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知名学者说我国只有加大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才会有持续的动力。表面看起来确实如此。据有关报导我国建筑物平均使用寿命只有三十年左右,而英国达到120年左右,美国也有75年左右。假设以我国的方式进行城镇化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是很容易“获得”“长远”的发展。短命的房屋可以带来短周期的重建投入。但从人类的长远发展来说,资源是有限的,非常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国外高价的资源这种方式是很难长久支持这种城镇化模式。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人口红利只有很短的使用时间了。产品升级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最重要的是另外一个许多所谓经济学大家容易忽略的现实是:“我们还有多少可以城镇化的农民兄弟?我们是否给予了他们成为城镇人口的机会?”
问题一:我们还有多少可以城镇化的农民兄弟是一个客观现状问题。
许多数据都认为我国城镇化远落于国外发达国家。但各位不要忽视一个现象,现在真正居住在农村的人到底还有多少?并没有人做过多少调查。有句俗话说,现在只有386199是农村人口了。以本人所在村庄为例,真正还长住在农村的人,村庄里一般只留下了老人与小孩了,绝大部分年龄相对不大的女性,也已经加入进城打工的行列中。随着受教育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而这一现象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很想被真实的“城镇化”,但结果却是一年比一年多的民工过年返乡潮。这种客观现实,是每个想走城镇化来发展我国的经济的人要注意的问题。
问题二:我们是否给予了他们成为城镇人口的机会?
这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这个制#度性的问题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所决定的,也是我国不平等的制#度进行分层管理下所决定的,与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是相悖的。户籍制度的改革还依然停在原处。人为的划分为城镇与农村户口。而且还有许多人认为,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很有必要实行这种严格的制度。不知他们是如何看待孟买人与牛都可以和谐相处在一个城市,而我们国家连人与人都不能平等的在同一个城市享受同样的基本生存权,原因只是仅仅你是否是城镇人口这一个所谓的标准。城镇化还没有完全展开,没有基于国情的房价已经让纯正城里人都望而生畏,更别说只有一千两千元一月的农民工了。
也许你说,可以小城镇化,但现有制度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各地zF的财政却以土地收入为主了。这一个过程有多少农民以及城区边缘的人只能在社会保障制度还没健全的过程中就“被城镇化”了呢。这种城镇化有意义吗?许多时候,看到一些强折的新闻,真的会让我想起英国的圈地运动。一方面我们大喊要以城镇化来解决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正不断的为这样发展方式制造釜底抽薪式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