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479 3
2006-03-21


百余教授联名上书吁抵制学术腐败 谴责论文黑市2006032101:46

发出公开信建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和社科院成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

本报讯 昨天,全国109名教授联名致信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领导,呼吁抵制学术腐败、谴责本校保护主义、建议成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
  这封公开信是由吉林大学法学院邓正来教授牵头发起的,共有109名教授参与签名,包括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员徐友渔以及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葛剑雄等。

公开信将寄达各大学和地方社科院的领导。
  本校保护主义纵容学术腐败
  公开信认为,一些大学的本校保护主义,成为孕育新一轮学术不端和腐败的温床。参与签名的教授认为,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的惩戒应包括批评教育、留校查看、降低职称、撤销职称职务,直到开除出教师队伍。高校校长对教师的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负有惩戒职责,不履行该职责者,应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处分。
  教授们还在公开信中呼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辖的学校校长有督促的义务,并建议教育部在学术道德规范的原有基础上增加这部分的内容。
  治理学术腐败亟须常设机构
  教授们认为,我国还没有形成处理学术腐败的规范程序,也没有常设机构,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教授们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牵头,成立由品行和学术成绩俱佳的学者组成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并制定有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在接到违背学术纪律的投诉以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匿名审查,以查证是否构成剽窃、造假或学术腐败行为,对违纪成立者,定期公开通报批评,给予当事人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教育部将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昨天表示,教育部的目标也是要实现学术纯洁、惩处学术腐败。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呼吁,关键还在于做。针对公开信中成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发言人表示,教育部针对学术抄袭等问题,即将成立的学风建设委员会就是类似的机构。此前,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袁振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表示,学风建设委员会将根据国家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拟定惩处学术不端的行为的制度细则。
  马上就访
  高校官本位思想严重
  公开信参与者之一、社科院研究员徐友渔称,学术腐败部分原因是高校家丑不外扬
  作为公开信的参与者之一,社科院研究员徐友渔先生接受了本报采访。
  新京报:邓正来教授是怎么找着你要你签名的?
  徐友渔(以下简称):我跟邓正来教授非常熟悉,而且在反对学术腐败这个问题上长时间以来就有共识,有许多共同的看法。这封公开信中所有的内容也是经过长期磨合的,其中的内容我都赞同。
  新京报:据你所知,现在高校的学术腐败问题有多严重?
  徐:其一是被曝光的学术腐败事件很多。更主要的是,有些学术腐败曝了光,但是没有被处理,这种不处理的态度让我们觉得学术腐败非常严重。
 新京报:在治理学术腐败上,学界自律和政府主导你觉得哪个更重要呢?
  徐:从长远和根本来说,学界的自律更重要一些,但是这么多年来,无论学界怎么呼吁,但最后应该负责任处理的有关大学当局和有关领导机关不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有学术腐败的行为采取措施。
  因此从眼前来情况来看,要呼吁行政部门加大对学术腐败行为的处罚力度,等目前的这种状况改变之后,再由学者的自律发挥主要作用。
  新京报:公开信中说要对致使学术腐败产生的各种制度性力量进行更彻底的反思和批判,这里制度性力量是指哪些?
  徐:现在大学里确实有一些制度性力量会促使学术腐败的产生。比如说对学校排名次,博士毕业、博导评定都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还有对学校考核的那些机械的数量性规定。
  新京报:公开信中还说,目前的学术环境缺乏学术传统、缺乏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但是在我国学术界历史上也没有严格的学术传统,更没有所谓的学术评价体系,许多学者那个时候学问都做得非常扎实,也没有听说那么多学术腐败问题发生。
  徐:这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跟学者的自律有关,那个时候学者的道德状况要比现在要好得多。
  另外社会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学术评价是个很含糊的标准,主要靠德高望重的学者的直接印象。以前学术的非功利性非常明显,但是现在的学术评价表面上各种规章都建立起来了,而且也不是说完全不起作用,但以前的那种学术的非功利性非常明显。你要拿到什么项目、职称都跟学术成果有关,学术的诱惑性太多,而且马上就可以换成现实的利益。
  新京报:本校保护主义的根源是什么?
  徐:其实说到底,根源与官本位关系很大。目前一些大学的官本位(思想)非常严重,其实如果完全按照现在的条文来处理,也会让一些有学术腐败行为的人得到惩处。正因为学校官本位思想,家丑不可外扬。才使得学者的自律在与行政力量的对比中处于下风。
  新京报:你对你们的公开信的效果,有怎样的预期?
  徐:我对这次的活动非常有信心。我们这一次动员的同行比较多,规模也比较大。只有声音越来越强,有关领导和社会才会更关心这个问题。而且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也表示了对治理学术腐败的态度。
  部分高校论文弊案
  王铭铭剽窃案
  2002110日,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王铭铭的《想象的异邦》一书,被北大查实抄袭。北大撤销了王铭铭包括北大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人类学教研室主任在内的全部学术职务。
  黄宗英剽窃案
  200412日,北京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黄宗英先生的《艾略特———不灭的诗魂》,被查实74%系剽窃。黄宗英被院方解聘。
  胡兴荣抄袭案
  20051214日,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兴荣的《中国传媒业呼唤权威型经理人》一文,被指严重抄袭,胡兴荣在中华传媒网上发布了向被剽窃者道歉的帖子,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接受了胡兴荣教授主动提出的辞职请求。
  沈履伟剽窃案
  20051117日,天津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沈履伟《求是集》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学术剽窃,天津外国语学院解除沈履伟的教授职务,并给予其记大过处分。
  (据《中国新闻周刊》整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1 9:40:5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15 13:52:00

强烈地顶!!

中国的学术环境,真的需要一套制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6 10:17:00

74% = 剽窃

==========那就是完全否认那“26%”了!

哎,倒霉的孩子!

NLP告诉我们,成功的方法是可以“重用”的。剽窃的观点,就是“继承的学习”。

鲁迅“拿来主义”说得好!观点无罪,剽窃有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13 16:50:00

顶 我在做论文的时候就发现老师剽窃别人以及自己学生成果的现象

个人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多老师现在都没心思在教学研究上,而是依靠自己学生来发表论文以保证学校每年下达的科研要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