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我正在图书馆二楼看书。读累了,想放松一下,把疲软的目光从缺了玻璃的窗户
里扔出去,没碰着蓝天、白云,也没碰着燕子、蜻蜓,只看见绿得发黛的护城河、河边
的墙,墙上的这个三十多岁的钓者。按理说,有河,就有岸。这条护城河,在流经图书
馆的时候,只有此岸。也就是说:图书馆的院子,有一部分是属于她的领土。却没有彼
岸。彼岸是一个政府部门,大概是怕小孩子胡乱泅渡之类的原因,就垒了一堵墙。
也许,是怕河走累了,让那些水流经墙基的时候,可以稍微打个盹。这使我想起童年的
乡下,有阳光的午后,在离家半里路的麦场上,找一个避风的草垛,依着它,在阳光里
眯着眼,打几个舒适、安恬的盹。当然,护城河的水是无法打盹的,倒是一些鱼儿,不
管是鲫鱼、草鱼,还是鲤鱼,极有可能把这段比较宽阔的河面,当作憩园。但,逗留时
间稍长一些,钓、饵、竿、线就来垂顾它们了。
钓鱼的方式,我见过多次,也亲自操作过,大都是持竿站在岸边的,双眼紧盯河面的浮
标。而骑墙钓鱼,却是第一次看见。那男子很是悠闲,墙,随河蜿蜒,他骑的是其中较
平直的一段。起初,我并没有把它视做一个钓者,只以为是一个闲得无聊的人,故意在
夕阳的余光里,骑墙找乐子,骑惯了自行车,再骑骑墙,体验另一种滋味、另一种感觉
,似乎也叫做生活。
骑墙的钓者,神情非常专注。他的视野里,此刻只有平静的河面、忽紧忽松的线、载浮
载沉的鱼标。这是秋天的一个宁静的傍晚,他的意念里没有落叶、没有夕阳、没有天空
、没有云彩。甚至,连危险也没有。设想,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会不会一激动就得意忘
形地从墙上栽了下来。如果栽到墙头外面,大概会摔得头破血流,那些坚硬的水泥地面
,是不好对付的;倘若摔在墙头里面,也就是护城河里,那他肯定会呛一口水又一口水
的,被钓着的鱼儿,也许会乐得大叫:看你,看你,甭高兴得太早了哟……
我在二楼的窗口,为骑墙钓鱼的人担心:万一他真的钓到大鱼了,从墙上栽下来了,怎
么办?我相信,此刻我是惟一注视他的人,如果真如想像的那样,他掉下河或者栽下了地
,我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搭救他。如今,做个英雄太难了,这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成名
的好机会。当然,如果他没有钓到大鱼,或者,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但人家从墙头上栽
下来时,没摔伤。或者摔到了河里,但人家会游泳,不仅没有淹着,还顺势把一头正吃
饵食的大鱼,砸个脑震荡,这下,可就被他逮个正着了。
骑墙钓鱼的人,是河边的一道风景。我注视他大约有30来分钟,但一条鱼也没有钓到。
那线、那钩,也来来回回地甩了不少次,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劳而不获。这时,我想
起李亚伟的一首诗《中文系》:
“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钓饵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
岸就当助教”
但可气的是,这条河,不是中文系。由于彼岸是墙,那个专心致志的钓者,也无法抽身
撒网。其实,这条环绕城市的护城河,与外界是相通的。只是由于涵闸的控制,每当发
大水的时候,一些有着城市户口的鱼儿,就被排出了城外,像当年下放的知青那样,到
广阔天地体验乡野、乡情、乡韵。而当城市缺水的时候,那座界与城郊之间的涵闸,就
会把一些农村户口的鱼儿,翻进这条护城河,在肮脏、浑浊的河水里,终于混上了“非
农业”户口。我现在不知道,这个骑墙钓鱼的人,他会从这条河里,钓上哪种属性的鱼
。也许,在我低头翻开书页的瞬间,他会钓上一条鱼中的土著,也许,在我合上书本的
时候,他会钓上一条刚刚从乡下进城的鱼儿。
但是,直待我要离开这家图书馆,他也没有钓到一条,不知是他的技术太拙,还是现在
无论农业、非农业户口的鱼都被钓滑了头。抑或,他压跟就不是为了钓鱼,仅仅是为了
体验一下:当一个人,一旦成为一个骑墙的钓者,到底会产生哪些不同寻常的感觉?或许
,这些假设都不成立。他只是心甘情愿地,让那些想像中的鱼儿,把他从地上钓到墙上
。现代都市,不准骑马、骑牛、骑驴,自行车也骑腻了,就让这个持竿的钓者,在他一
生中的某一个时光,骑一会儿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