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637 7
2006-03-22

1998年我国实行了以扩大需求为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在其中充当“排头兵”,大力增发国债,增加财政资金的投资,试图扭转国内紧缩的经济形势。

而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美国也实施了以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刺激国内有效需求。

这两者有什么细微的差别吗?国内当时是否就是按照KNS的逻辑来指导改革的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3-25 18:45:00
我来说两句:应该说两者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是98年的拉动需求,是靠所谓的市场化来拉动的。而在30年代的美国,是不存在着市场化的问题。98年通过市场化,取消福利房政策,实现教育高收费等政策就是市场化的政策的典型代表。应该说这种政策的实施不是诱导居民增加消费,而是迫使居民增加消费。同时,也极大的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可以从统计年鉴中发现)。应该说这种政策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也留下了后遗证:一是过分的拉动了房地产、教育等产业的发展,且因为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制约,这些行业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畸形发展的趋势;另一是因为居民是被迫增加消费,导致居民牺牲了一些高档消费品的消费,从而迫使国内相关企业无法开拓国内市场,过份的依靠国外市场,导致现在近百分之六十的GDP是靠出口来拉动的。一句话说,这种拉动消费的政策不是持久的,或说不是可持续的,并没有收到30年代美国的预期的那种效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9 00:17:00

谢谢三楼的,分析的比较贴切。不过看黄达老先生的《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一书,上面说98年面对国内经济下滑、长期疲软的状况,从需求层面进行的调控主要是依靠货币供给的调节。而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政府似乎更多依靠财政支出政策,加大政府投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0 17:17:00

98 年以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扩张性的。

事实上,学界大都认为国内消费对gdp贡献不足占40-50%,这可能是和美国80%相比而言的。出口对gdp的贡献没有那么60%那么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1 13:53:00

G=C+I+G+NX

靠G 和 出口拉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1 20:53:00
总体上来说,98年的宏观调控其实是加大了私有化进程,同时又给广大民众以很大生活压力,告诉大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中国已经很明显的显现了当前的结果,大家更拼命想着挣钱,笑贫不笑娼,这在年轻大学生中很明显。生活就业压力太大了,人格都扭曲。这恐怕不是当年设计者所想得到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