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和安全的威胁促使我们转向低碳排放、低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本质是通过,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增长,最终达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改善相互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人口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经济效率以及低碳和无碳能源技术革新,是驱动低碳经济转型和低碳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
英国政府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迄今,以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污染,获取更大经济产出的低碳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整个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低碳经济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达到相当程度后,重新选择发展道路的过程。低碳经济的选择源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的迫切性,其理论发展和演化以及具体的实践活动也必然对气候问题的解决途径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的实质和内涵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狭义的理解是以消耗低碳燃料为主,追求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最小化排放的发展,是一种高能效、低资源消耗和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模式。对低碳经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科学发展观角度,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效率角度,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发展模式上,低碳经济从宏观上确立了低碳发展的方向,中观层面结合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在微观层面上利用碳中和技术。
随着低碳经济的实践在世界各经济体以不同形式的展开,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诠释也在发展之中。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如何回答什么是低碳经济,基于低碳经济产生的气候变化的背景,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低碳经济,如何确定评估低碳经济的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低碳经济的实质和领悟其正真的内涵。
1.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导致近百年全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4℃。如果目前以化石燃料为主导的能源结构没有改变,到203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将达到40.4Gt。每年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增长1.7%,本世纪末气温很可能在2000年的基础上升高2-3℃,结果会使全球20-50%的生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亚马逊的热带雨林有可能完全崩溃,粮食减产将使30-200百万人口面临饥饿的风险。如果气温继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风暴等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剧,人类将面临着更为严重的气候变化风险。如果不采取行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化造成的经济、生态以及灾难的损失每年可能达到全球GDP的5-20%或是更多。
世界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和安全的威胁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不合理的能源结构、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消耗模式以及低效率的能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战略转型,标志着人类对过度损害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高碳排放、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以摆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不管是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还是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都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向低碳经济转型,承担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履行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的义务。
2.低碳经济与温室气体减排
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是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证据表明,为了避免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气温的变化应该控制在2℃以内(工业化前水平),即相当于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450ppm个碳当量单位。要实现这个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在2015年左右必须停止增长,205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50%-80%。很显然,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兼顾两个目标,即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维持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这个目标显得尤其重要。通过经济发展减轻和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的权利,这是低碳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的目标。通过“气候创新”机制的建立和社会行为的转变,以最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即有效提高碳生产效率,使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是低碳经济的核心。
“照常营业”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如果被认为是低碳经济的“参照情景”或是“基准”,低碳经济则包含着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行动等“可选择的情景”,以推进在相同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温室气体的排放和能源资源的消耗有效的降低。低碳经济发展的可选择情景主要包括:(1)政策的选择。选择不同的减排限额或是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将气候保护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2)技术的选择。采取措施减少对电力的需求,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展碳捕获和封存低碳技术,减少森林砍伐等;(3)行动的选择。为获得显著的环境效益,现在就应该开始采取行动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从经济效益看,行动越晚,就会耽误最佳的减排时机,减排的难度也将更大,成本也越高。向低碳经济转型,就必须做出选择,开始实施减排措施,而不是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为理由,进行无谓的等待和观望。
3.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问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加以解决。气候变化作为一个不可持续的因素,威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危害,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选择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决定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是随着减排措施和行动的实施而持续降低的,这些减缓的应对措施,增强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影响的能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选择,例如促进技术革新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发展,将会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发展可持续能源技术和有效利用能源资源的基础上,保证了长期的能源安全供给;低碳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增长摆脱了高碳排放模式,平衡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整个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实现低碳经济,不仅是通过大量的投入来推动技术的发展,使未来50年内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在人类和生态环境可承受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下个世纪能够看到的、由清洁能源驱动的世界。
从发展的阶段来看,低碳经济只是走向高一级的无碳经济的过渡阶段。经过低碳经济发展之后,从碳排放和能源技术的角度来考虑,肯定还要继续寻求无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无碳经济亦即“后碳化”、“后化石”或是“脱碳”的经济,是超越低碳经济的一个步骤和阶段。无碳经济或许意味着人类完全能够消除和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使经济全面依赖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驱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追求高产出。借助于能源利用方式和体系的变革,通过高碳→低碳→无碳经济发展模式有序的演化,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和其它环境问题一样,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的污染物(温室气体)导致的结果。Ehrlich(1972)的IPAT框架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I(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是由人口水平P、财富A(人均收入或人均GDP)以及技术开发的水平T(由人均收入的排放量)决定的。IPAT模型随后被扩展成为Kaya恒等式,用来揭示人类经济活动、技术变化和人口对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即:

该恒等式的含义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Q是人口规模、人均GDP(GDP/P)、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E/GDP)和单位能源供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强度(二氧化碳/E)的函数。以上模型从理论上阐述了温室气体排放是驱动变量人口、经济增长和技术以及相关政策等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上述碳排放理论,是理解低碳经济驱动因素的基础,也为形成促进低碳发展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碳排放和能源需求、工业化以及城市化
化石燃料长期以来在能源供给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因素。2007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化石能源的比重占了88%,而核电和水电只占12%的份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范围化石燃料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增加的趋势:1990-1999年,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2000-2004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年均增长达到了3%。事实上,全球不断增加的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长。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从2006-2030年,世界主要一次能源的需求将增长45%,年均增长的速度为1.6%,其中煤炭的年均增长为2%。2030年煤炭在能源需求中的比重将达到29%。如果没有相应的能源政策,支撑全球经济的能源还是以化石燃料为主,2030年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2排放在2000年的基础上将增加40%~110%。其中2/3-3/4的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煤炭仍然是主导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电力和交通部门将导致7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从二氧化碳排放的趋势来看,18世纪中期以来,主要工业国对全球大气中累积的二氧化碳2应负主要的历史责任。2004年的数据显示,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了全球的77%;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只占二氧化碳累积排放的23%份额。但是,近年来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格局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工业国由于转向基于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降低的趋势,排放增长的速度也在放缓,如经合组织(OECD)国家2006-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预计为0.1%。相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和消费不断增长,再加上许多国家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途径的改变,二氧化碳排放正表现出强劲快速增长的势头,排放量占据了世界的主要部分。据此可以预测,2030年97%的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来源于非经合组织国家,这些国家所占的排放份额将从2006年的52%上升到2030年的66%,其中仅中国就占了49%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额度,印度占了17%。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城市化,也是驱动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新增加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给城市的交通、住房和基础设施等造成了压力,增加了对水泥、钢铁和建材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刺激了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和膨胀,从而增加了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城市人口的收入高于农村地区,生活消费水平也相应比农村地区的高,对电力消费和能源服务的需求比较旺盛,尤其是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世界城市2006年的能源消费占了世界总能源消费的67%,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9.8Gt,占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2排放的71%。中国2006年的城市化率为41%,与城市一次能源的需求占全国总体水平的75%,城市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为4.8Gt,占二氧化碳总排放的86%。
2.碳排放和社会经济发展
IPCC的报告表明(2007),从1970年到2004年间,根据Kaya恒等式中四个要素年均变化的结果:人口增长1.6%,人均GDP增长1.8%,能源强度降低1.2%,碳强度降低0.2%,全球平均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长率是1.9%。研究表明,20世纪的后30年间,人口和人均GDP的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力,因为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的降低不能够抑制收入的影响和人口的增长,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上升。在没有进一步脱碳的情况下,这个趋势将保持到2030年。世界银行将2004年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95%的70个最大的排放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研究,发现从1994-2004年,人均GDP是决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变量,其次是人口。而能源强度的大幅度下降将弥补约40%由人均GDP和人口增加对排放的影响。冯湘君等也认为,从1971-2005年,中国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起决定性的影响。这期间经济发展累计贡献了约86%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虽然90年代后能源强度在降低,但是不能抵消强劲的经济增长。
大量的人口增加导致了对资源、产品和服务等需求的增加,引起土地利用途径的改变,产生了更多的化石燃料的排放。Shi(2003)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人口相对应的二氧化碳的平均排放的增加量是1.28%。Mayers和Kent(2003)证实,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对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对有限的灌溉水资源和国际粮食的供给增加了压力;而正在增加的新的汽车的拥有者,占了目前世界汽车拥有量的五分之一,加重了当前全球机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
经济增长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高度的经济活动通常伴随着高资源消耗率和废物产出水平。大量的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密切相关的,而这种关系是随着历史、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政策的干预而变化的。经济转型的国家如东欧和前苏联,由于经济解体,导致20世纪90年代人均收入出现下滑趋势,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在大幅度的减少。然而,持续的低水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利用,导致碳强度和能源强度只有适度的降低。尽管经济下滑,这一组国家2003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还占全球二氧化碳总量的12%。从1980-2000年,中国的GDP翻了两翻,而能源的消耗仅增长了一倍,表现出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脱离,这主要是能效的提高降低了能源强度产生的决定性的作用。
3.碳排放和能源技术
能源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值物质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即降低能源强度;二是采用技术替代,主要是能源或是燃料的转换,用低碳的燃料如天然气和氢燃料等替代煤和石油等,或是从化石燃料转向非化石燃料(如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无碳的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和降低单位能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理论上,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实证了技术相关的要素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例如冯相昭等研究表明,中国在1971—2005年间,约89%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不断降低,一次能源结构的逐步改善对二氧化碳减排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群伟等(2008)证实,技术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在1980-2005年间技术因素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率在80%以上。
事实上,保持经济增长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接受降低经济增长的现实;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显然还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实施。然而人们的需求、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即转向可持续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模式。能源技术创新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但能增加产出,提高碳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能有效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无疑是驱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机制
低碳经济的转型和发展,需要建立气候创新机制,将二氧化碳2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行动纳入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中。创新机制下的气候政策包含三个明确的目标:(1)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采取适应性的行动减少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寻求有效的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途径。不同的国家应该根据温室气体排放的国情、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和产业结构的特点等,使创新机制在不同的侧面有重点的突破,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减排效益。
为了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和实践在发展的不同环节和阶段的有效落实,政府还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公共政策。因为没有任何单一的气候政策是可以实现低碳发展目标的,不同的气候政策需要配合使用,共同产生作用。归纳起来,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选择主要包括:(1)建立能效标准和减排规章制度。例如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高效率的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用电器的和商业能效标准以及其他行业的排放标准,促进效率的提高和节能;(2)需要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减排。在市场机制下,利用碳税和限额—排放交易制定一个合理的碳排放价格是非常必要的。征收碳税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还可将碳税的收入用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项目或是服务,促进温室气体的减排的行动。重要的是让排放者承担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的社会成本。这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向着低碳排放、低能耗和较高的产出方向发展,鼓励投资低碳产品和服务。政府还须制定总体排放限额,发布可交易额度,授予企业按照规定数量排放的权利。在督促企业实现减排目标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3)制定信息相关的政策,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例如推广和实施能效标识制度、碳标识制度或是其他的生态相关的标识制度等,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对能源成本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鼓励他们作出对环境有益的消费和生产决策,以低碳和高能效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241(4):154—160.
[2]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8(3):79—87.
[3]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4—19.
[4]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M].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2007.
[5] Stern, 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6]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challenge: curbing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 [R]. McKinsey Climate Change Special Initiative,June 2008.
[7] Ehrlich, P. R. and Holdren, J.P. Human Population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J]. American Scientist, May-June 1974:282-292.
[8] 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trol on GN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PCC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 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1990,Paris,France.
[9]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 Insight[M]. OECD/IEA,2007, Paris.
[10] Raupach,M. R. ,Marland,G,Ciais,P,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drivers of accelerating CO2 emissions[J].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2007,104(24):10288-10293.
[11] The World Bank Group. Growth and CO2 Emissions: How do Different Countries Fare? [R] Washington, D. C,2007.
[12] 冯相昭,王雪臣,陈红枫.1971—200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1):42—48.
[13] Shi, A.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Pressure on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1975-1996: Evidence from Pooled Cross-Country Data[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4):29-42.
[14] Mayers, N. & Kent, J. ,New Consumers: The Influence of Affluence on the Environment[J].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merican Society(PNAS),2003,100(8):4963-4968.
[15]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260(8):72—74.
[16] 王晶.关于我国开征二氧化碳税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09,(5):95.
作者:厦门大学 段红霞 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