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95 0
2010-04-13
美國投行雷曼兄弟於2008年9月倒閉後,瑞士最大的銀行瑞銀集團(UBS)亦搖搖欲墜.瑞銀的資產規模是雷曼兄弟的三倍以上,當時被迫註銷了500億美元的資產.  
10月16日,瑞士政府出手搭救瑞銀<UBSN.VX><UBS.N>,讓全世界的投資者松了一口氣.但當時投資者並不知道,瑞銀在另一個領域可能面臨災難性的危機.  
在獲得救援一天后,美國官員就把瑞銀高層和瑞士監管者叫到紐約召開閉門會議.美國人在進行大範圍的稅務詐欺調查,而焦點都集中在瑞銀身上.
內部人士對路透表示,新任命的瑞銀集團總法律顧問Markus Diethelm帶領的瑞銀代表團,當時帶著一份內部報告來到美國,報告列舉了該行內部稅務欺詐的例子.他們的計劃很簡單:承認有罪,盡快了結此案.  
但美國司法部稅務部門的檢察官唐寧(Kevin Downing)卻在這次會議上丟下了一枚重磅炸彈,要求瑞銀披露美國逃稅者的身份,並將其作為了結案件的一項條件.唐寧從2008年中以來一直在調查瑞銀集團.
這讓瑞銀左右為難,或者打破近一個世紀以來瑞士銀行業恪守的保密規則,或者冒著在美國被起訴的風險.  
"瑞銀已經因信貸危機而處境不佳,"出席上述會議的一個匿名人士對路透表示,"當時的情形顯而易見,如果不解決客戶名單問題,就根本達不成和解協議."  
對業內人士的採訪,以及對文檔的研究,顯示出以前未曾披露的事件解決過程細節,例如,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曾幾度參與.  
這場交鋒把瑞銀逼到絕境,危險程度超過了一般人的想像.雖然該銀行最終通過認罰7.8億美元和同意交出部份客戶名單而化解了危險,但此事對其規模巨大且越來越重要的財富管理業務造成嚴重打擊,而且至今仍令瑞銀面臨重壓.  
未來幾個月,瑞銀的新管理團隊將努力穩定其財富管理業務.該部門近期不斷有理財顧問流失,並帶走了客戶.  
所有這些反過來又迫使瑞銀面對更廣泛和更事關生存的問題:今天的瑞銀到底是一家什麼銀行呢?是積聚資產的大型銀行,還是一個更精簡和更關注其富裕客戶需求的銀行?  

     **瑞士銀行業保密法遇到挑戰**
對瑞銀和其它瑞士銀行來說,不能小覷2008年10月17日紐約那場會議的含義.
與司法機構分享銀行客戶數據,這有悖瑞銀的核心原則:保密,安全和謹慎.瑞銀沿用長達70年,圖為三把鑰匙的商標隱喻的便是這三個原則.分享客戶信息可能亦會破壞富裕客戶對瑞銀的信任,進而是對整個瑞士金融業的信任.
接受美國司法部調查的是瑞銀所謂的美國跨境業務.這部分業務是向美國境外的美國居民提供財富管理服務.該業務在瑞士境外展開,且獨立于瑞銀在美國本土的財富管理業務.
美國司法部在有關瑞銀案的文件中稱,2000-2007年期間,瑞銀通過秘密的瑞士賬戶,幫助約5.2萬名美國客戶隱瞞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未繳稅資產.根據和解文件,瑞銀有時通過空殼金融實體隱瞞資金,導致美國國稅局(IRS)損失了數億美元稅收.
由於該業務有觸犯美國法律的風險,因此被部分瑞銀高層稱為"有毒廢物".但瑞銀的銀行家似乎並不清楚其可能引發的法律後果,他們僅在2004年一年間,就往返瑞士美國多達3,800次,為的就是拜訪那些客戶.
跨境賬戶真談不上是瑞銀業務的主要部分.截至2008年底,跨境賬戶總資產最多達近200億美元,在瑞銀約2萬億(兆)美元總投資資產中的比例不到1%.
這部分業務的規模如此不起眼,以致于起初都沒被瑞士金融監管當局FINMA放在眼裡.該機構當時主要關切的是,瑞銀那個江河日下的固定收益部門可能引發的系統風險.
根據現有的美國-瑞士稅務協議,在特定嚴格條件下,向美國披露部分瑞銀客戶數據還是有可能的.美國當局向瑞士提出了獲得客戶數據的要求,但是進程繁冗且緩慢,美國司法部逐漸失去了耐心.
最初對瑞銀發起調查的是美國證交會(SEC),證交會認為瑞銀有違反美國證券法的嫌疑.但當美國司法部介入時,看到瑞銀愈發有可能面臨刑事起訴,瑞士監管當局就按耐不住了.
他們的擔憂在2008年4月變得更加嚴重,當時美國當局趁瑞銀美國跨境業務主管Martin Liechti在邁阿密出差時將其短暫拘留.之後5月,前任瑞銀理財顧問Bradley Birkenfeld被逮捕,這位瑞銀前雇員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情是幫一位客戶偷運一顆鉆石,手段竟然是將鉆石藏在牙膏管裡,對此他供認不諱.
這些案件引起了瑞士聯邦銀行業委員會的注意.到了08年夏季,該機構開始敦促瑞銀加快行動,把事情早點了結.可是,仍在疲於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瑞銀沒空管那些,它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生存問題.
瑞銀最近撤換了能力全面的董事長Marcel Ospel,他曾在10年前幫助瑞銀在美國大舉開疆拓土,並一手培植了最終令瑞銀陷入麻煩的高風險美國跨境業務.2008年4月,Peter Kurer接替Ospel出任公司董事長,Kurer此前是瑞士一位有名的律師,2001年加入瑞銀擔任首席法律顧問.
數月過後,Kurer才將Diethelm任命為瑞銀的首席律師,由於過程漫長,這對瑞銀處理與美國當局的案子毫無幫助.
Diethelm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人物,曾任瑞士再保險<RUKN.VX>的首席法務官,此前,他憑借在紐約世貿中心一家開發商和數個保險公司之間談成一項數十億美元的和解協議而在法律界聲名鵲起.
但在瑞銀工作數周後,Diethelm發現自己任職的是一家步履蹣跚的銀行,並面臨美國當局的指控.
由於形勢對於瑞銀來說很難再站得住腳,瑞士財政部希望能對其伸出援手,向美國財政部發去了一封信,表明儘管存在明顯的法律限制,瑞士政府願意就瑞銀案找到一條解決途徑.
但內部人士稱,美國政府卻不吃這一套,他們將該信視為政治干涉.瑞士方面從未等來美國的正式回應.與此相反,11月12日,當美國官員再次聯繫瑞銀時,是通知該銀行,其全球財富管理業務主管Raoul Weil將受到起訴.
"這傳遞出一個明確的訊息,"瑞士一位高層消息人士稱,"可以想象,若沒有那封信,他們至少會推遲對Weil的起訴."
這些內部人士表示, 瑞銀內部的高層擔心執行長Marcel Rohner和董事長Peter Kurer將是下一個目標,雖然這兩人都未在法院文件中提及.
Weil旋即退出了瑞銀的董事會,否認任何過錯,他並留在瑞士逃避指控.不過相關談判就此展開.

     **就稅案中刑事調查部分達成和解**
11月,美國司法部要求瑞銀提交一份相關後果研究,這通常是起訴一家公司前的最後步驟之一."他們稱:我們現在擁有政府最高層的授權,可以進行起訴,"上述瑞銀的消息人士稱.
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內部,官員們亦有些緊張,擔心起訴瑞銀可能使本已戰戰兢兢的金融市場恐慌.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無權干預司法部的事務.
據另一名知情人士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首席法律顧問Thomas Baxter對一名參加談判的瑞士人表示:"為避免起訴可能造成的災難性後果,瑞銀必須找到一條途徑,向司法部披露有關納稅人的名字."
12月,瑞銀召開了一次董事會會議,公司高管在會上評估了可選方案及風險.由於瑞銀面臨官司纏身的麻煩而引咎辭職的Kurer無法參會.
各位董事在會上討論了動用一種德文稱作"Notrecht"的緊急權利的可能性,這樣政府可以繞開銀行保密規則搭救瑞銀.
但董事會決定,瑞銀的行動不能違反應瑞士現有法律.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瑞銀必須從頭開始."
司法部的確要動真格的了嗎?會否將雇員人數是雷曼三倍還多的瑞銀推至懸崖邊緣?況且瑞銀在美國擁有約2.7萬名員工.
沒有人知道準確答案,但瑞士決定不冒這個險.2月18日一個寒冷的夜晚,瑞士政府召開晚間內閣緊急會議,同意支付7.8億美元了結此事.
但比錢更令人心痛的是,瑞銀同意提交約280位美國嚴重避稅者的名單.政府為了保全瑞銀,付出的代價是近乎堅持了一個世紀之久的瑞士銀行業保密原則.
這種解決方法獲得了瑞士監管機構的首肯,他們也不得不制定緊急規則以繞過法院體系,拯救瑞銀免陷倒閉險境.
達成和解一天后,美國國稅局要求瑞銀公布可能避稅的52,000名美國人名字,這令瑞士政府感到震驚.無疑,瑞士未能使瑞銀同時免于刑事和民事調查,他們重視的銀行保密法依然面臨沉重壓力.
  
     **高層換血**
在金融動盪和美國進行刑事調查的背景下,找到一個人執掌穩住瑞銀的大任並非易事."因為這件事,沒有人願意和我們商談,"瑞銀一位高層消息人士稱.
在截至2月18日刑事和解的數周內,Kurer面談了三位候選人.其中之一是瑞士信貸<CSGN.VX>前執行長格魯貝爾(Oswald Gruebel),由於其在艱難時期令這家瑞士第二大銀行起死回生而廣受贊譽,但格魯貝爾未能在其任職22年的這家銀行成功當選董事長,心有不甘,此前已退休.
2009年2月26日,瑞銀案中刑事部分達成和解一周後,格魯貝爾同意出山迎接挑戰.他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旋即發出改變立場的信號,宣布大幅削減成本.他說,重塑這家銀行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
Kurer心有不甘地離開了瑞銀,接替他的是瑞士前財長威利格(Kaspar Villiger).瑞銀希望憑借威利格在政界的關係,平息與美國稅案的餘波.
曾做過交易員的格魯貝爾出身平平,未受過正式的大學教育,對講究級別的瑞士銀行業而言,他可算是圈外人士.格魯貝爾於1943年出身于東德,10歲時身為孤兒的他從鐵幕下逃遁,1960年代在德意志銀行的債券交易大廳掌握了銀行業門道.
格魯貝爾說話直來直去且缺乏幽默感,身邊親近的助手說他"冷酷而強硬",不喜歡曝于聚光燈下.不過業內同行欽佩他廣泛精通投資銀行、財富管理與商業銀行業務,而在當今時代,銀行業高管的知識往往都呈專業化.

     **極盡努力**
格魯貝爾在2月接任首席執行官(CEO)時,瑞銀的情況剛剛趨於穩定,這要得益於瑞士政府的一筆貸款.在2月達成和解之後,瑞銀也消除了受到美國刑事指控的風險.
但這絕非說瑞銀已擺脫困境.它仍面臨一樁民事稅收訴訟,威脅到數以千計美國客戶的機密,並導致客戶與理財顧問出走.另外,在2008年虧損逾210億瑞郎,創下瑞士企業歷史上最高的虧損紀錄後,扭虧為盈對瑞銀而言仍遙不可及.
與美國的稅案對瑞銀來說,意味著一個法律上的真正大麻煩.儘管依據瑞士法律來了結稅收欺詐指控不無可能,但美方的傳喚卻另辟蹊徑瞄準了逃稅,瑞士在逃稅方面並不提供國際協作.
內幕人士透露,到3月初時,若非瑞士政府介入,瑞銀很明顯將面臨又一次威脅到美瑞兩國關係的激烈法律衝突.
在瑞銀繼續與美國國稅局及司法部協商之際,瑞士外交部介入此事,在3月末派遣官員出訪美國國務院.在接下來的4月,瑞士時任輪值總統的財長默茲在華盛頓會見了美國財長蓋特納.
根據瑞士自己的估算,他們在談判中是弱勢的一方:4月2日,20國集團(G20)已將瑞士列入避稅天堂名單,美國政府則敦促針對在境外的不正當稅收所得進行立法.
但有幾件事擺在眼前.美國國務院對瑞士在外交上的支持心存感激--例如在古巴與伊朗等地區代表美國的利益;幫助促成使土耳其與亞美尼亞恢復關係正常化的一宗協議.該協議於去年10月在瑞士簽署.

內幕人士稱,這些事幫助創造了"某種氛圍",使得瑞士外長卡密雷(Calmy Rey)能與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頻繁通話,並在達成8月協議的過程中三次與其會晤.
最終,在2009年7月31日的關鍵會議上,希拉里與卡密雷在原則上同意達成協議,避免針對瑞銀提起不利的法庭指控.
受種種官方規定約束的瑞士人,無法保證何時能提交客戶名單,但瑞士當局再三保證最後一定會遞交名單,這讓美國國稅局感到滿意.
美國國務院一名官員表示,對這項協議"及瑞士政府為確保履行自己在瑞銀協議的相應責任而不懈努力"表示歡迎.國務院未對該事件進一步置評.
瑞銀與美國當局在8月19日達成民事和解.儘管這次沒有罰款,但瑞銀承諾將在一年內另外提交4,450名客戶名單.
兩個月後,瑞銀執行長格魯貝爾使出王牌:經過幾周的秘密接觸後,他聘請前美林財富管理主管Robert McCann擔任美國分支主管.
McCann上任後三個月為瑞銀帶來一批新人馬,多為美林前高層,在瑞銀內部人稱"美國財富管理重生團隊(Wealth Management Americas Renewal Tea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