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培训研究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教导处点击数:3347更新时间:2005-2-20
【内容概要】大学生课余实践是培养这一群体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后将其运用与实际生活当中的有效手段。实践过程不但极大的锻炼了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也进一步使社会了解如何合理的利用好现有的优秀人力资源。因此这一手段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本身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意义。但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无法很好的将自己的所学与所用相结合起来,热情过后实践的真正意义便很少得到完全实现,因此有效提炼出一套大学生实践的培训方案将会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光热。也为大量有志于领导和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的人予以指导和参照。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培训
在中国相对于数以亿计的广大劳动群体来说,大学生的劳动认定依然未完全纳入正轨。他们依旧以被教育者的身份广泛受到保护和关注。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以不满足于整日关在校园中读书的现状,愿意更早的将所学服务社会,因此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来知道大学生参与实践便显得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实践的现状
大学生无论是在科技知识掌握方面还是在思想的进步提升方面都当之无愧是社会的生力军,因此团中央十分积极号召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在假期和空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达到锻炼自我,服务大众的目的。社会实践也是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青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恢复高考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展、形式日益多样.80年代以走进社会、调查研究为主,90年代初开始有组织地开展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的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走在时代的前列。每年暑期,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组成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全国各地特别是贫困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突出发挥了高学历青年学生的知识技能优势。与此同时,团中央每年都有大笔资金投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当中去,以此充分显示出团中央和政府领导对这一块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为例,它由全国百支党员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全国百支大学生防治非典实践服务团组成、共计80万名大中专学生参加。以此可见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
二、大学生实践培训之缺乏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其性质完全不同于毕业后的工作就业,因此很少有针对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专门培训。但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从事工作有绝大多数都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当中从没有从事过的。据不完全统计有40%的学生从事的是于自身专业毫不关系实践活动;有30%的学生从事的实践活动虽和自己的所学专业有关但实践过程中实际从事的是专业交叉的工作,因此所学并不一定够用;而只有5%的学生认为自己从事的实践工作是与自身条件完全结合紧密的。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着实的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而担忧。由于大学生的实践基本上是利用课余和暑期时间开展的,因此决大多数在开展活动之前只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与意愿报名,并未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甚至有些在活动开展之时才刚刚了解实践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生实践的弊病和漏洞。这也极有可能影响到了活动开展的质量。
三、大学生实践培训的重要性
对于前来报名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来说,热情是他们共同的特征。所有的实践队员都希望能通过活动真正得以锻炼出自己的能力也更好服务于社会。可以说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不仅锻炼了大学生,更是为社会创造了一笔不小的知识与经济财富。而要想活动能办成功,大学生能从此得到巨大进步,实践培训的开展将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不难理解当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践内容和担当的角色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之后,活动开展必然是井然有序和势如破竹的。任何一项活动开展都离不开周全的计划与安排,而如何将这一切落实和开展起来则完全依赖于实践队员的能力,因此合理的将这些能力运用于实践当中去,培训就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所以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一块工作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开展好实践的培训工作呢?对于这一块内容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和文献之后,发现这一部分的内容所涉及知识面相当广泛而国内这方面的专业书为数很少。以下以2003年浙江工业大学“走近数字化,我们在行动”暑期社会实践为例,研究大学生实践培训的设计方法等关键问题。
1、活动概况
2003年浙江工业大学“走近数字化,我们在行动”暑期社会实践是一个由学校牵头该校信息学院承办学生组织开展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该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发挥学校信息学院学生的专业优势,把辅导与培训放在第一位,有效利用上门服务、定点培训等形式,教会社区居民如何使用互联网这一高科技产物,将网络“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开进市民家里,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进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学会上网》一书,在正式出版之后,决定以此书为教材开展一次全市范围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期,所有的队员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培训。
2、培训设计的目的
作为活动的先期准备,培训课程的设计是为了使所有队员更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明确自己在时间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培训过程力求实践大学生能完全了解活动的宗旨,积极主动的开展各项工作,并能出色的完成培训市民群众的任务。从一个学生的角色转变为进入社区后老师的角色。
3、培训设计的方法
培训设计的内容力求完整而多样,从而调动起实践队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在培训之后都有所提高。下面是培训第二期具体的实施方法列表:
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主要内容
8月5日下午2:00-5:0010楼软件学院机房各组队员及常委规章制度介绍书第四章试讲
8月6日下午2:00-5:00主八楼学术报告厅各组队员及常委书第二、五章试讲先期总结
8月7日下午2:00-5:00主八楼学术报告厅各组队员校团委朱老师授课讲解
8月8日下午2:00-5:00主八楼学术报告厅各组队员教学VCD播放
8月9日下午2:00-5:00市府会议室各队主干实地听周苏教授计算机授课
8月11日下午2:00-5:00主八楼学术报告厅各组队员教案的全面整理
8月12日下午2:00-5:0010楼软件学院机房各组队员及常委各组副讲员进行试讲
8月13日下午2:00-5:0010楼软件学院机房各组队员毛老师实战授课试讲点评讲课
8月14日下午2:00-5:00主八楼学术报告厅各组队员教学相关趣味活动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践队员真实模拟实践现场情况进行准备。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践队员通过从老师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中汲取经验,获得新知识充实自我。另外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总结讨论和放松调节。这样合理的安排,将队员自己练与向老师学的形式想结合,大大的提高了实践队员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其自身的素质也在培训过程中得到了很大提高。
在培训的形式上,将练和学,看和说,里和外,动和静相结合,大大的提高了培训的效率,从而使较长的培训过程显得内容丰富充实。专家老师参与培训过程更是提高了培训的含金量也为之后内容可操作性奠定了基础。
4、实施培训的过程
在制定了培训计划之后,要顺利的将计划实施,除依仗于活动领导大力支持之外,更多决定于培训工作开展者的合理安排于和培训工作相关事宜到位情况。还是以浙江工业大学“走近数字化,我们在行动”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在制定培训制度同时,教研培训组的同学就在着手联络培训所需要使用的教学地点和邀请授课老师。同时为保证参加培训人员的纪律性还制定了一整套培训过程的监督反馈制度,一方面是对队员的约束;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反映出培训工作的不足,从而进行积极的调整。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和预测之后,任何一套培训的方案都要经历实践检验。而培训是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说,好的实践培训无疑为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大学生对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浙江工业大学的这次社会实践过程中,培训工作的意义也活动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