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开始在一家券商研究所进行实习,对于行业研究的流程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行研实习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研究助理甩给你一个完全没接触过的行业,让你自己探索写一份初稿,然后对接你的研究助理帮忙修改,反复迭代,最终行研组长拍板定稿发布。
其实很多券商行研实习是不让你碰报告的,但如果你研究的公司和专业匹配的话还是有例外的。说一下大概怎么写一份行研报告,或者更准确地说如何高效地调查一家公司然后写一份报告初稿。
首先要做的不是看年报,而是看几份这家公司的券商研报。主要是几家大型券商,比如华泰、中信、中信建投、招商等。大券商研究资源更加丰富,更能全面刻画一家公司。看研报是目标导向,要清楚自己要了解那几个方面:公司的产品信息和分类、市场信息来源,对这些大致有个了解;
着手打一个大纲草稿。大纲的感觉是在看研报的过程中产生的。
按照大纲每一块的主题往里面填内容。但注意所有的内容都是一个导向:解释清楚这家公司,包括历史业绩、产品、市场竞争力等等。
一般第一部分就是介绍公司的历史沿革、股权结构、主营业务、经营业绩、近期市场动作(增发、回购、大量减持等),从年报挖掘,wind上找数据,配合excel一起食用更佳。主要目的是能够说明为什么我要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它的亮点是什么。
接下来部分可以自行发挥。最近写的一份航天电器的初稿我是这么安排的:把主营业务中的产品分类介绍(原理、市场、份额、想象空间等)最后盈利与估值这块是我的弱项,暂时就不做介绍了。
看了有些券商研报小标题,感觉对文笔要求还挺高,阅读的时候要自己提炼主旨。
最后说一点,一般券商研报的评级有这几类(不同券商稍有区别):
买入:未来6-12个月预计涨幅15%以上;
增持:未来6-12个月预计涨幅5%-15%;
中性:未来6-12个月预计变动幅度-5%-5%;
回避:未来6-12个月预计跌幅5%以上。
很少有券商给到中性及以下的评级。券商研报的主要服务客户是公募基金,券商研究所的收入来自于公募买入的手续费占比点数,A股又缺少做空机制,因此评级为中性及以下的公司公募不会去买入,也就没法给券商带来收益。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少见到评级中性及以下的研报了,客观性也很难保证。
国外成熟股市有做空机制,而且券商研究所收入来自于公募买入后赚钱的点数,而不是手续费,这样的研报会更加客观独立。我大A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