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子模型(Bifactor Model)有很长的历史(Holzinger & Swineford, 1937),最近几年又重新恢复了生机(e.g., Chen, West, & Sousa, 2006; Gibbons et al. 2007; Reise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09)。
由于模型独特性,在CSSCI发文较多,附图为一些公开成果。希望对大家发文有帮助!!!
双因子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同内容领域的条目负荷于一个或多个组因子/群因子(group factor),同时允许所有条目负荷于一个一般因子(General Factor, GF)。此时,一般因子和组因子之间以及组因子之间彼此不相关(见图5- )。其实,可以将双因子模型视为相关特质-不相关方法(Correlated Trait- Uncorrelated Method, CTCU)的一个特例(Widaman, 1985),即只有一个特质(一般因子)和多个不相关方法因子(组因子/群因子)的特殊模型。
双因子模型与高阶因子模型(Higher-order Factor Models)具有嵌套关系,高阶因子模型嵌套于双因子模型(Yung et al, 1999)。与高阶因子模型相比,双因子模型在探讨组因子的作用时具有优势,可以通过组因子的负荷直接判断其作用大小,所有因子之间正交(不相关),也有利于探讨组因子对效标的独立预测作用 (Fang, West, & Sousa, 2006; Reise, Moore, & Haviland, 2010)。另外,Reise等(2007)指出双因子模型作为传统维度模型的补充,可以帮助解决维度选择问题:(a) 用于检验单维度模型拟合多维度数据时的失真;(b) 允许研究者实证检验形成分量表的可行性;(c) 作为个体差异非层级多维表达形式的替换形式。
近来,双因子模型被广泛用于解决行为科学等相关领域维度分析问题(e.g., Gibbons & Hedeker, 1992; Gibbons et al. 2007; Reise et al. 2007; Yang et al. 2009; Reise et al., 2011; Chen, West, & Sousa, 2006)。在健康研究领域,Reise等(2007)以16个条目的“医疗机构消费者评估问卷”(Consumer Assessment of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Systems, CAHPS)为例,比较了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以及双因子模型,结果发现双因子模型拟合数据明显优于传统结构模型。在异常行为领域,研究发现双因子模型拟合数据要显著优于传统结构模型(Toplak et al., 2009; Krueger, Markon, Patrick, Benning, & Kramer, 2007)。例如,Martel等(2010)的研究发现,在拟合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和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共病数据时发现Bifactor模型比高阶和一阶模型拟合更优。在能力测验领域,Bifactor模型也早以引入(Gillmore et al., 1991; 曹亦薇, 顾秋艳, 2010)。例如,国内学者曹亦薇和顾秋艳(2010)在检验PISA式汉语阅读测验的潜结构时,比较了单因子、二因子和Bifactor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发现Bifactor模型显著优于其他两个竞争模型,而且能更好的说明测验编制所依据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