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屈指 (二) 这几天一直在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我身边也是有百草园也是有藤野先生也是有刘和珍君的。
图书馆的后面是一片开阔的试验田,从四楼自习室隔窗向外望去,这片绿油油的田野尽收眼底,而这份开阔也一下子就驱走了书桌、凳子和厚厚的书本带个同学们的疲累。与这片试验田毗邻的就是学校的植物园了,那里有移植于全国各地的树种和蜿蜒曲折的小路、亲切舒适的石凳,一到夏天就成了葱郁的避暑好地方。同学们或席地而坐或干脆躺在草坪上读书看报,幸福的情侣们一对对留连于安静清幽;你高兴了可以来这里赏心悦目你不高兴了可以来这里仰天看看调皮的透过葱茏密树的丝丝阳光,总之,这里就是一个使人忘忧的心灵氧吧。无数次地,我和好朋友在这里高谈阔论,天南海北,无形中,在精神上我一次又一次地得到这片绿意的洗涤和升华。到了秋天,这里就是另一番生动风景了。“金色的秋天”,我想,秋天里每个人到这里来最先的感受肯定是这样的,明朗的秋风里,一片片叶子飘下,使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不是在画里,却胜似丹青妙笔。谱一首蝶恋花,不,这个词牌有些婉约,应该是《采桑子-重阳》这样的胸怀和诗意。我曾经也写过一些的,只有一首它的灵感正是来自这片园子。
浪淘沙 重阳
重阳今又到,黄花香飘,一片秋风扫寂寥。万里长空云渺渺,雁失碧霄。
有情人不老,心阔志高,敢向人间探正道。古今兴亡多谈笑,滚滚浪淘。
每个人的求学道路都不会是坦荡如砥的,学习生活中总会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幸运的是在求学的每一个阶段我总会遇到一个给我醍醐灌顶春风沐浴的老师,他们点悟我的困惑,是我一次次逾越生活的障碍。
在学校东南面约四公里的大佛山有一座天宁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那里谒见了寺里的方丈老师。他使我彻底改变了对宗教的传统观念,因为他的思想从根本上就没有局限于宗教。在数次的谈论中,他更多的思想是从客观上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见解。我终于明白:在常人眼里他们的避世与世无争,其实并不是消极。我们会各执己见强烈争论也会在某个地方心灵共鸣共悦。在心灵上,我无数次地对这个世界俯瞰,真可谓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他的点拨,使我的很多思想得以拨云见日。我们谈论辩证法谈论唯心论谈论哲学的不同学派——他的佛学理念似乎仅仅是他整体思想的一部分。而我的很多思想也籍于跟他辩论才逐渐系统化和趋于完善成熟,使我的心灵腾出更大的地方来认识更加广阔的世界追求更远的真理。
三月的校园渐渐热闹起来了,告别了冬日的胶柱鼓瑟和沉闷。各个社团又开始繁忙了,仿佛春风吹醒了花儿,宣传栏里又有了更多的新观念新话语。我和朋友走在这一路的新繁华里。青年的血是热的,情是挚的,所以才叫热血青年。近一段时间以来,校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代在日新月异,大学也在随时代向前。西南干旱、青海地震,世界许多地方也都发生了令人痛苦的事情。强烈地感应到这些剧烈的变化的当然是青年,他们在行动,身在远方,心系灾区。
朋友要走了,不是要离开学校,是要走一条更踏实的路。我们默默地看着这个校园,谁也没有说话,或许这时只需用心去感受。此时的一切也都化为了一首晦涩的《水龙吟》。
烟雨苍茫春意,换了幅乾坤天地。
万象更新,百花怒放,盎然朝气。
墨客多叹,惜春伤怀,笑他太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览万年,争朝夕。
男儿志在四方,又何惧,劳燕分飞。
一杯春光,会当再聚,明媚胸怀。
笑谈古今,指点江山,舍君其谁?
(三)
要想用一篇数千字的短文来纸上呈现校园的姿彩似乎显得有些贪心了,农大一百年的厚重沉淀是大部头的作品也难以尽致的,她本身就是一篇跌宕起伏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里给你以相见恨晚的遗憾和珍惜情怀。
从植物园往北走,穿过环状柏树林,紧接着是一块紧凑的花园,花园过去也就是当初的崇学楼了。其实农大真正的内涵就在这里。如果修养是一个人后天的积累而内涵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的话,那么农大的自然内涵就是这里的静谧、恬静所赋予的,抑或说,是农大的内涵使这里显得静谧、恬静。这里是由一幢幢红墙青瓦的独立的阁楼组成的。其实成它们阁楼并不准确,它们大多是一层。当然除了古朴典雅的阁楼还有的就是参天的白杨树以及矮处的花花草草,反正到了这里总使人眼花缭乱,随处都是一道美丽风景,你知道看哪里?这里使人联想到“天人合一”,如果不是坐落在学校里,或许人们会想到远离尘埃的某个道家或佛家静地。其实,这里是学校外教的住宅区。我想,这里的环境洋溢着的特有的文化气息也许正是那些老外们来中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红墙绿瓦隐苍翠之于农大就好比月夜荷塘之于清华园好比一塔湖图之于燕园。
崇学楼两旁的古楼依然矗立,每每走过它也依然会被勾起很多的往历史深处去的幻想,它静静地,安详地看着每天从身旁走过的老师、同学------
孔家二小姐的闺阁故居也依然默在,很多探访农大的人也依然会在一句句耳熟能详的指路的话语的引导下抑或一个个自豪的身影的带领下来到这里,拍照合影,很认真地谈论这段不算很长依稀了解的历史。在这里,军事电视剧《亮剑》曾多处取景;在这里,有年逾古稀的崇圣楼;在这里,曾经作为后花园是某个名门望族的心情落脚地。
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在那里,在那里看着这么多年的人来人往这么多年的花开花谢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么多年的日升日落这么多年的月缺月圆------
它们就这样安详的在这里,在这里等待着多少的莘莘学子等待着多少的桃李天下等待着多少的繁花似锦等待着多少的春夏秋冬等待着多少的沧海桑田------
它们看着,等待着,看着这个世界,等待着下一个世纪等待着你我等待着这个时代给它们的变与迁,等待着下一个春暖花开时------
后记:写一篇文字是很痛苦的事,不写的时候,有一种压抑着思想的痛苦,写出了有一种决堤溃坝的痛苦。总想写出好文章,可至今仍没有搞明白什么样的文章叫做好文章,或许我的寥寥数语仅仅是一些文字的堆砌吧!但正如艾青先生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并不是在试图写一些文字,而是在用一些文字表达一种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