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子兵法》主流注解中
关于\"奇正\"概念的错误理解(全)
\"奇正\"这对概念,主流学者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受《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一句的误导,将\"正\"解释为光明正大的手段,将\"奇\"解释为阴谋诡计的手段;其二,是受《战争论》的影响,将\"正\"解释为一线部队,将\"奇\"解释为预备队。
前者,错的离谱;后者,勉强沾边。
实际上,奇兵、正兵都是一线部队。
\"奇正\"概念是将一线部队按照作战任务的不同,划分为了两个部分:正兵用来当敌,奇兵用来取胜。即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
真实战争不是混混儿打架,一拥而上,一哄而散,必须要有环环相扣的操作步骤和组织流程。以取胜为目标的战斗,需将兵力以攻击形态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部署。(可胜者,攻也)以不败为目标的战斗,需将兵力以防御形态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部署。(不可胜者,守也)
进攻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而对攻击方向的选择,原文亦多次提及,例如:
\"兵之胜,避实而击虚\";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功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上述语句中的\"不守\"、\"不及\"、\"不虞\"、\"不戒\"都是敌军虚弱的具体表现。 故此,将上文中提及的几个概念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给\"奇正\"作出一个更加准确完善的定义:\"奇兵\"是负责攻击敌方虚弱之处来赢取胜利的部队;\"正兵\"是负责抵御敌方实强之处来保障不败的部队。
尽管两者的功能完全迥异;尽管部署的位置可能不同;尽管启用的时间可有不同;尽管需要时可以互相转化。但两者皆是真真切切被部署在战场上某一位置,有特定打击目标和作战任务的一线部队。
回头再看预备队,其功能是在战役或者战斗中应对突发事件或失控局面,事先没有预设的攻击目标,其使命就是为了救急救险。正兵顶不住,预备队就去做正兵;奇兵顶不住,预备队就去做奇兵;正兵、奇兵都顶不住,预备队就分割使用,按比例和需要同时做正兵和奇兵;若是已投入的正兵、奇兵准备充分,配合默契,轻松吊打碾压对手,就没有预备队什么事儿了。这种情况下,预备队既没有参与以正合,也没有参与以奇胜,既不是正兵,也不是奇兵。所以,预备队在真正投入战场之前,是处于“量子叠加态”的兵力,非奇非正,亦奇亦正。
综上所述,篇首指出的两种兵学界主流观点,皆严重违背原著本义和实战真相,完全是荒谬绝伦的无稽之谈。况且《军形》《兵势》是《孙子兵法》最为核心的两篇,《军形》论述的课题是兵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部署,核心概念是\"攻守\";《兵势》论述的课题是攻势的展开和战斗冲击力的塑造,核心概念是\"奇正\"。这两处倘若理解错误,后面的《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诸篇就可以不用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