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目前正处于“外忧内患”的时期,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全球经济恶化,通过外需刺激经济增长非常有限,同时内需也相当不足。面对危机,中国要确保今后几年经济呈现良性循环发展,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文章主要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实证分析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键词:最终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协整分析,修正模型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中,投资波动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影响着GDP的变动。目前,国内外对于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多数是利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GDP的数据分别反映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包括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无形固定资产的净增加额,同时没有扣除由于出售、易货交易和实物资本转移而转出的旧固定资产价值,故不能够准确说明投资。另外,可以利用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从资本形成总额的构成项目来看,虽然中国的存货变动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主要是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造成的,低档次产品过剩和高档次产品短缺,故刺激经济增长的投资部分仍然是固定资本形成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合比较后,本文选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I)来反映投资。
同时,众多学者也对经济增长和消费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总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这类文献比较多;另一种是研究最终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这类文献相对较少。仅限于居民消费或者政府消费的数据从定量方面分析总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必然会产生一定偏误,因此,本文选用最终消费(X)来反映消费。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当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时,就实现了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国或者地区所有常住单位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经济增长则集中体现为最终产品总供给量的增加,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因此,本文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增长。
众所周知,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全球经济恶化,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外需对经济拉动的作用骤降,那么消费和投资两个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如何呢?本文主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中国1978-2007年按现价核算的统计数据,首先,进行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水平分析;其次,利用协整理论建立回归模型和最终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及建议。
二、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水平分析
(一)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水平分析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GDP仅为3645.2亿元,2007年GDP则高达24.95299万亿元,是1978年的近69倍,经济以9%以上的年平均增速在高速发展,投资率也保持在35%-40%。其中,27%的年份投资率超过40%,50%的年份投资率在35%-40%之间;投资增长率仅1993年达到55.83%,1985年达到37.47%,7年在20%-30%之间,11年在10%-20%之间。相比之下,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也经历了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以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的速度急剧增长,投资率从1955年的约24%攀升到1973年近38%的水平,投资增长率也是居高不下。因此,可以看出,中国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水平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告别了温饱的困扰,步入了小康社会,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资源制约,转变为资源与需求双重制约,尤其是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了主要因素。消费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消费需求旺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保证增加的投资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消费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国民经济保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1992年中国消费率基本上是在60%-67%;1993-1997年,由于国内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使得消费率为58%-59%;1998-2002年,虽然中国自1997年下半年进入了需求不足的发展阶段,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宏观经济在市场上形成了“过剩运行”(刘诗白,2000),但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消费率又返回到60%-62%;2003年开始,消费率逐年下降,2007年创历史最低(48.8%),总体上偏低。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消费率最高没有超过65%。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不管是居民消费还是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远远不够。2003年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消费率分别达到了86.1%和75.3%。
三、实证分析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可知,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下面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和降低变量异方差的影响,主要选用对数化处理的LNGDP、LNI和LNX数据为分析变量,研究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利用Eviews6.0对LNGDP、LNI和LNX采用ADF统计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SIC选择最佳滞后阶数,选择包含常数项和线性时间趋势,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综合分析发现,两者经过二阶差分以后,LNI和LNX在5%显著性水平下已经平稳,LNGDP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已经平稳,总体上三者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同为二阶单整序列。
(二)格兰杰因果分析
根据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的原理,滞后期分别选择1和2,从表-2中发现,滞后1期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分别与投资和消费都不存在因果关系。滞后2期时,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分别与投资和消费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与投资以及经济增长与消费相互影响。

(三)协整分析
通过上面平稳性检验,LNGDP依次与LNI和LNX满足协整分析的条件,因此,根据协整分析的原理,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模型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残差数列进行无常数项和无线性时间趋势的ADF的单位根检验,滞后期为0期,检验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都通过检验,残差是平稳数列,说明协整关系成立。但是,通过DW值发现,残差数列至少存在一阶自相关,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自相关的修正。
(四)修正模型的估计
由于残差存在自相关,因此修正自相关进行模型估计,得到如下模型。

对模型4的残差进行ARCH和White异方差检验,分别发现F检验下71.21%和27.56%的把握不存在异方差;对模型5的残差进行ARCH和White异方差检验,分别发现F检验下82.62%和77.89%的把握不存在异方差;同样,对模型6的残差进行ARCH和White异方差检验,分别发现F检验下75.55%和44.24%的把握不存在异方差。因此,综合来看,投资和消费每增长1%时,经济将会增长0.14%和0.91%;单独来看,经济每增长1%,投资和消费需要依次增长1.10%和0.92%。
(五)预测效果的检验
根据模型4、模型5和模型6分别进行预测(见表-4)发现,三个模型模拟的效果都比较好,相对误差率都比较低。其中模型6最好,相对误差率都在3%以内,说明经济增长稳定地共同受投资和消费二者的影响;从模型5来看,经济增长与消费二者的关系比较稳定;从模型4来看,经济增长与投资二者的关系不是很稳定,特殊年份是由于国家重实施投资政策来调节经济的增长,如1989年、1993年等。

四、结论及建议
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投资并不是经济增长自始至终的原动力,人均GDP已经突破了2000美元后,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将会由投资转化到消费。中国经济刚刚突破2000美元没有多久,所以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显示出来。但总体上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从长期来看,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都是同方向变动的,要达到同等规模的经济增长量,相对消费而言需要更高规模的投资,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高于投资。
如果经济要保证平均增长为8%,则投资和消费必须基本平均增长8.8%和7.36%。从历年GDP、最终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环比增长速度来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增长超过投资增长的年份比较少。因此,为了保证经济今后几年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就必须加快深入落实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为主,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消费这一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王守春,董秀成.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变化、技术进步视角[J].改革与战略,2009,(1):46-49.
[3]杨缅,李兴绪.投资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J].统计与决策,2006,(16):102-104.
[4](美)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
作者简介:丛日玉(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统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
作者: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丛日玉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