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题目,我自己就在想就业问题。
我自己是从国有企业处于亚洲金融危机时考研出来的,考的是经济学专业,后来去了高校,接着考博回到高校。
从考研热的持续升温,到缓慢降温,我在想:是什么动力支撑我们考研考博?为了什么理想吗?现实中有道理不能站得稳,有法律不能让弱势群体赢得官司,那么,考研考博就是逃避体制上制约,为了在现实中找到几个饭碗罢了。
博士毕业,这些年来博士不少了,高校,研究机构,银行风险控制部门的岗位慢慢地会满了,还需要那么多博士吗?政府部门的职位,从历史来看,不一定要高学历,本科学历,具备狡诈的性格本质,机敏的思维,比高学历的人更能胜任。
于是,我在想:国家的强盛是靠忽悠造货币呢?还是靠扎实的科技创新发明进步?
也许,不仅仅在理工科方面的攻坚,平等的提供市场创业机会,保护弱势群体创业财产,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财富,恐怕才是后继者们的宽广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