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财富新贵
  2006年5月23日晚10点,在北京东方银座旁的某川味餐馆,高燃跟李想、戴志康、茅侃侃聚到了一起。半个小时前,高燃刚做完清华的一场演讲。
  高燃、李想和戴志康生于1981年,茅侃侃生于1983年。眼角有点皱纹的高燃,看来比25岁的实际年龄大,黑色西装似乎把他出差5天的一路风尘裹了回来。
  高燃说话的声音最大:“我决定不喝酒了!”上周四晚,他们聚了一次,结果高喝得当场倒地,茅去医院输液。高没到前,三个人都表示要让高从此戒酒。
  “星期天,我见了网易的李甬……”刚落座,高就急着讲他的出差见闻,一边讲一边眼睛到处瞄。另外三个人并没惊讶,他们正等待高燃给他们发现美女。不一会儿,高朝他们挤眉弄眼,目标在他身后的斜对面。
  三个人反应不热烈,高继续说。目前他的演讲已经达到1万块一场,今晚清华的因为老师邀请的缘故,没收;明天,他要跑三场,早、午和晚,从北京的东到西,再到中。
  这次是李想请客。知道高嗜辣,他特意点了一桌的辣菜。没吃晚饭的高燃不太动筷,他听闻网易要回购股票,劝人趁机买点。
  说到股票,李想开始插话:“猫扑有4000万到账,已经从最初的300人的规模,到现在的600人,据说还要突破1000人。”
  这里面,李最关心风投和上市的问题,因为他的泡泡网很快就要跟风投签合作协议,紧跟着会操心到哪儿上市的问题。泡泡网2005年底营收达2000万,利润50%,按通行的市场收购标准,即以20倍的市盈率来计算,占公司绝对股份的他,身家已过亿。
  去年7月,戴志康已经收到风投给的几百万美金,身家也过了亿。高和茅正处于刚创业阶段。四个人聚一块,除了好玩和率性直言外,更多是互相学习。
  这几个人的具体身份是:李想——泡泡网首席执行官、高燃——Mysee直播网总裁、茅侃侃——北京爱航工业公司首席架构师、戴志康——北京康盛创想(北京)公司CEO。5月14日,央视的《对话》播出了有关他们的节目。一夜之间,四个年轻人的创富故事成为热门公众话题。
  2004年2月,《时代》杂志将一位酷酷的中国女孩搬上封面。春树,少女作家,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这四个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他们被拿来与美国著名的“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
  《时代》错了,至少是部分错了。在中国商界、尤其是互联网界,另一群“80后”青年正在集体浮出水面。而他们的气质精神,显然和所谓的“垮掉一代”、所谓的“嬉皮”相去甚远。他们叛逆,但并不鄙视或远离现实的商业生活;他们会口出狂言,但更多时候,他们身上带着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他们退出有既成规则的游戏,并非出于消极,而是动手写自己的规则,以你可能想都想不到的方式崛起。
  他们出身各异、地域不同,或出自东北书香门第,或来自西南偏远农村。十岁出头即开始接触计算机、而后迷上互联网,二十岁前后纷纷独立创业,二十三四岁就有所成就,带领着数十、上百人的团队,拥有了千万、甚至过亿的创业财富。当前,他们都无一不在借助资本的力量,力争把开创的公司和事业抬上一个新的高度,向盛大、新浪这样的一线公司冲击。同时,他们自身要完成由车库创业者向企业家,由技术天才向成功商人的转变。
  美国有本畅销书《极客与怪杰》(Geeks & Geezers),里面的极客Geek就是指的这一群人:年龄在21岁到34岁之间,从有记忆开始就与数字技术打交道,在30岁时的理想就是要改变世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谁是这帮家伙的代表,比尔·盖茨、乔布斯、迈克·戴尔、拉里·埃利森、杨致远,还有GOOGLE的双星佩奇和布林。极客代表了一种蔑视常规的商业力量,甚至是全新的商业手法和视野。目前在互联网业崛起的这群“80后”年轻人,也许就是严格意义上中国第一批“极客”。
他们是谁?
  康盛世纪首席执行官戴志康(25岁),PCPOP首席执行官李想(25岁),MySee首席执行官邓迪(25岁)、总裁高燃(25岁)、技术主管张鹤翔(24岁),163888翻唱网首席执行官郑立24岁,MaJoy总裁茅侃侃(23岁),非常在线首席执行官赵宁(23岁),“创智赢家”畅网科技首席技术官陈曦(24岁)……年轻多么可怕!
  他们因何成事?
              数字技术改变了这一代人的命运
  计算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普及,互联网大潮在90年中后期滚滚袭来,这正是“80后”一代性格尚未成型、思维尚未定格的时候,计算机和互联网,完全融入了这一代人的大脑和心灵,双方从此血肉相连。
  上一代的丁磊、陈天桥们是在大学毕业工作数年、攒够第一桶金之后才走上创业路,更上一代的王石们是经历过“文革”的苦难从“倒爷”开始。而这一代刚年满18,就夹了一本叫“互联网”的大课本匆匆上路了。他们主动选择了“另一种”教育方式。互联网这座虚拟时空里的“大学”在很多层面上反叛着以一间讲堂、一套书本、一种方言、一个系统为依托的传统教育。在记者采访的10来位“80后”创业者当中,许多人都从未在传统教育体制内获得肯定。这与上一代互联网创业者大多身为“海龟”、或者在大学成绩优异有强烈的反差。三次纪律处分,15门考试没过,这是戴志康大学4年的成绩单。茅侃侃甚至因为地理会考不及格,补考,再不及格,按国家政策,失去了考大学的资格。MySee的创立者是“80后”一代中罕有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但是,邓迪读新闻专业,却醉心于数字技术、日日自学,毕业第一天就创办互联网公司。而高燃在清华“上课非常少,没意思”,而是广听讲座、广读闲书。
  在李想看来,这正是“80后”的一代人所具有的互联网精神:完全不顾忌那些别人认为是必须去做的传统,破除墨守成规,只做最正确的事。
  互联网无限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和生活层次……不再只能与相同地域或者相同年龄的人为伴,而是通过网络,吸纳全球信息,跟天南海北的人相识、结交、碰撞。虚拟空间里,足不出户,即可“读天下书、行万里路”。茅侃侃在15岁就通过互联网跟比自己年长几岁甚至几十岁的人切磋,逐步巩固了全面的社会资源。又尤其对于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知己”的人,互联网更是一根救命稻草,比如戴志康。
  互联网更催生出单刀直入的行为和思考方式。王豫华说,Google对自己的最大影响就是目标性更强,“以前都是看到什么再考虑我需要什么,现在是我需要什么就去找什么。” 蔑视技巧。戴志康不看好一种方式,就是看起来很聪明却有话不好好说,非要绕来绕去曲线救国。戴志康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对不喜欢的方式,他会当面说出来:“我不喜欢。”茅侃侃喜欢开车,但只要能绕环路就绝对不走红绿灯,因为“避免中间环节,速度快”。
     有互联网,“80后”不可能在短短三四年内迅速完成原始积累
  零成本创业是与互联网相随而生的。一台电脑、一个人、一根上网线,就是互联网创业所需的全部投入。去年狂赚一千万的李想,1999年起家时吃住在家里,每个月的花费就是几百块的上网费,可头一年就进账十万。163888翻唱网的四人团队,全部原始投资就是郑立自己为别人设计宠物网站挣来的两千元,以后每个月的成本就是要养活四个小伙子的六百元生活费。这在任何传统产业中都无法想像。
做出了产品,推广和营销产品的成本依然为零。不用到大街上贴告示,也不用去电视台砸广告。用户在不同互联网产品之间的切换成本也为零,使得互联网竞争的核心在于产品质量和口碑。比如戴志康,自2003年开卖软件至今,数万客户都是送上门来。既然成了老大,就要有老大的样子”,2005年 12月,戴志康把每个月能带来几十万收入的主打产品免费,转而从为客户提供服务当中获取收入。戴志康盘算着,卖软件能赚的钱总是有限的,就像水龙头,卖一个就用三年,而提供服务的收入是无穷无尽的,就像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
   163888翻唱网则把互联网的“病毒式”营销用到极致。当一个人翻唱并录制一首歌传到网上,天生的虚荣心会自然推动他把这首歌在朋友圈里分享,甚至主动推送到大大小小的论坛中去,用户本身就成了一个积极的推销者。而听到这首歌的朋友们,或许好奇、就会向自己的圈子推送,或许争强、就会自己去翻唱歌曲,形成一个新的推送链条。只要产品没有问题,自然用户会越来越多,增长越来越快,圈子之间的链条越来越紧密。
  产品受认可了,品牌有了,就有人把钱送上门来支撑他们去做更大的发展。这就是被互联网业首先引入中国的风险投资(VC)机制,会充当他们起跳的踏板。1997年初,当很多人对互联网还很陌生的时候,陈曦已经开始利用B2C的模式赢利了,一家香港的VC(创业投资)看中了陈曦的团队,一下子投了400万美元。VC不仅会对这些发轫之初的公司投入扩张所需的几百万、上千万美金,这些曾经是成功创业者或职业经理人的风险投资人会带来他们的经验和广泛的资源。其实,现实中几乎每一个“80后”成功创业者身后都有一位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比如郑立身后的王树、李想身后的薛蛮子、高燃身后的邓峰、戴志康身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