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感受的四大国有银行
(1)掐指一算,工作快5年了,从血气方刚到目前的平平凡凡,现在的我已经少了很多冲动,有的只是按部就班。
我所在的单位是四大国有银行之一,刚刚完成股份制改造在HK上市,这个消息也许对于高层,对于普通老百姓兴许是不错的,但对于身在其中的我来说,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鄙人不才,就职于该行js省行,某个部门,一个普通的小职员。
大多数人兴许比较关心收入,那就先谈谈收入。同大多数国企一样,这里不是按劳分配,虽说也是个上市公司了,老国企遗留下来的官本位制依旧影响深远,大boss的收入不必说,就是我们部门boss的收入也是我们的n倍以上
我们的货币收入分3块,一块是每月的工资和绩效,一块是季度奖,一块是平时福利。
对于改革,最大的感受是钱越来越少了,虽然帐面上利润多少多少,但对于我们而言,每个月发的仅够糊口而已。如果你再贷款买房,那点收入加上公积金也刚够你贷个30w,相对于nj的房价,大家心里可以衡量下。
季度奖,从我刚进行能发各大几千,到现在小几千,看看物价房价的涨幅,也只能报以苦笑。
福利,基本是一些福利券,现金很少,比如每年200的娱乐费,这点可以忽略不提。
改革,然后上市,或许是了了高层的一个心愿,但是对于内部的管理,换汤不换药。
大boss的话依然是很管用的,没有人敢反驳,即使是我上面的小boss,在我面前依然是那么的权威,而我们这些底层,只有每天的干活。
谈什么竞争,就我的感觉,我周围还没有人有这个意识。
(2)有必要介绍下组织机构方面的东西。
省行是管理行,工资奖金基本不和效益挂钩的,也就是说今年利润多少,基本不影响我们的工资和每月绩效,对季度奖的影响也不大
一个大boss,和他平级的还有纪委书记,监察长,然后下面若干副行。
再下面是若干个处,比如会计处,个人银行处,信用卡中心等等。
还有个概念,处和处之间也是不平等的,有一类处,二类处之分,具体到rmb,就是季度奖多少的区别,比如会计就是一类处,奖金是全行最高的。
全行的财权集中在会计处和计划财务处手中,这个不言而喻。每年行内的办公支出等等都需要这两个处拍板。所有的东西并不是考虑能带来多少效益,无数复杂的因素掺杂其中。
所以投资上的浪费每年无数,但在年底总结上看到的全是功劳,没有失败。没有人会因为浪费而丢官。想想年底外资的进入,看看国内银行如此依赖于借贷差,心中不禁感到凉意袭来。
别跟我扯什么竞争意识,这里所有的全是按部就班来干活。比如统计报表,谁也不知道数字是否正确,但是领导们需要的只是这张报表,决策也依赖于这些或许并不准确的报表。
(3)很多人对国有银行的服务态度都是怨声载道,的确,某些行某些人真的是态度很差,不过就我的感觉,很多时候前台柜员也有难言之隐。
比如经常见到的假钞,根据央行的规定,一旦在柜台发现必须要没收,这个真的没有办法,上面有摄像头看着,柜员发现假钞只能没收,如果退还给你就是违规,是要处分的。不过央行好像对假钞有奖励,具体数额不太清楚。
其实碰到银行服务差可以通过客服热线投诉,现在各家行对形象还是比较重视的。对于碰到的具体合同上的问题,造成损失的,如果省级行无法结局,可以直接找总行,前段时间山东发生过类似的事,处理结果连我们自己都很意外,就是因为客户直接找了总行。
(4)比起经常和老百姓接触的前台柜员,大家对后台部门可能不是很熟悉的。说实话,虽然很多部门的人经常接触,对每个部门的具体职能我也只是略知一二而已。955xx,这个是银行的客户服务热线,如果你经常使用电话银行的话,或许比较熟悉。不过说老实话,对这些人的专业素质我不敢恭维。专业点讲这是call center,呼叫中心,从成立开始,就招了一大批人,不过和我熟悉的同事告诉我,这些人大部分是本科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只要声音好就ok了,至于专业知识进来后再通过书本来补,所以我说他们的前台经验连我也不如,至少鄙人刚工作在网点也待了一年。所以大家如果使用电话银行碰到不爽也不要太生气了,他们全部是招聘的,也就是短期合同,基本是三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一签合同。
(5)会计处
这个处给我的感觉是比较冷漠的,里面的人对业务的了解实在很一般。下的指令常常让人苦笑不得。比如我们行新上的稽核系统,也就是对平时业务中的凭证扫描统一存储,这个光我们行的投资就超过4000w,不过效果真的很一般,有谁会去翻一年前的凭证呢?而且就是找到电子凭证,还是要去找纸质的。
(6)如果说我最痛恨的部门,应该是后勤了,也许每个国企后勤都是比较可恶的。
后勤应该负责什么,如果要创造和谐社会的吧,后勤应该做好他的本职工作,构建一个和谐企业吧,可惜的是,对于我们单位的后勤,只能用恶心来形容,权利在他们手里不过是道具。也许是他们素质都不太高的缘故吧。
在我刚进行是,由于是外地人,单位分了宿舍,两室套,四个人住,虽然周围环境一般,但好歹有张床,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勤开始打起了宿舍的主意,先是收房租,这简直就是既得利益者对其他人的掠夺,不明白收去的房租到底做了什么用途,反正楼道的灯依然不亮,门依然坏着。
就在不久前,终于知道了他们的嘴脸,原来想把空着的宿舍给租出去。不知道以后这些钱又会落到谁的口袋。也许这也算是国有资产流失吧。
(7)今天晚上,有点喝多了,和卡部的,还有计财,还有国际业务部,没有什么,只是痛快。
说实话,每天为了那些并不存在的数据而烦恼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就在今天,在内部的网站上看到了一则消息,说是因为某员工的失误,把老的贷款搞成了新增,造成了总行统计上我行出现了退步。说实话,这件事情是有隐情的 ,只是大家心知肚明而已。替罪羊是找好了,所以新闻的最后是大boss严厉责成相关行要严肃处理。
也许在银行工作的人并不多吧,也许了解事情的人也不多,不过我要声明的是,银行出来的年报,请千万不要相信,这点在以后我会详细说明
(8)就收入而言,四大国有银行肯定是比不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
收入一般而言是一级比一级低,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苏州,是计划单列的,相当于一级行
比如无锡,虽然属于江苏省行,但是独立核算的,所以相比较收入比省行高。
还有,在机关的收入是平均收入,也就是和效益基本没有关系。但是在网点就是和效益密切相关了,如果你在一个效益非常好的支行,比如某些发达地区的开发区。那么一个月收入有1w也有可能。
就我了解的js,四大里面农行虽然效益不是最好,不过待遇却不错。
如果大家关心四大国有的话,应该看到,建行已经上市,中行也快乐,工行正在改革,为什么只有农行没什么动静呢?这里面的内幕是比较多的,欢迎农行的同仁能出来说道说道,还有工行的改革也不像外界那么顺利。
就我知道的,中行的改革是比较成功和彻底的,建行只不过是个出头鸟而已。
我的感觉银行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转变,以前虽然是个企业,但总要和行政级别挂上钩,比如四大国有的大boss相当于副部级,省行的行长相当于副省级,说明这还是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作独立核算的企业。赚了亏了全是国家的,我们中国没有真正的银行家。
但是改革了这么久,到目前,我觉得还是老样子,治标不治本!
(9) 关于目前的房价
大约从前年开始,我就感觉到一种紧张的气氛。每个行每年都是有贷款指标的,也就是说,贷不出去不是好事,贷多了也不是好事。这个指标一般是总行的专家们根据全国的经济发展,参考了人行,中央的意见按地区下达的,当然还要参考去年的实际,一般会定一定的增长幅度。但是从前年年底开始总行的文件中就多次指出要严控房贷风险,随后不久便是人行的加息。对于加息我们只是事先感觉到一点风声。
从这一年多的房价走势来看,央行的决策是比较有预见的。通过一些内部的报表,我感觉,房价上涨还会持续一段,但是开发商不仅仅在和中央博弈,还在和四大国有在博弈,毕竟四大国有的房贷占全国一半以上。但随后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滞胀期,不要以为人行的提高首付只是造谣,当然不太可能提到50%,不过提10个点还是有可能的,之前就悄悄地提高国,这必将大大影响商品房地销售。因为目前四大内部对房地产商的政策是严控新增。基本上掐住了房产商一半的命脉。毕竟银行的风险对国家是最重要的,房价跌和银行大面积坏帐,国家更重视哪个?
(10)关于银行的科技
说实话,对科技我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如果说哪个部门人际关系最好处,那应该就是科技了。一般来说,每个行的科技是平均学历最高的地方,看看后勤,有一些退伍的,更多是*关系进来的,在那里有个大专就很不错了,并不是歧视,只是学历和个人素质的关系的确比较大。
某人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银行这话的确不假,可惜的是在领导眼里,科技不过是必要的保障,虽然不能说可有可无,但地位和食堂的大师傅是一样的。就我们行而言,每年对科技的投入不会少于上亿,当然这其中硬件投入占了大头。但是并不意味对科技是重视的。
在科技处待过的人应该知道,银行的系统有实时交易系统和交易分析系统之分,重中之重当然是交易系统,你报表可以晚一两天,但网点不能停一个小时。但让人苦笑不得的是,平时对那些分析系统无论多不重视,到了月末,季末,年底,必定是从上到下催着要报表。所以那时我们笑称自己是鸡肋。在建行的人应该都知道CMIS吧,这是CCB用来生成报表最NB的系统之一。从系统的设计到实施,n年前的设计
理念,当时可能很先进,但放在今天,很多功能只能用可笑来形容。如果具体到银行业的科技力量,我感觉在国内企业级应用中还是比较强的。许多先进的软件,设计理念,也许谈不上在银行率先使用,但大规模的推广常常在银行业。
可惜的是目前银行业基本是外国软件公司垄断,IBM、HP、Oracle,国内公司大多在做集成,比如神州数码,算是比较好的了。
谈到理念最搞笑的是网上银行,很多人大概都是从招行开始接触,招行也是通过网银来起步的,但是网上银行的可实施方案却是由CCB提出的,不过当时人行一句话给否决了,认为风险太大,于是拿了CCB的方案给招行,让他们做试点。于是招行发展了,四大国有才奋起,可惜毕竟失了先机。人行的心是好的,有风险的东西断不会让四大去先做,可惜人行部分人的思想还停留在解放前。
谈到人才流失,四大的科技是非常严重的。比如nj某股份制银行的科技,一半是从ccb跳槽过去的,其他银行也有不少。还有如南摩,HP,就不一一说了。一句话,留不住人,因为科技是二类部门,干死干活,奖金是最低的。在本来平均数就不高的情况下,吸引力能有多大呢?
所以在银行干科技是没有前途的,毕竟银行不是科技公司,要的是效益,作为一个保障部门,永远是翻不了身的。奉劝即将跨入银行门槛的同志,早做打算,要么去业务部门,要么干脆去公司,前途也许光明的多
(11)继续编个号,这样我自己找起来也方便些。
大家或许对银行比较感兴趣的是信贷部门,说到信贷,就不能不说目前四大国有的机构烦杂,效率低下的问题。
目前CCB是和美洲银行进行合作的,去了无数人考察,回来得出的结论是要优先发展大城市,于是便有了100个城市计划单列的想法。其实计划单列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早几年就有苏州、青岛等城市的独立。只不过这次范围扩大了而已。
对于某些城市的单列,对省行来说是爱恨交加的,比如js,如果南京,无锡,常州再分出去,那省行还剩什么了?
我觉得银行改革的重点是机构的改革,这不是说有什么新业务了,马上就成立个部门对应就完事了,这只能造成成本的增加。上令不能下达,是目前中国银行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监管不力造成了内部事件频发。看看中行前段时间的事,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到行长,哪怕一个小支行的行长权力有多大,胆子有多大。
我早就认为,在中国没有真正的银行家。那些*关系爬上去的,你能指望他素质能高到哪儿去?这样的人就像定时炸弹,总有一天会出事。
中国的银行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部门,绝大部分利润来源于借贷差,于是信贷是每个行的重中之重。于是网点看到的就是无止境的任务。不过其实很多任务从总行下来到省行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再分解到二级行,再到支行就让人无法接受了。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的心里,多完成的,领导们可以表功,而且关键是闲人太多,银行的任务是按人头的,如果有几个人不干活,那就意味着其他人得多干点。
本文转自大街网
http://company.dajie.com/discuss/theme/354/0/8321/c82454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