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仔细看一下《佃》第二章的核心模型。
由于Wt=(1-r)q(H/m,t),总有r=1-Wt/q,故原规划可转为无约束规划:Max{mq(H/m,t)-Wmt)。(注意W是外生给定的)
求该函数的驻点得q1=(mq-Wmt)/H,q2=W,又h=H/m,我们从而可得hq1+tq2=q(h,t)。大家没有看出点什么吗?
先不论这个q的二阶条件在什么情况下满足,该规划须有hq1+tq2=q(h,t)(除非最优解不是定义域的内点)。如果q没有一次齐次性,我们还总能求到最优解吗?(里面需要讨论的还不止这些吧)
(声明:这绝不是本人首先发现的,之前有n人发现了)
其实W的外生给定性已经暴露了其“非一般均衡”的性质。此外,佃农个体的优化也被忽略。其模型并没有在偏好、技术、禀赋的元素性条件下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