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j-1 发表于 2020-3-20 09:39 
我的价值就是实际耗费的个别价值,而社会价值(交换价值)则是这个别价值的实现形式。
首先回答你的低效劳动决定价值观点,我说这个观点是李嘉图的价值论的翻版。至于论据,目前没找,只是凭记忆。
打字过程中突然想起一种可能性,似乎才是你要表达的价值是最小耗费的观点,似乎是说必要的耗费才决定商品的价值?但同时又说商品的价值是由低效劳动决定,低效劳动的耗费又不是最小耗费,而是最大耗费。这是不是矛盾了呢?想不明白。
依楼主的想法,如果利润是低效劳动与高效劳动之间的价值差,那么无论低效劳动或者高效劳动首先要转化为一个个别价值,然后就有两种商品价格,低效劳动的高价,和高效劳动的低价。然后商品必须按低效劳动的高价卖,因为低效劳动者还是要实现自己的耗费补偿,因此商品的价值实现由低效劳动的价值来决定。
哦,应该是这样的理解方式。但问题是,在这里,楼主忽略了供需的影响和生产条件的规模。即使价值是实际耗费决定(不说必要,因为知道在必要的理解上双方有差异),仍必须看到,生产不是像楼主罗列的只是几个个别生产者的生产。是数量极多的生产者依照几种生产效率的生产。撇去这一点不说,单论供需(也许很多人认为马不讲供需,但是错的),假设上文生产5部手机,10部手机,15部手机的生产率。生产者3人,如果社会需求量只有15部手机,假设信息透明。最后谁的的手机会卖出去?依价值由实际耗费决定的观点,显然只有15部生产率的生产者可以卖出他的手机,此时手机的价值实现,是高效劳动的价值,而不是低效劳动的价值。如果需求量再大一点,达到20部,低效劳动者和中效劳动者会相互竞争,但高效劳动者始终可以实现他的全部价值,甚至还会有所盈利,因为高效手机已经供不应求,价格会上涨, 出现价值溢出。这个溢出的价值其实才是中效和低效劳动者的转移。事实上,只有在需求量是25-30部的时候,低效劳动者才会因为被需求而对价值实现有影响。但它本身的价值仍是被其成本决定着的。而且此时的商品的价值会在竞争中变成三个生产者的个别价值的平均,而不是低效劳动价值(当然,在需求量达到30以上,连最高生产价格也能实现附加利润)。如果你说购买力始终是有效需求的前提,是衡量价值量的前提,那么有效需求在这里就发挥作用了。所以我说,问题总是相互联系。
另外说资本家驱动资本的劳动和劳动者驱动拖拉机的劳动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正是这种无区别,否定了资本家的劳动事实。劳动者在驱动拖拉机的过程中是持续不断地劳动着的,正如你开车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输出的行为。但资本家驱动资本的劳动,就像我们在存定期的劳动一样,钱存进去过去我们就可以去做别的事了。劳动是一个活劳动,是一个持续行为,如果我们无需在这个劳动过程中持续存在,实际上就说明我们的劳动无需存在,从而这种劳动没有必要。资本家正是这样的。所以为什么 劳动要立足与本身。
再有资本和拖拉机也不一样,作为机器它还有自动化的功能,可以在形式上,在表象上摆脱人的劳动,但是资本做不到,除非你把它认作是一台机器,如果认作机器,你可以把它认作所有的生产要素,如果认作是钞票本身,那它总是有人驱动,资本家扔出他,管理人员使用它,财务人员推动它的流动,然后到不同的占有者手里。如果说资本有运动,资本的运动,那总是它的占有者的运动。如果说劳动,总是占有者的劳动,而不能一律归结为资本家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