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少林寺看到这样一幅碑刻:孔老二人一左一右相互作揖拱手,其外部轮廓恰好构成一个正面端坐的佛祖相貌,其总体轮廓为圆状。我想这似乎在说明一个观念:奉行积极入世的儒教和奉行消极避世的道教最终统一于教人向善的佛教。一心向善似乎应是三者核心教义的契合点,所不同的只是达致这一目的的手段或途径不同罢了。
儒教教人积极入世,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和世人获得幸福。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一味冒进,就事物本身谈事物,似乎容易进入死胡同;道教讲求跳出世事,讲求虚无,但是这种虚无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为,而是站在事物之外审视事物,获得入世的另一种角度或途径,即无为而无不为,但是,如果这个火候把握的不好,容易导致真的无为,也是进入一个死胡同。
一个社会的人,若要经世致用,就应当以道的精神,做儒的事情,既积极主动又睿智空灵。而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实现自己和他人的终极幸福,也就是佛的境界了。
说到底,三者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
不知道我说的有没有道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