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748 1
2010-04-1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与经济增长并没有呈现一致性。伴随着就业弹性的下降,奥肯定律出现失灵和变异。结合中国实际探讨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增长的原因,提出促进就业增长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失业率,奥肯定律,就业
    一、我国现实情况与奥肯定律的偏离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主要目标。奥肯定律认为:经济增长(GDP)与失业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方程式如下:U-U*-α(Yp-Y)/Yp。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失业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得到缓解,出现了明显与奥肯定律偏离的现象。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伴随着GDP的高速持续增长,我国失业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运用SPSS做回归分析,得出的经验关系式为:△U=0.236-0.013△Y。该式回归系数t值为-0.717,不显著而决定系数R2为0.026,几乎没有解释力。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和就业存在明显的非一致性。
    二、奥肯定律变异的现实原因分析
    奥肯定律得到普遍的认同,有它的隐含前提:(1)发达的单一市场机制;(2)相对稀缺的劳动资源:(3)失业的公开化形式,因为发达的市场机制排除了资源的无效或低效存在方式(如隐蔽性失业):(4)不存在大幅度的技术革新;(5)人口按一个相对固定的速度增长。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以及二元经济中相对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再加上传统公有制部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及冗员的存在。这些因素的中国特性改变了奥肯定律的作用形式。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而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标准与此存在明显的差异,失业人员是指非农户口,在一定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比较上述的两种定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仅限于城镇,不包括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员,城镇没有正式登记的下岗人员也不在失业之列。可以断定,中国现行的失业统计低估了实际失业状况。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涌入中国,中国出现了复杂的二元经济结构,相当部分行业技术含量显著提高,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资本和技术的贡献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资本、技术“排挤”劳动力的现象较为严重。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导致中国每年的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称: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第一、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较大的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都有影响,从整个国民经济看,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向工业化方向转化,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使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日益突出。
    通过上述分析,经典经济学理论奥肯定律在中国存在失灵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口径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隐性失业逐渐公开化:中国的人口基数与增长速度以及技术革新等因素都与奥肯定律的前提存在偏离。
    从就业增长的弹性看,我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较大幅度的降低。经济高增长与失业率增长并存,而且伴随着就业增长弹性的下降。我们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劳动力成本低廉,在这种背景下出现就业弹性快速下降趋势是不正常的,反映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而宏观经济调控取向和调控措施,也不具有显著的推动就业效果。政府主导和引导的投资行业取向非常明显,投资主要在吸纳就业能力较弱的领域,所以,经济增长刺激就业增长的效果并不显著。
    三、实现经济与就业一致性增长的对策
    1.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单纯GDP取向,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作出调整,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政府在引导社会投资时,参照各行业的就业吸收能力确定重点投资领域的优先顺序。信贷政策要改变那种偏好大项目、大企业、国有经济的倾向,充分重视中小企业、农村非农企业的资金需求,取消不合理的人为障碍,使各部门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资本要素,以发挥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劳务输出、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因而,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发挥我国劳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减轻巨大的就业压力。政府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推进机制和服务机制,从投资、税收、融资、技术改造等多方面子以扶持,引导和鼓励自主创业,形成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乘数效应。
    2.完善劳动力市场。有效的劳动力市场能及时传递就业信息,排除劳动力转移障碍,降低劳动力的就业成本,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大力培养劳动力市场,完善其信息、服务、中介、再培训的功能,消除其分割性、不统一性和多层次性,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提高就业匹配效率。
    3.加强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就业弹性。在同等资金投入的前提下,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最强的,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以专门提供服务为主,而所提供的服务需要人的直接工作或劳动来完成,机器生产不能轻易替代。早在60年代,被西蒙·库兹涅茨的实证研究所发现,后来又被霍利斯·钱纳里等人更晚些时候的实证研究所证明,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就业效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妥善解决劳动就业,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良性变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
    加强城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出,减缓第一产业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第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事第三产业人员的比例由1991年的18.9%上升到2006年的32.2%,然而对比发达国家仍有相当的差距,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亟待国家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其中应重点发展商业零售、交通运输、各种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投资少、见效快、就业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有效扩大就业。
    参考文献
    [1]常云昆,肖六亿:有效就业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
    [2]付明,姜颖:对我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思索[J].商业经济2005(8).



作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刘祖德 李俊武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5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29 11:16:09
中国的失业数据可靠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