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周边的高房价真的正常吗
——透视高房价背后之三
供求决定价格,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很复杂——中国老百姓购房需求被扭曲,扭曲程度的大小只有购房者自己苦苦品味。
在大中型城市,不同区域的房价差异很大。江边湖边、名校周边、公园旁边、大医院附近的楼盘价格往往都很高。仅仅看表象,似乎颇为正常,挨着所谓稀缺资源,自然要贵啦。可仔细想来,脊梁骨似乎都在发凉。
汉口的永清片是武汉房价高地之一。这里最大的优势,不是靠江,不是地段好,而是学校众多,或者说是名校云集,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幼儿园,都是一流的。
上个月,我走访该片区十多家中介,也去上十个楼盘和小区转了转。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的房子,均价在6000-7000元,比武汉新房均价高出一大截。贵一点也就罢了,但那些房子实在是老,楼道环境实在是差,我都不知道怎么描述,当时我脑子里浮现的是港片中贫民窟的镜头,当时我感叹一句“倒贴钱给我住,我都不想住”。
再看看次新房,均价都是9000元往上走。新盘就更高了,几乎找不到一万以下的。网上楼盘信息数据显示,去年11月,“武汉天地御江苑二期目前尾盘销售中搜狗,面积为100平米和160平米的高层户型,均价为17000元/平。”
问到房价为何这么高?中介销售人员都说,学校多,来买房的都是为了孩子。新盘的售楼小姐也会告诉你,周边有哪些学校。
但是,名校周边这么高的房价真的正常吗?我的回答是,不正常,极不正常。名校是怎么来的?除了悠久的历史、知名的教师外,更重要的指标是升学率。高中比升学率也就罢了,初中、小学都在比。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有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招生不是以片区划分,也就是说,尽管你家在这所学校旁边,你不一定上得了。我不知道再过几年,是不是幼儿园也要讲升学率了。
学校是全民素质的摇篮,理不应功利,可是现在的学校搞得像企业一样。学校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有的学校招不满,有的学校爆棚。上名校不一定能成才,但上名校成才的机会最大啊,哪个家长不想把自己的独生宝贝往名校里送,更重要的是,名校的硬件软件的确好一些。
近年来,总听到同事朋友为孩子上学发愁叹气。有的朋友住在南湖片,环境不错吧,靠湖,但周边没什么学校,更不用说好学校了。有的朋友住在徐东片,地段好吧,武汉中心,同样面临上学难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只好卖房搬家,或者说咬牙再贷款买房,无意中提高了房子的交易量,也拉高了房价。他们的住房需求,就这样被扭曲。
江河湖泊是楼盘的最大卖点。甭管楼盘离湖有多远,只要站在楼上都看到湖的影子,那价格就是不一样。
对于武汉而言,最不应该成为房地产卖点的,成了最大卖点,你说这荒唐不荒唐?武汉,是闻名海内外的百湖之市啊,现在,政府招商都还在拿这个当“名片”——我不知道是“名片”,还是“名骗”。我很想检索一下,这些年,武汉湖泊每年锐减的数据,可一时找不到。不过,我找到了两则报道。抱歉,两则报道的数据有点冲突,但这不妨碍我的论述(对于中心城区目前还有湖泊54个,打死我也不信)。
一则是湖北日报2001年11月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武汉市区就有大小湖泊127个,而今锐减到27个。”
一则是我的同事报道的,时间是2007年12月,“昨日,首次发布的《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披露,该市中心城区内目前的湖泊为54个,比20年前少了17个。”“城市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同期,中心城区17个湖泊被填占。不少保护下来的湖泊,面积也有所减少。20年来,湖泊总水面减少1083公顷。中心城区内5座山体被抹平:1座是武昌昙华林街附近的花园山,4座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一些河流如鲇鱼套、毛坦港也已消失。”
同志们啦,你们看看,看看我们的家园,看看我们的发展所承受的代价。一方面开发商把楼盘盖在湖边叫卖(有多少是违反了规划法的),或者在小区内挖个塘子当卖点,一方面湖泊就这样莫名其妙消失了,到底是被谁填的,政府报告里也没说,我估计也不好意思说。
如果我们的湖泊不消失,如果我们的河流不消失,如果我们的山体不消失,我们的房价能这么高吗?就算房价高,但我们的居住环境会更好吧,空气也不会那么差吧。
呜呼哉,当我们把所谓的需求一层层拨开,当我们追问所谓的稀缺资源是如何变成稀缺的,我们的脊梁骨能不发凉吗?难道先污染后治理是唯一的道路吗?难道先把泡泡吹大制造虚幻的繁华是唯一的法子吗? 转自:
http://blog.qq.com/qzone/8031147/1270776045.htm
老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