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坛友说 一带一路
609 1
2020-02-05

能原镈




名称:能原镈

时代:春秋后期

规格:通高40.8cm,宽31.8cm,重18.84kg

说明: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县)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拨交故宫。

这件镈用以悬挂的钮由两兽相对而成,两面有36枚扁平乳丁,构成镈身纹饰的主体,其余部分则饰以蟠虺纹。

镈的两面正中和左右下角共铸铭文20行48字:

夷莒甚□者元作□曰:“自祈□曰:□称劳曰利,连余大邾,大□之主越。曰:余入邦,作利□小,其者□□□於子子。”行则曰:“自余”。

能原镈是一成组的编镈,由数器铭文合为一整篇,本器铭文只是其中一段。这一组编镈共有多少件,现已难于查考。已知除故宫这件外,台北故宫也有一件。从铭文内容来看,整组编镈的数目远不止这两件。这组器上的文字极难释读,过去的学者依稀认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为“能原钟”,或干脆承认无法释读,名之为“奇字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如当时的楚、蔡、徐、曾、吴、越等国)盛行一种极为夸张的美术体字,被称为“鸟虫书”,其特点是文字笔画与鸟形画混写在一起。经过数代学者的研究分析,这种书体大多数字的书写规律已被掌握,但铸刻在越国乐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属变体的鸟虫书,仍难以释读, “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组典型器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2-6 08:58:01
thanks for shar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