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编于微信公众号:麦哲学术
获取更多管理学权威期刊学术前沿,请关注我们!
1. 策略延迟下众筹项目的定价和激励决策作者:毕功兵 杨云绅 梁樑
本文研究了投资者的策略延迟行为对众筹项目的定价以及激励决策的影响。策略延迟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自动按照估值在相应阶段投资,并且部分投资者会刻意延迟投资来搭便车的行为。本文采用了一个两阶段模型来刻画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并进一步对比序列到来模式(投资者没有策略延迟)与同时到来模式(投资者有策略延迟)中的贝叶斯均衡。研究结果表明,当发起人采用价格激励的方式提高成功率时,投资者的策略延迟行为可能会影响最优的激励策略。当存在固定目标约束时,如果投资者没有策略延迟行为,发起人应该激励前期投资者,通过弥补他们等待成本的方式提高成功率;反之如果投资者出现策略延迟行为,对项目估值较高的投资者会自动在前期投资并且愿意承受更高的价格,此时发起人应该反过来激励后期投资者。当不存在目标约束时,不论投资者是否有策略延迟行为,发起人都应该始终激励前期投资者以获得更高的成功率以及期望收益。
2. 时变风险厌恶下的期权定价——基于上证50ETF期权的实证研究作者:吴鑫育 赵凯 李心丹 马超群
传统的随机波动率(SV)期权定价是在投资者具有常数风险偏好假设下进行的.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市场参与者具有时变风险厌恶特征.基于此,本文对时变风险厌恶条件下的期权定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传统的(非仿射)常数风险厌恶SV(CRA-SV)期权定价模型进行扩展,构建时变风险厌恶SV(TVRASV)期权定价模型对期权进行定价,并分析时变风险厌恶对期权价格的影响;其次,采用标的资产与期权数据信息,建立基于连续粒子滤波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定价模型的客观与风险中性参数进行联合估计;最后,采用我国期权市场上的上证50ETF期权数据,对构建的定价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TVRA-SV期权定价模型相比传统的CRA-SV期权定价模型具有更好的数据拟合效果,能够更充分地刻画标的上证50ETF收益率在客观与风险中性测度下的波动性;TVRA-SV期权定价模型相比传统的Black-Scholes(B-S)期权定价模型和CRA-SV期权定价模型都具有明显更高的定价精确性。
3. 基于共同持有资产的银行间接关联网络研究作者:王超 何建敏 马静
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系统,银行之间不仅有直接的拆借关系,还能够通过投资市场建立间接关联。本文分析了资产内生相关性、资产降价出售以及银行投资行为等因素对银行间接关联程度的影响,基于这些因素通过持有共同资产构建银行系统的间接关联,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平面极大过滤图方法生成银行间接关联网络,论证了该网络中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并通过对该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发现间接关联网络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等特征,这些特征与银行通过直接拆借形成的网络相似。本文对于银行间接关联网络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银行之间的关系,也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提供了新的视角。
4. 基于效率视角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具选择研究作者:刘中文 段升森 于艺浩
本文运用2011-2016年发布股权激励计划的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激励效率的角度,探讨公司规模、成长性及产权性质等异质性要素如何影响公司股权激励工具的选择。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能够显著影响股权激励工具的效率,大型上市公司更适合使用股票期权,而小型上市公司更适合使用限制性股票;且公司成长性越高,上述匹配关系对股权激励效率的影响越显著。对于国有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作为股权激励工具比限制性股票更具有激励效率。
5. 媒体热议度能有效降低股价暴跌风险吗?——基于公司透明度调节作用的研究作者:刘维奇 李建莹
互联网新闻集快速、真实、海量信息等特征于一身,成为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监督力量。互联网新闻有助于深度挖掘上市公司隐藏的内幕消息,避免不利消息在公司持续囤积带来的股价暴跌。基此,研究选取2014-2017年优矿平台证券关联新闻信息构建媒体热议度指标,探究媒体热议度对公司未来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公司透明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媒体热议度越高,未来面临的股价暴跌风险越小。在透明度低(国有企业、机构持股比例低和财务报告透明度低)的企业中,媒体热议度对股价暴跌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强。这表明,在证券市场监督机制日益健全的进程中,应正确引导各类财经新闻的报道,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降低股价暴跌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
6. 定向增发抑价分解研究——基于双边随机边界分析的新视角作者:徐辉 周孝华
针对定向增发新股存在价格溢出现象,本文首次引入双边随机边界模型探究定向增发高抑价的形成机理,发展了一个新的定向增发抑价分解模型,将定向增发抑价分解为一级市场折价效应和二级市场溢价效应,并对2007—2017年度内已完成定向增发新股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定向增发新股的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均被高估,存在价格泡沫;折价效应与溢价效应均对定向增发抑价施加了显著的影响,但溢价效应是导致定向增发高抑价的主导因素;溢价效应对定向增发高抑价的影响程度在国有企业、大股东全认购、牛市以及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子样本中更显著。基于中国本土文化拓展了抑价分解理论,结论更符合中国股市实情,为定向增发抑价现象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方法支撑。
7. 金融集聚如何影响绿色发展效率?——基于时空双固定的SPDM与PTR模型的实证分析作者:袁华锡 刘耀彬 封亦代
金融集聚从资本支持、资源效率配置、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升绿色发展效率的贡献日益凸显,而这种影响的空间效应有多强、范围有多大以及时空过程有何规律性,都亟待深入研究。本文基于空间距离衰减与中间机制两大假说,利用中国2003—2014年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PDM)与面板门槛模型(PTR)实证考察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并对导致二者之间产生非线性关系的中间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①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溢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在300公里以内为负向空间外溢的密集区域,400—600公里则为正向空间溢出的密集区域。②在金融集聚、城市规模与对外开放水平三种机制调节下,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梯度式"增强的特征,而在经济发展水平机制的介入过程中,金融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却是一个"先减后增"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这种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上述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
8.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地区差异研究——基于SBM和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作者:李根 刘家国 李天琦
目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面临重构,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本文考虑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将制造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排放量纳入产出变量,首先构建SBM模型对我国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进行测算,接着对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地区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采用Tobit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地区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历年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均值为0.44,总体处于中低等发展水平,省际差异显著。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制约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统计期内东部地区综合效率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规模效率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效应分别为0.079、0.123、0.172和0.104。除经济发展水平外,研发投入、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制造业能源生态效率影响程度均不相同。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整体能源生态效率,缩小空间差异,总体上应采取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改善国企公司治理等,而各地区应依据综合效率分解结果及各因素影响效应采用相适用的对策。
9. 政府监管与隐形契约共同作用下集群企业创新合作的演化博弈研究作者:韩莹 陈国宏
考虑政府监管下的正式契约与非正式组织监管下的隐形契约对集群企业间创新合作的约束作用,运用演化博弈方法,建立政府、非正式组织与集群企业的非对称博弈模型,分析了三方参与主体的演化稳定策略,并运用数值仿真分析进一步验证博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政府的正式规章制度还是非正式的集群隐形契约,都能够对集群企业的合作创新产生良好的约束作用,其中正式规章制度相较于隐形契约的约束强度更大,并且在集群发展初期对集群企业间的创新合作行为起到重要约束作用,而隐形契约对集群企业的约束效果更加稳定持久。通过探究集群企业创新合作的行为过程,进一步了解产业集群的监管与约束机制,以推动我国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引导集群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0. 基于低碳视角的政府监管与制造商生产的演化博弈研究作者:刘长玉 夏同水 于涛
政府制定的监管政策对制造商生产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低碳视角,引入政府碳税系数、补贴系数、低碳产品生产成本等参数,针对税收与补贴混合政策、单一税收政策和单一补贴政策三种模式,分别建立了政府与制造商之间决策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监管政策下政府和制造商达到均衡所需条件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政府、制造商决策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当初始生产低碳产品的制造商比例相同时,政府实施混合政策比单一税收政策或补贴政策对制造商生产低碳产品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政府监管与政府低碳税收、高碳产品罚款和监管成本有关,制造商生产低碳产品受到产品成本、收益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仅为政府制定低碳产品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制造商选择低碳产品策略给予了决策支撑。
11. 基于混合蚁群算法的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作者:方文婷 艾时钟 王晴范 君博
基于绿色物流发展理念,为企业寻求经济与环境达到双赢的局面,本研究将节能减排转化为绿色成本,融入路径优化问题中,建立以总成本最小为研究目标的冷链物流路径优化数学模型。针对蚁群算法初始阶段由于信息素不足导致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将A*算法与蚁群算法相结合,利用A*算法的全局收敛性和蚁群算法的正反馈性构造了一种混合蚁群算法。通过对实例进行仿真优化与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12. 考虑服务流的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作者:彭永涛 罗建强 李丫丫
产品服务供应链在向客户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服务的嵌入增加了供应链协调的复杂性。考虑产品服务的双重需求,在分析各主体的运作行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多个制造商和多个销售商的多主体供应链网络;运用变分不等式刻画了制造商层、销售服务集成商层和需求市场的最优运作行为及其达成均衡的条件;最后,通过修正投影算法对数值算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中的产品与服务均衡流相互影响,其中,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了产品需求;降低产品的售价将有利于服务价格和效益的提升。研究结论进一步印证了在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中承载于产品的服务将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
13. 基于临期回收和响应供给策略的易逝性应急物资库存决策研究作者:郭影 孟庆春 戎晓霞
基于降低由于需求时间和需求数量的不确定性会引致较高的过期损失和缺货损失,将临期回收策略和响应供给策略引入易逝性应急物资库存系统,同时考虑应急系统中需求时间不确定性的这一突出特性,建立临期回收策略和应急供给策略的随机规划模型,决策临期回收策略和响应供给策略下的最佳存储水平,并分析各策略带来的风险降低和价值增加。回收策略和应急供给策略并不都是有利的,存在着降低风险和增加价值的有利条件域;库存决策需要权衡风险的降低与价值的增加,给定一个判断标准;需求时间和需求数量的不同随机分布对策略的价值增加作用有不同的影响,且分布的不确定性程度对价值增加的影响不具有一致性和单调性。
14. 考虑退货影响的品牌商O2O渠道选择与决策优化作者:范丹丹 徐琪 程方正
考虑网购顾客退货影响,利用消费者效用理论分别构建了网络、实体及O2O渠道不同混合模式下的需求函数,研究了品牌商在单一网络渠道、"网络+O2O"渠道、"网络+实体"以及"网络+O2O+实体"渠道模式下的最优定价策略,分析了网络渠道退货率对不同渠道组合下品牌商最优定价与利润的影响,着重讨论了网络品牌商和"网络+实体"双渠道品牌商选择O2O渠道的条件。研究表明,较高的网络渠道退货率将导致较高的网络渠道定价,降低品牌商利润。若开设O2O渠道不能降低网络渠道退货率,品牌商选择O2O渠道取决于其运营成本及退货率大小,运营成本低且销售个性化等高退货率产品的品牌商适合开设O2O渠道;若开设O2O渠道可以降低网络渠道退货率,品牌商是否开设O2O渠道取决于运营成本、退货率以及运费。或运营成本低,或运营成本高但运费低,或运营成本高、运费高以及销售高退货率产品,这三种情形下的品牌商应该选择开设O2O渠道。
15. 3PL企业融资服务模式下考虑损失规避零售商的供应链运营和协调策略作者:黄帅 樊治平
针对第三方物流(3PL)企业融资服务模式,研究了具有损失规避行为的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情形的供应链运营策略和协调问题。在本文中,分析了分散情形下3PL企业的最优融资策略和损失规避零售商的最优订货策略。以及集中情形下供应链的最优订货策略,通过比较两种情形下的最优订货量,得到了可以使资金约束供应链实现整体协调的转移支付契约。研究结果表明:当零售商初始资金较高时,3PL企业融资服务模式下零售商的订货量超过其在资金充足时的订货量;当零售商初始资金满足在一定范围内时,3PL企业融资服务模式可以使3PL企业和零售商获得帕累托改善,但不能直接协调资金约束供应链;当3PL企业和零售商签订的转移支付契约满足一定条件时,供应链可以实现整体协调。
16. 信息不对称下供应链成员的决策顺序研究作者:金雁南 田林
市场需求通常是不确定的,而供应链成员之间关于需求信息会存在不对称性。本文采用"信号"博弈(Signaling)的方法,探讨信息不对称结构下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决策顺序。考虑由两个成员组成的供应链,各成员需要决定自己的边际收益,后决策方可以观测到先决策方的决策,并推测(Infer)市场需求信息。研究表明:1)当信息精确度较低时,拥有信息的一方偏向于先决策,而当信息精确度较高时,其会偏向于后决策;2)无论信息精确度的高低,不拥有信息的一方总是偏向于先决策;3)对于整个供应链而言,当信息精确度较低时,拥有信息的一方先决策较优,而当信息精确度较高时,拥有信息的一方后决策较优。一些结论与直观相悖,取决于"信号"成本(Signaling cost)、先行者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以及后行者对先行者的反应之间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