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坛友说 一带一路
607 1
2020-03-10

意境决定形式




对联是由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演化来的,律诗的平仄是为了音乐的节奏协调而定的。仄声是短促的发音,放在末尾,给人一种突然中断、不协调、不流畅的感觉,而平声却有余味悠长、耐人回味的音乐美感。就是现代或古代的诗歌结尾都不会有半拍或一拍等突然收尾的乐曲。律诗和由律诗演化而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约定俗成了上联末字是仄声,下联末字须是平声的规律,是有道理的。

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绝对真理、不可超越和不变的定律是没有的,必然会约束今人和后人的创造和发展。

诗词的格律韵调是为音乐和节奏的协调而定的,是为创作者表达情感和意境服务的,而不能让意境和情感为韵律服务。当然,前人表达某种情感和意境所创作的律调韵格,我们完全可借鉴来表达自己相同的情感和意境。只要附合原调的律格节奏,声调协调、意境佳、情感真,就不必拘泥于原调的不变定式。比如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由于古人文章没标点符号,后人这样念和东坡是否这样写无法考定。(我想,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不会在“小乔初嫁”的意明律顺后再画蛇添“了”的。)但按东坡前《念奴娇》定式却应这样念:“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的句式结构,“了”和“我”都是“领”字的一二二句式,而不是现今念的前边二三句式,后边二二句式,其“了”是当“看”的意思。但两种念法都不失其声律美,意境佳,情感真。我们有何理由不承认这两种句式结构都是[念奴娇]词调的句式结构呢?况古人创律调尚有“摊破”“偷声”“减字”“促拍”“转调”“衬字”等等手法新创词牌,我们为何只能在古人“摊破”“偷声”……之后跟着学而不能自己“摊破”“偷声”呢?值得深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5-5 19:49:32
感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