。面向2020年,企业应该如何有效地创新?怎样借用创新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不妨向宋志平“问道创新”,听听他的看法。
口 述: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
编 辑:徐悦邦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内容摘录自宋志平新书《问道创新》,正和岛经作者确认并授权发布。
美国领导世界的奥秘
创新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创新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另一个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认为,创新就是要在我们头脑中思考和形成更好的做事方式,或者一件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我们现在为什么需要谈创新?20年前创新是个新名词,现在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又是每家企业、每位企业家都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经济发展分为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4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目前正迈向第三个阶段,即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和转型是当前中国制造一个首要的任务。我们现在不仅面对着过剩,面对新常态和持续发展的难题,还面对着国际上的贸易摩擦和民粹主义思潮。许多关键的“卡脖子”核心技术必须突破,不然企业就要面临生死存亡。我们还有一个奔向世界一流的目标,这就把我们的创新和经济转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那么,创新跟什么有关?我认为,创新跟制度无关,主要跟文化有关。创新文化很重要,文化是创新的基础。
肯尼斯·霍博有一本书《清教徒的礼物》,这本书非常好,讲美国这个国家的移民是怎么来的,当年都是从英国很多小乡村里走出来,大家坐着船来到了美洲大陆。
美洲大陆的冬天寒冷,有些移民没有算好食物储备量,很多人都冻死或饿死了,也有的在美国顽强地生存下来了。移民来到美国的并不是什么大款,都是一些清教徒。
他们的价值观里有几点:第一,要建设天国,天国就是美国梦,美国人的美国梦就是从清教徒里来的,每个人都想要建一个新的天国;第二,有创新的精神;第三,集体主义;第四,勤俭持家。
为什么美国这样一个年轻的国家能够迅速地发展起来,我看了《清教徒的礼物》这本书还是很有感触的。了解美国的过去才能知道它的现在,了解它思想根源的地方,才能了解它为什么成功。
“创新+企业家精神”,是美国能够领导世界发展到今天的根源。
在整个波士顿,围绕麻省理工学院这一核心,围绕128公路形成了以电子、宇航、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环状创新带;
硅谷的创新非常强,其中的创新项目并非都是政府支持的,而是由一些企业、个人自发形成的。在硅谷附近聚集了很多在创业的学生或社会人士,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在咖啡馆里面讨论,当有了创意,大家就去创业了;
美国许多著名的公司像惠普、微软、谷歌、苹果、优兔(Youtube)、戴尔等都是从车库这样简陋的地方孕育出来的,很多人戏称“车库是美国IT业的摇篮”。
所以,《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这样说:你们中国人什么都可以拿走,但是有一招你们没学会我们就不怕,那就是美国民间的创新能力、创新文化。
有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担忧:中国亟须进行高速的本土创新,但到底中国是否有这样一个文化能够去推动大规模的本土创新呢?这个问题是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的。
创新要让创新文化根深蒂固,这点很重要。
创新颠覆一切:别用企业的血泪来交学费
创新很容易颠覆掉过往许多看似牢不可破的东西。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1997年的书《创新者的窘境》中讲到,过度地管理,一味地依靠过去的方法的企业会衰败,为什么?原因是没有把创新放在手中。
他的观点是,如果过分看重管理,管理层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和强有力的决策,可能会使得他们失去领先地位,原因是领先企业往往太注重现有客户和市场,对原有技术路径过于依赖,在突破性技术来临时可能与之失之交臂,不大重视创新就会被颠覆掉。
而对企业来说,最害怕的就是产品或者技术被颠覆,尤其是大公司。
大家知道胶卷时代的国外品牌有柯尼卡、柯达、富士,国内有乐凯,很著名。在柯达研发出数码技术后,围绕着乐凯到底上不上更大规模的胶片生产线的问题,国家相关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专门的班子,请了大量专家研究数码究竟意味着什么。
柯达的人不相信数码的未来,乐凯的人也不信,因为当时数码相机只能达到100万、200万的像素,索尼拿它做小薄片,生产袖珍相机,只是一个拿着玩儿的东西。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看法,数码相机不行,小孩当玩具玩儿可以,照相不行,不可能取代胶片。因为胶片技术是卤化银成像技术,有100多年的历史,从黑白发展到彩色,已经非常成熟了。
于是,乐凯又引进了一条更大规模的胶片生产线。后来大家知道数码相机的像素越来越高,现在照相机一般是1亿、2亿的像素,我们手机也能到达一两千万的像素,而且不像过去拍照那么复杂,简单易操作,所以几乎人人都会拍照。结果乐凯一下子就被颠覆了,后来被另一家中央企业收购了。这就是变化。
企业应该关注身边的变化。如果你跟不上变化,不进行创新,就有可能被颠覆掉。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颠覆性创新的浪潮呢?
我的观点是:看着一个,吃着一个,还得备着一个。
管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第二曲线”。什么叫“第二曲线”呢?产业发展有生命周期,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是先升后降的抛物线,当一个业务做到高点就会衰退,应该做另外一个业务跟上去,在拐点出现之前开始一条新的增长线,从而实现持续增长。
一个产业,在企业觉得很舒服的时候大概已经过了高点,往下降了。现在中国水泥需求量已经往下降了,最高点是25亿吨,2018年的需求量只有22亿吨,每年下降1亿吨左右,国外预测2019年将再降5%。
所以,第一条曲线就是做好现有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不断提质增效,持续性创新还要不断赚钱。第一条曲线高点越过了往下走,那该怎么办呢?第二条曲线开始了,那中国建材的第二条曲线是什么呢?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房屋等“三新产业”,快速增长。
2018年国内六大新材料让中国建材赚了100亿元的利润。第二条曲线将来也会下降,中国建材又做了第三条曲线。
所以说,企业不能坐等新技术突破的出现,采取一成不变的技术战略是不明智的;相反,企业需要主动出击。
企业创新的两大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