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3343 5
2010-04-21
 摘  要:城市和农村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是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城乡关系理论出发,剖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农民收入提高、再配置劳动力和促进农村发展等的积极效应,并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从城市、农村和政府三方面进行应对解决。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关系
  城市和农村是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大组成部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协调发展是在保持城市和农村鲜明特色及各自功能的前提下,建立一种新型的效益共享、责任共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有限土地资源容纳过多的农村劳动力,致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人均产出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大。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途径。
  城乡关系失衡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国城乡失衡并非自然演进的产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人为设计城乡隔离政策制度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不均衡的结果。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工业化发展都必然经历城乡关系失衡的非良性过程。但发达国家长时间的城市化过程消化了一部分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使得城乡对立矛盾缓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则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导致一边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另一边是贫困、落后的农村,形成对比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即以尚没有完全摆脱自给自足影响、依然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与市场化程度高、运用现代生产方式组织的城市经济并存及对立(张培刚,1993)。因此,如何实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改善城乡关系是各国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亚当•斯密(1776)认为工业化过程能够促进国民财富增加,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的相对缩小带来农产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同时工业吸收由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由于分工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扩大生产,能使工业品的价格相对降低。马克思、恩格斯(1867)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
  刘易斯(1954)在《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创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揭示通过城市工业部门生产规模扩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关系变迁的过程。拉尼斯和费景汉(1960)在二元结构模型上改进创建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提出技术变迁导致农业生产率提高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具备竞争能力的城市工业部门吸收。乔根森(1961)研究得出农业剩余规模决定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托达罗(1970)在前人基础上创立托达罗模型,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实上是加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决策不仅决定于城乡实际收入差异,还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劳动力的配置过程是经济发展过程,是城乡关系协调发展过程。在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供给充分、自然资源有限的中国,城乡均衡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实现城市现代化部门的再配置。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效应分析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论是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还是从城市向农村的流动,都能密切城乡之间的联系,加快城乡的融合,促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发展的整体优化。
  (一)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效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产业角度来看,其实质是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且这产生两大效应:一是劳动力转移效应,农业人口从劳动力剩余的农业部分转出,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均收入提高;二是收入转移效应,农村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业部门,分享非农业部门的产出效益,增加收入。
  首先,劳动力转移效应出现的前提是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零。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农业产出与农业收入决定图(见图1)。曲线OS是农业部门的产出曲线,横轴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纵轴是农业产出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农业产出随农业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增加,每个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正。当劳动力数量超过一定值之后,农业产出不随劳动力的增加而增加,而是维持在一个不变值(P)。OS曲线上每一点到原点的连线的斜率是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下降,超过某一临界点之后,农业产出不再增加,农业劳动的边际产量为零。因此,随着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代表农业部门人均收入的OW曲线的斜率会不断降低;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OW将左移,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将增加。

图1 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农业产出与农业收入决定图

  其次,收入转移效应来自外出打工农民分享非农业部门产出的结果。因此,假定SM表示外出打工劳动力分享非农业部门产出并由非农业部门向农业部门转移的量,St表示存在收入转移的农业部门的总产出量。由于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用m表示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差的倍数,假定收入差距是劳动生产率差距,则非农部门的劳动收入也相应的是农业部门劳动收入的m倍(m>1)。因此,非农业部门的劳动收入可表示为mI0,则外出打工农民收入为:
  SM=LM×mI0                                                  (1)
  St=S+SM=S+LM×mI0                                  (2)
  则存在劳动力转移的农民人均收入为:
  I2=St/L=S/L+mLMS/L2                                (3)
  农民人均收入增加比例为:
  K=I2/I0=1+mLM/L                 (4)
  从公式(3)可以看出,外出打工农民收入必定增加。公式(4)表示外出打工提高农民收入受两因素影响:一是劳动力转移的数量LM;二是劳动力转移到的非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m,m值越大,对农民收入提高的影响越显著。
  (二)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劳动力的再配置效应
  一般经济规律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是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实现不同产业之间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从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带动社会经济增长,这即劳动力的再配置效应。而农村劳动力的这种转移可以提高农业部门自身的生产效率,缩小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生产率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假定国民经济由两部门经济构成,即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那么社会产出GDP(G)就是农业部门GDP(GA)产出和非农部门GDP(GN)产出之和。社会总劳动力(L)是农业部门劳动力(LA)和非农部门劳动力(LN)之和。则:
  G=GA+GN                        (5)
  L=LA+LN                                                        (6)
  对式(5)两边同除以L,并变换得:
  G/L=(GA/LA)(LA/L)+(GN/LN)(LN/L)           (7)
  对式(6)两边同除以L,得:
  L/L=LA/L+LN/L                                      (8)
  用P表示总产出劳动生产率,相应的用PA、PN分别表示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用rA、rN分别表示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动力比重,则式(7)、(8)变为:
  P=PArA+PNrN                                       (9)
  社会总产出劳动生产率是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其劳动力比重的乘积和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其劳动力比重乘积之和。
  rA+rN=1                                            (10)
  由于dp/dt=△P/△t,假定△t→1,dp/dt=△P。用P`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则P`=△P/P=(dp/dt)/P,式(9)变换得:
  P`=PArAP`A/P+PNrNP`N/P+PArAr`A/P+PNrNr`N/P    (11)
  式(11)的等式右边前两项是由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引起的总产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后两项是由于两部门劳动力再配置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即劳动力再配置效应,用L(P)表示。
  L(P)=PArAr`A/P+PNrNr`N/P                          (12)
  由式(10)可知:
  drA/dt+drN/dt=0                                   (13)
  因为drA/dt=rAr`A,drN/dt=rNr`N,所以有
  rAr`A+rNr`N=0                                     (14)
  式(14)带入(12)可得:
  L(P)=rNr`N(PN-PA)/P                              (15)
  从式(15)可以看出,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是以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为前提的,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大于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有转移的需求,劳动力再配置就存在。当两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时,劳动力流动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消失。
  (三)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效应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当前农村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不增加农业产出。减少部门剩余劳动力,会使剩下的劳动力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从而使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实际时间不改变,不会降低农业产出,且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一个劳动力与资本置换过程。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将一部分收入通过家庭内部重新分配的方式转移给其他家庭成员,家庭其他成员会将获得的资金部分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以弥补农业生产资金的不足,以资金投入来代替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增加农业投资,促进农业发展。
  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带动资金向农村流动,也给农村带回新的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等非农产业发展的必要资源。回乡创业,资金转化为投资,加上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必然带动农村的非农产业发展。而且资金的回流,极大的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的消费层次,促进现代化商品购买,多余的钱还能投资教育、住房,改善家庭环境。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协调发展存在巨大效应,因此,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从城市、农村同时入手,并配合政府的推动。
  (一)城市方面的应对措施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城市起的作用是“拉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并以各种优于农村的福利、工资、环境吸引和吸纳农村人口的转移。所以,保持城市强大的“拉力”是农村劳动力能够转移出来的关键。
  第一,保持经济增长,增强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农村劳动力可以移入城市并扎根城市的前提条件。同时,要使经济增长真正成为持续创造就业的过程,即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有效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需要大幅提高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但是在短期看来,就业弹性是相对稳定的,只有通过产业增长来不断扩大就业,吸收农村劳动力。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第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就业容量;二是放宽农民工进城政策,健全劳动制度,保证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平等就业待遇;三是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法律援助,拓宽农民工就业范围,保护农民工利益。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劳动力最终是通过就业岗位被吸纳接受的,增加就业岗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重要途径。同时,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都市观光旅游业、文化服务业等就业岗位多的产业。
  (二)农村方面的应对措施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除了城市的“拉力”,更重要的是农村内部的“推力”,通过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村城市化发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第一,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非农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密切。国际实践表明,工业化初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城乡差别缩小时,农村劳动力更多趋向于农村内部转移。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可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必要的内部空间。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搞好生产服务设施建设;二是搞好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三是搞好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让农民在农村享受着市民在城市具有的同等发展条件和机会。
  第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多以单一的种植经济为主,农副产业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因此,一是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改造,促进农业机械化,扩大农业标准示范园建设;二是要加快农村工业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道路,建设与小城镇相适应的工业体系,重点在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使之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
  第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原则发展起来的各种形式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资金、政策;二是加快原供销社系统转型,成为完善的为农民服务系统,有效的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鼓励城乡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让农民分享加工业的利益。
  (三)政府的作用功能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其责任是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创造和维护一个公平发展的环境,改革导致城乡差别的种种限制与障碍。
  第一,建立公平的制度环境。从制度上打破城乡阻隔,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最重要的原因是制度的滞后。在城乡非统一的制度政策下,农民被阻挡在城市大门之外,不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和发言权。城乡隔断造成要素、资本的单向流入城市,扭曲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拉大城乡差距。因此,政府应改革现行制度,建立公平环境,促进城乡融合。
  第二,制定政策优惠倾斜农村。农村农业的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支持农村农业发展。一是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增加农业补贴,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土地政策。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调整土地经营方式;三是加大农村乡镇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农村行政成本,规范管理体制。
  第三,加大农村公共建设投入。一是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资,改善农村基础建设条件,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的信息化、科技化和现代化,拓宽农民视野,树立现代意识;二是加大农村教育事业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特别是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强对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生存保障之忧。
  参考文献
  [1].邸加萍.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区域研究—以山东、河南两省为例[D],2008
  [2].吴晓娜.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对宝丰县调查结果的实证[D],2005
  [3].李泉.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在城乡关系协调的视野下[J].理论探索,2007(5)
  [4].刘丽霞,葛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07(8)



作者:重庆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倩文 许秀川 邓宗兵 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3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4-21 15:18:25
正需要这方面的资料,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4-24 08:45:0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7 10:49:43
能不能发份原文给我学习一下嘛,谢谢。ziyuchuilang@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27 10:51:37
呵呵,不用了,貌似可以下。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0 20:11:42
知网可以下载的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