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体面”工作的我误进银行
国有大行有它的牛逼之处,但是船大难掉头也是众所周知了。
从基层员工的角度来说,不带背景或资源,想在支行或省行站稳脚跟,实在是不太容易。大部分人最后的结果就是心甘情愿在支行勤勤恳恳做上许多年的柜员或者客户经理,一晃眼一辈子。
毕业那年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到处投简历参加笔试面试,那时候也以为银行看上去挺体面挺不错啊,于是也投了很多银行类的校招,结果误打误撞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了大行的管培生offer。
那时候还特别美滋滋,在毕业当年的2月份左右就已经拿到了offer,还是当时校招最爱弄的“管培生”噱头,莫名觉得自己真厉害,其实是被无知蒙蔽了双眼,直接就去签了三方,其他校招也不投了,其他笔试面试通知也不去了,心想毕业前只要专心把论文搞定就可以开开心心玩耍了
轮岗时期的高压生活
在支行轮岗时期,动不动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连续两三周的那种,最重要的是还出不来成果。
这就很气人了,改来改去领导也不满意,你问领导到底想要什么,他们也说不出来要什么,只会说“你们先做,做完我们再看再提意见”,到后面几天我连扯个笑脸都懒得扯了,但我倒是很佩服和我一起加班的同事,加班加到孩子打电话来说“爸爸/妈妈我好想你”还依然坚守在加班岗位上。
领导不喜欢你下班到点就走,哪怕没有事情也要主动加班,不过,没有事情?
不可能没有事情的,领导说了,上班时间不要待在行里,都给我出去到客户单位去,有什么材料要写的流程要发起的,下班回来再弄;好不容易下班闪人了,领导要求你手机必须随时接听,关机也要开通来电提醒;
各个单位的会计、经理等各色人等,把你当客服热线看待,想什么时候找你就什么时候找你,问什么业务你都应该知道;
业绩任务的就不说了,反正我是从来不主动去完成,也完成不了,好在当时的领导也知道我不是搞营销的料,也随我去不指望我。
下定决心考FRM
银行的高压让我萌生了想考FRM,不,是一定要成为FRM持证人的念头。于是我开始了紧张的备考。
首先,先简单说一下我对FRM这个证书的理解和考证的原因。
FRM是GARP协会设立的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资格认证,考试内容偏向数学、金融工程、风险管理方面。从证书作用来说,其实个人觉得证书在求职的时候仅仅只是加分项,不管是CFA还是FRM,远没有学历、工作经验这些来的重要,尤其在国内金融行业招聘中作用其实非常小,除非是非常对口的岗位(比如银行、证券的风控部门对FRM就很看重)。
我是16年开始关注和选择考FRM的,起因也很简单,当时在咨询做一个新加坡trading company的风险管理项目,由于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项目开始阶段非常艰难.
有个很细小我却记忆犹新的事,当时我访谈客户的风险部门head,问为什么公司的total VaR小于各个账户的VaR总和,我还记得他非常无奈又嫌弃的问我到底是不是金融专业,说“It’s in textbook 101”(大意这是课本第一章就会学的愚蠢的问题),于是抱着想踏实学点东西的心态,开始了备考的不归路。
考完回想,FRM确实有非常完善的知识体系,不失为从业人员的一种额外充电,同时FRM非常注重探讨金融与风险的本源,会大大拓宽深化你对行业的理解。
如果你选择了FRM考试,请务必留足复习时间,官方给出的复习时间是14周,个人感觉3个月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离开银行后的生活
每天准时下班,下班后可以去运动去和朋友吃饭去回家躺着,有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即使偶尔加班,也是领导和下属一起在做事情。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的感觉还是很棒的,不像以前是下属做,领导在旁边玩手机或者抽烟。
甚至收入都比以前高了,以前某行经常说这个季度你们业绩又完成得不好,绩效先少发一点,以后再给你们兑现,呵呵。
最后插一句记忆中很深刻的一个画面吧,在我还在支行轮岗的时候,有一天傍晚,不是很忙,没什么客户。我坐在座位上,正好可以看到大厅门外来来往往经过的人,傍晚的阳光特别柔和地洒了一地,我突然发现自己被困在这个小天地里面,拼命挣扎也动弹不得,甚至我想到了更可怕的后果,就是也许有一天,我连拼命挣扎的力气都会失去了。那一瞬间,我知道了,我不属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