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兰卡斯特模型谈情说爱
在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兰卡斯特模型以产品的水平差异为基础,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收益情况。思索之后发现,这一模型也能十分生动和贴切说明人类的另一社会现象,那就是爱情。
为了更好地利用兰卡斯特模型,我们姑且将男女之间的爱情看成一种“交易”。如果恋爱中追求的一方是“消费者”,那么被追的一方就是待售的“产品”。“消费者”的购买力取决于拥有的相貌、财富、才能等,而“产品”的性能也反映在长相、财富和地位等方面。“交易”成功与否,要看“消费者”购买力的强弱和“产品”的性价比是否适当。
兰卡斯特认为,产品的差异性就是每个产品品种区别于其他品种的特性,而消费者对不同的特性有着不同的偏好。同时,消费者也无法购买某一产品的多个品种并将它们“混合”,得到一个新的品种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偏好。在爱情这场“交易”中,“产品”每个“品种”的性能明显存在差异,而“消费者”通常也只对某一“品种”钟情。虽然恋爱中也存在“脚踩两只船”的现象,但最终的“一夫一妻”才被认为是合理合法的。
然而在恋爱中,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理想中的白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针对理想中品种与供给的品种存在差距的问题,兰卡斯特提出了补偿函数的概念。所有可供选择的品种在横轴上均匀排列,M*代表理想的品种,其他品种分布在两边。补偿曲线越陡峭,表明选择的差异性越大。而且,补偿函数是对称的,即M*右边偏出距离I,在左边也会偏出距离I要求同样的补偿。参照意中人的标准,“消费者”允许某一“品种”在某一特征上的优越表现来弥补另一特征上的缺憾,才是理智的选择。同样认为,这种弥补是对称的或者说在主观上是没有区别的,那是因为我们并不能准确分辨多大程度的美貌与多高的才能进行替代才是等价的。
兰卡斯特模型有三个基本假设:密度的偏好,厂商自由进出和一样的成本函数。
所谓密度的偏好,是说市场上存在无数的消费者,他们所偏爱的产品之间有差别,但不大。可以用一个圆圈来描述对不同产品的偏好,消费者均匀地分布在圆圈的周围,每一点都表示某些消费者的理想品种。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可以认为“产品”的“品种”有多少个。每个人的特征各异,但又可以认为及其细微,这就表明每个“产品”的差异是等密度的。
厂商自由进出市场,说明市场上已有的品种之间的距离太近或太远,导致厂商放弃生产某个品种或转产新的品种。在现实生活则表现为“产品”对“消费者”的挑选,即一方并不接受另一方的追求,或提出过高的要求,让追求方知难而退。
一样的成本函数是为了保证任意品种的生产成本都相同,而现实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每个人从出生到成人所需的耗费的各种资源是基本相当的。也许生长的家庭贫富有差距,但每个生命都是平等和无价的。模型进一步强调,任一品种的生产,其平均成本是U型的,使得生产的数目都有限,部分消费者可能买不到他们理想中的品种。在真实的世界,这种情况更极端,每个人只相当于“产品”中的一个“品种”,而且唯一。即便存在孪生现象,个数也很有限,同时每个也是存在差别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取决于“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产品”对“消费者”的偏好了。
既然爱情这种“交易”满足了兰卡斯特模型的假设前提,那么也可以适用模型的结论了。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如果两国进行自由贸易,生产出的产品种类会比在自给自足情况下多。一国消费者如果在国内找不到理想的品种,但有可能在国外生产的品种中找到,或者找到最接近的品种,促使自身效用最大化。推而广之,在种族融合到一定程度,社会文化差异很小的情况下,如果某“消费者”就偏爱白皮肤、蓝眼睛的“品种”,而在国内又找不到,也不愿意接受某种程度的补偿,那么他(她)只好把目光投向国外了。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消费最接近本人消费欲望的产品,被认为是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提高。那么,上述“消费者”可以通过异域恋情、跨国婚姻来使自己的幸福提升一个层次。
[本来还有几个图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弄上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8 10:35:5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