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问题”与“创新”、与“文献多少”是什么关系?
关于研究问题,很多人都有一系列疑问,比如说通常说的“问题意识是指什么?”、“什么是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选题一定要有问题吗?”……之所以有这么多疑问,是因为我们对于“问题”、“创新”和“文献”搞不清楚。比如“问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有问题就是有创新吗?”、“问题与文献多少又是什么关系?”、“文献少是不是就有创新,文献多就没有创新?”……
关于第一问题的回答是,有问题就是有创新,有创新就是有问题。当然,按照严格定义来理解的话,问题和创新是不一样的,但是从论文或课题做科研选题策划的过程来讲,问题和创新是一回事。关于“文献与问题是什么关系”,“文献少是创新”,也就是说文献少就是有问题,是原始创新;“文献多不一定不是创新”,因为创新的类型还有“跟随创新”、“集成创新”等等,不一定非得是原始创新。因此,这两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问题和创新是一回事,问题和文献的多少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我们对研究问题应该形成一个新的理解,文献多少不是判断创新与否的标准。其实“文献的多少与创新的关系”是很多人在做选题时的一大障碍,根源就是对问题与文献的关系搞不清楚。在这里特别给大家强调,文献的多少不是创新与否、不是有没有问题的判断标准。那“文献多少”是什么呢,按照科研选题的三要素来讲,它应该是从研究主题向研究问题过渡的过程性标准。前面的课程也讲到了研究主题的缩小,后面还会讲研究问题的提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到“文献多少”,就是从主题到问题的环节,如果文献很多,可能就不能做;如果文献不多,可能就值得去做。但是,“文献多少”既不能单独用来评价研究主题,也不能单独用来评价研究问题。这是我们平时在做科研选题的时候,经常会陷入的误区。
另一点,关于创新性与问题,创新性只是对研究问题的结果性评价,并不适合科研选题策划的过程评价,也就是说当研究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以再来判断这个问题有没有创新,值不值得研究,可行性怎么样等等。但是在科研选题的三个要素中,比如说做研究主题、提研究问题,从研究主题往研究问题的过渡等等,在这些环节不适合考虑创新性,创新性判断不适合科研选题的策划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