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沸沸扬扬,它是否会成功?
今天,翻出2007年《商业周刊》的一篇报道iphone的文章。会有很多场景那么似曾相识。
iphone发布,不屑者说:不就是PDA + MP3?
iphone发布,那年的6月被称作了iMonth,发布那天被称作iDay。
至少iPad已经复制了iPhone的争议和瞩目。或许读懂iPhone到底好在哪里,我们就有可能正确预测这回自恋的乔布斯的iPad算盘。
在成功的卖出1亿部“21世纪最伟大的电子产品”——iPod后,6月29日,数字教父乔布斯带着他最新一款“改变世界”的产品苹果iPhone“君临天下”。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也许世界上没有人比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更适合说出这句话了。但问题是,正如当初的iPod,这一次似乎仍然看不出苹果iPhone有何了不起的创新之处:PDA + MP3,是早有人组合过的产品功能,算不上是集成创新;触控滚轮、多触点触摸技术,竞争对手的产品早已应用,技术领先也谈不上。
那么,这款能够让美国的“粉丝”提前几天通宵排队抢购,能够将资深IT编辑感动得落泪的产品,到底“好”在哪里?
苹果iPhone是什么
一时间,天下大乱。离苹果iPhone正式上市的日子还有四天,苹果的“粉丝”就开始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专卖店门前安营扎寨,一把休闲椅、一个睡袋以及一本小说就是全部装备。同样情景几乎发生在全美所有的苹果公司的专卖店以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苹果iPhone在美国的独家渠道商)营业厅门外,排队的人群中甚至不乏费城市长斯崔特以及苹果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这样的人物。
与苹果店门口排队人数相当的另外一支队伍,是举着长筒长炮等待的各路记者。事实上,从今年1月份苹果iPhone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亮相,到宣布6月底正式上市的半年里,美国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今日美国》等,持续跟踪报道与苹果iPhone相关的各种消息,也正是在这半年里,苹果公司市值大涨40%,超越IBM。
全世界每年不知有多少新电子产品发布,但是像苹果iPhone这样能够引起竞争对手股价下跌,将上市的六月变成iMonth,上市的当天变成iDay 的,恐怕也是空前的。《华尔街日报》著名科技专栏作家莫斯伯格说:“在我30多年的报道生涯中,我从未见过哪个产品的上市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魔力。”网络刊物iLounge的执行主编杰里米·霍维特也写到:“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有多少公司敢于提前六个月宣布自己的产品,不但能维持公众的兴趣,而且能制造疯狂之势。于我而言,这的确令人惊愕。”
围绕苹果iPhone到底是泡沫还是革命的争论,在产品正式上市后也迅速升级。从硬件配置上讲,苹果 iPhone的优势并非独步天下,有人形容苹果iPhone就是PDA + iPod,热情的极客中也马上就有人能论证苹果iPhone的技术和功能并不新鲜,并且列出一大堆技术参数来。如果按照这种观点,上千万人的关注,几十亿美金股价的波动,都变得非常可疑,似乎这些人在为一种技术上并不新鲜的产品莫名其妙的疯狂。
但实际上,如果把苹果iPhone理解为功能的累积或者硬件的叠加,无疑是一种不见森林的思维盲区。苹果公司尚未公布包括CPU在内的详细硬件配置,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们并未将硬件视为苹果iPhone的灵魂。
《商业周刊》写到,从功能上讲,苹果iPhone不仅仅是一款手机。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强大的sub-laptop电脑(准手提电脑),配备了优化版本的 Mac OS X操作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款80/20电脑。与笨重、庞大的台式机电脑相比,拥有“多重触摸操控技术”的苹果iPhone甚至连键盘都没有,但它配备了80%的日常软件如电子邮件、网络浏览器、简单文字处理和音乐、图片和视频功能,还可以访问各种在线应用程序,比如Google Maps和YouTube等。
想在手机的方寸之间营造类似电脑的用户体验,是所有手机厂商都在尝试但未曾实现的梦想。虽然很难说苹果打造了一款完美产品,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基于其在电脑业30年的经验,苹果把手机从硬件主导变成了软件主导的产物。对于这一点的重要性,看看乔布斯自己的解释: “iPod为什么存在,苹果公司为什么能在这个行业里获得成功?(答案在于)日本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公司虽然是卓越的硬件制造商,但他们直到最近才得以开发出所必需的好软件。看看iPod你就会明白,它是一款漂亮的硬件,也是一款便易操作的软件产品。而日本消费类电子产品公司无法实现这种飞跃,创造出那样的软件。这就是苹果公司能在iPod上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在手机上,也是类似的情形。手机制造商们已经解决了硬件问题,但他们无法做好软件。通常的仿造者会努力模仿硬件,这会让他们耗费一些时间。但是我们的软件比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软件都至少先进5年。这一点他们很难超越。”
看不见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如果一定要按照标准结构来分析苹果iPhone的优势,也许这优势在于软件,它是人类史上第一次把真正的电脑操作系统(而不是电脑风格的手机系统如WinCE、PalmOS等)装进手机,而且,是人性化和易用性方面享有盛誉的Mac系统。有人甚至预测,由于手机的用户面范围极广,加之更换手机比更换电脑要容易得多,苹果iPhone手机有可能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苹果Mac操作系统的魅力,这对当年因为拒绝开放标准而几乎错过个人电脑时代的苹果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Mac电脑顺利实现与Intel架构转换、显卡等硬件体系逐渐统一的背景下,坚持了这么多年的Mac,有机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打一个翻身仗——当更多的人在手机上体验到Mac操作系统的优越之处后,电脑选择上投入Mac阵营要比从前更容易。
乔布斯嘴里所说的领先5年也许有点夸张,但苹果iPhone的最大优势在于用户体验的巨大升级,这一点短时期内恐怕真的很难有对手超越。
用户体验是个复杂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但是真正能做好这一点的企业并不多。用户体验不是震撼性创新,而是把众多不被重视的细节做好,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能实现什么,而是你怎么实现(It's not what you can do, it's how you do it)”。
在糟糕的用户体验下,再多的功能都是浪费。算算看,我们自己手机里有多少闲置的功能就知道,有的人用了一年也未必真正清楚自己的手机到底拥有哪些功能。苹果iPhone的三大功能:网页浏览和邮件、视频音频播放、电话和短信,都有替代产品,甚至将三大功能整合在一起的产品也比比皆是,可是,苹果iPhone的重点不是打电话、发邮件、看照片,而是以多简单的方式实现这些功能,满足这些需求。想想iPod的流行怎么解释吧。一个微硬盘+音频控制芯片的播放器而已,难道只是时尚潮流制造的巧合吗?用过iPod的朋友,请思考一下在iPod之前,是否有mp3播放器能够像iPod这样,操作不到三次就能选择一首想要听的歌曲?对苹果来说,易用性、操作的自然便利程度,不是所谓的卖点,而早已成了产品的灵魂。
你可以说触控滚轮(click-wheel)、多触点触摸技术(multi-touch)早就在用,可是图形界面(GUI)、鼠标也来自施乐公司,但第一台具有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却是1983年苹果推出的LISA。乔布斯说: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种植自己的粮食,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己穿的衣服,我们说着别人发明的语言,使用别人发明的数学……我们一直在使用别人的成果。使用人类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来进行发明创造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苹果并非所有操作体验升级的原创者,却一贯保持了这个领域内的领先。在手机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各品牌的硬件水平差异通常不会拉得太大——诺基亚市场份额世界第一的时代,其硬件配置水平一直并不拔尖,但菜单设计的合理度领先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