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大看了很多的金融经济,微分方程,随机概率的经典书籍,然后把这些书都用自己的方式简化的写了出来,内容丰富而且容易理解。如果你看过Chi-fu Huang写的Foundation for financial eononmics 一类的经典教材你会发现这本书里很多都是在重新复述这些内容,不过值得推荐的是作者用了600页的篇幅把所用微观方面金融数理知识都包括了。本书的写作是按照一般读者的角度来写的,没有一上来就讲数学而是循序渐进像讲故事一样。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很好的读书笔记,学金融的同仁们一定要看看。下面是书的后记,看看吧。
最早对金融(学)产生兴趣在1996 年年底,那时候真不知道该看什么样的书,看过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
学、投资学、财务学,甚至认真研究过技术分析。很多初学者可以感同身受地想象出那种混乱。第一次触摸
到现代金融的脉络,是通过对期权定价理论的学习。那是在1997 年6 月,距离Merton 和Scholes 获得诺贝尔
奖尚有5 个月左右的时间。期权理论所呈现出的复杂数学外形和广泛的实际应用,让人本能地感觉到它是现
代金融(学)的核心和主流。进一步的学习证实了这一点,我的硕士论文就用来整理和理解整个期权定价理论
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应用。现在回头看写过的东西不值一晒,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资产价格应当
具有的随机运动的形式,无套利均衡和等鞅测度之间的联系,连续交易对于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重要性等等。
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基本上完整地学习了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在此过程中,微观金融学学科的性质以
及它同宏观方面的联系和金融实践方面的联系也逐渐明确起来。
但是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我就沮丧地发现:自己所具备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是多么的薄弱;而需
要学习的内容又是多么的艰深和广博1。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绝望的发现这是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领域,
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对于我们这样的研究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别忘了,这个领域吸引了迄今为止最多的
智慧和资本投入。让人更加绝望的是:明明知道如此,我还是无可救药的沉溺于其中。对我们来说,它实在太
美丽、太有威力了,让人无法抗拒。注定要经历长达6 年的这样一个真正的“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所有的
努力都投入到了数学和金融经济学(我称它为微观金融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去了,其中的乐趣与艰辛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
实际上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本6 年的读书笔记,有些材料不加修饰地直接来自原始文献。它是一种用
我自己的结构化方法,呈现出来的现代主流金融经济学(微观金融学)的基础思想和方法,以及告诉初学者现
代数学是如何融合到金融分析中的。对于熟悉文献的研究者来说,它不会有什么帮助。其实作者所做的,不过
是读了并读懂了一些书, 并用一种教学上容易实现的方式表述出来。其实即便是马尔萨斯
(Malthus,T.R.1766-1834),马克思也有一个公正的评价——“他确实读了一些书”,这就足够了。
这本书与其说写给读者看,不如说给我自己看,就算是对这几年痛并快乐着的过程的一个回顾总结和一
点点体会。总的说来,都是些基础性的工作,可能由于“技术性”太强,国内很少有人甚至是尝试一下系统地
做这项工作。
强调一下,我做的工作是读书笔记型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读更多的书和读哪些书,当大家都津津有味的
去啃那些参考书目和原始文献的时候,它就可以退出了,静静的也是喜悦的注视着金融科技新时代在中国的
到来。它是在几百种原始文献中辗转反侧的结果,后续的研究者大可省掉这其中的艰辛(和乐趣)2。它们基本
上提供了到20 世纪90 年代早期,一个严肃的金融学研究者所应当掌握的现代金融理论,以及理论研究所需的
工具和方法。但是其中诸如不完备市场、交易成本、美式期权、利率期限结构、不对称信息、公司治理中
的委托代理,没有生产等等重要问题还没有展开,但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准备和线索去胜任任何对金融学的
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角度来看,前进的方向也不外是这几个方面,非完全对冲、利率产品、随机波动率、奇
异期权、跳跃过程和结构化产品,可能还要加上动态交易和风险管理这些基于上述部件的应用层次上的技术
性细化工作。
我们还在咀嚼着那些老得不能够再老的均方分析方法,我们还要在现代金融学的门槛外徘徊多久?危
险正在逐渐逼近!当许多研究者正在兴致勃勃的用制度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时,我们离主流经济学,
特别是金融经济学的距离渐去渐远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加上应用成效甚微,经济学家们开的处方时坏,可有
可无的干预经济运行。长此以往,国际分工又将把我们推向金融研究和实践的附庸地位和不发达阶段。金融
科学在西方由“火箭科学家”把持,并同产业建立了后续动力强大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快速进入高科技大发
展的新时代,而我们又将象上个世纪70 年代末看到西方先进家用电器产品那样,瞠目结舌的看着那些金融技
术和产品。不同的是:这次我们也许再也没有机会追上了。
问题仍然是没有下苦功,没有耐力和没有好的方法。作为一个初级研究者,我身深知道缺陷所在:一开始
我们都想学习金融工程这些“尖端”和“时尚”的应用学科,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才真正发现它的核心
其实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这样又去学习金融经济学(微观金融学),而要学微观金融学又得去学习金融数
学,进而发现和彻底理解理论和实践逐渐的密切联系和良性循环关系。但愿从此严肃主流金融学的研究蔚然
成风。
希望通过这本“小册子”可以帮得到那些和我遇到同样困难和同样在努力的人们:快速渡过金融学和
金融数学的基础理论障碍。这样金融工程就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成了活生生的应用和富有激情的创造。我们
应当构筑一个基础,一个后人可以拾级而上的阶梯,这项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就金融学和金融实践发展的
现状来看,也是紧迫的。
尽管愿望也许是好的,但由于编者的非专业性质所知浅薄,更何况文献浩如烟海,必定挂一漏万。本书肯
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差错,请读者随时指出,我在这里先表示由衷心的感谢。所有意见和建议请寄往:
fingineer@163.net。补丁将用PDF 文件格式在我的网站(http://www.fingineer.net)上发布(别忘了,我们置身于
网络时代),并在新版时一并改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8 8:21:2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