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发展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整体实力、不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表现和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竞争力表现来探讨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及面临的挑战,能为中小企业的深化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小企业,竞争力,挑战
一国经济要协调发展,不仅要发展好大企业,更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德国视中小企业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政府则称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脊梁”。目前,日本有56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日本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日本50%的国民生产总值。美国在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是以大量高新技术小企业为先导的,在2100万家企业中,99%为中小企业,包揽了美国50%的技术创新和2/3的新就业。
2006年,我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200万户,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商品出口占全国的68%,上缴的工商税收占全国的53%,完成了全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多年来,国家政策偏向大型企业的发展,加上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缺陷,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临着不少困难,如缺乏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融资困难、内部管理机制落后、技术水平落后、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中小企业活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研究该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评价
本文主要从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和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竞争力表现来说明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2003年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
企业数量:如表1所示,2003年,全部企业数量为196222家,其中大型企业1984家,占1.01%;中小企业194238家,占98.99%。亏损企业数量:2003年共有36520家企业亏损,占全部企业的18.16%。其中,大型亏损企业230家,占亏损企业的0.63%,占大型企业的11.59%;中小亏损企业36290家,占亏损企业的99.37%,占中小企业18.68%。上述数字表明,中国企业的亏损面颇大,其中中小企业的亏损面远大于大型企业。

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128716亿元,其中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为43364亿元,占33.6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为85353亿元,占66.31%。这就是说,中国2/3的工业总产值来自于中小企业。
从业人数:2003年,工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为5748.57万人,其中大型企业的从业人数为1306.68万人,占22.73%;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为4441.89万人,占77.27%。也就是说,按每家企业的平均人数计,全部企业为293人,而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则分别为659人和229人,这足以说明大型企业的规模远大于中小企业。
产品销售额:在产品销售额143171亿元中,中小企业贡献了63.29%,共达90619亿元。若用人均销售总额作为衡量企业效率的一个指标,全部企业人均销售额为24.91万元,大型企业人均为40.22万元,而中小企业只有20.40万元,其效率只有大型企业的一半。
出口交货值和出口比率:2003年,工业出口总额达到26941亿元,出口比率为18.62%。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8.2%,比例相当高,显示出中小企业在出口创汇方面表现优异;中小企业的出口比率为20.48%也较高,高出大型企业约3个百分点。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到2003年,已经有一定的量的积累,但是企业规模不大,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因而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是,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其灵活性,特别在出口外贸方面的成就。
(二)2003年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数量:由于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其中小企业数量远多于采矿业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比例来计,制造业为92.42%,采矿业为3.6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91%。
亏损企业数量:在36290家亏损中小企业中,采矿业、制造业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有878家、32720家和2692家。虽然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亏损企业绝对数较多,但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中小企业亏损面(35.48%)远大于其他两个行业(12.31%和18.23%)。
工业总产值:制造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占绝对优势,有95.73%,达81710亿元。其他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相对较低。
从业人数:在2003年中小企业的4441.89万人中,制造业有3978.21万人,占89.56%;采矿业有243.29万人,占5.4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220.39万人,占4.96%。采矿业每家中小企业人数(314)最高,其次是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与生产业(290),最后才是制造业(222)。相比之下,制造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规模最小。
产品销售额:在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额中,三大行业的贡献率为:采矿业是2.57%,制造业是89.7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7.64%。按人均销售额来计,电力效率最高,人均达到31.41万元;其次是制造业,人均为20.45万元;采矿业的效率最低,人均只有9.57万元,不足电力燃气业的1/3和制造业的一半。
出口交货值和出口比率:2003年,中小企业的出口总额达到18374亿元,出口比率为20.28%。其中,制造业的出口总额达到18187亿元,占总出口额的98.98%,而其他两个行业加起来也只有1.02%,远不及制造业的份额。从中小企业的出口比率来说,制造业为22.35%,采矿业只有5.53%,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和生产业不足1%,只有0.86%。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中国中小企业制造企业的开放程度颇高,有两成二的产品销售到海外,而其他两大行业的中小企业以内销为主。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中小企业由于行业规模经济的不同,不同行业企业的规模出现较大差异。但是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且是相对较小规模的制造业。这个行业的中小企业无论在产品销售、出口比率和企业数量上,都优于其他三个行业,同时中小制造企业的产品具有外向型特征,与世界市场联系较紧密,也从侧面说明其较具有国际竞争力。
(三)2003年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数量:194238家中小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33010家,占16.99%;非国有控股企业161228家,占83.01%。这充分表明,中小企业群中,占绝对地位的是非公有制企业,与大企业群形成鲜明对比。
亏损企业个数:由于众多中小企业为非国有控股,所以其亏损企业个数多不足为奇,所占比例为67.21%。相对而言,国有控股企业的亏损面较大,为36%,显著大于非国有控股企业的15%亏损面。
工业总产值:84%的中小企业总产值来自非国有控股企业,总额高达71469亿元,显示出非国有经济形态是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
从业人数:在2003年中小企业的4441.89万人员中,国有控股企业雇用了1166.71万人,占26.71%;非国有控股企业则雇用了最多的员工,达到3275.18万人,占73.73%。相对而言,非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规模最小,平均每家只有203人,不足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60%。
产品销售额: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仍然是全部中小企业销售总额的最大贡献者。若以人均销售额来计,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效率略低,人均年销售额只有18.36万元,低于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21.13万元。
出口交货值和出口比率:在2003年,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非常强,在中小企业出口总额的18375亿元中,有16856亿元,高达91.74%。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出口比率较高,为24.40%,也明显高于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5.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开放程度较高,有两成四的产品销售到海外,而国有控股中小企业则偏向于内销。

通过比较国有和非国有中小企业的总体实力,发现中小企业在非国有体制下,经营方式较灵活,经营效益优于国有中小企业。由于非国有中小企业中,有很大比例的“三资”企业,它们的生产已与国际市场联结,所以出口比率较高。总体上,在中小企业领域,非国有经济已经占主体地位,竞争力较强。
综上所述,中国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体现在以下三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2/3的工业总产值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制造业中小企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效益优于其他两类产业,同时大部分中小工业企业从事制造业,并以外向型制造业为主,大部分产品对外出口,出口比例高,非国有经济形态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主旋律;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数量多,对失业冲击和经济震荡发挥着缓冲作用。
二、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加入WTO后,中国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面对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除了与国内国有大型企业竞争,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企业也加入竞争行列。传统的竞争优势受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
第一,缺乏融资手段,结构单一。1996-2002年,中小企业所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由75%左右增至82%左右,而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却基本维持在5%左右,一直没有大的改观。以乡镇企业为例,统计表明,2002年国有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为6812.3亿元,不到当年全部短期贷款131293.9亿元的5.2%,而当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说明国家政策系统与金融体系对经济转型下中小企业需求变化反应明显相对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一个庞大的地下金融网络应运而生。这个网络以非正式渠道对中小企业提供合理的支持。中央财大课题组的实地抽样调查表明,全国约有1/3强的中小企业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

从表4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渠道单一。目前中小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与创业初期限相比变化不大,都占到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渠道的70%以上。风险投资基金贷款、农村合作基金和外资贷款比例最低,仅为2%-5%。而占压其他企业资金项目的比例,由初创时期的6.83%上升到目前的14.29%。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渠道较少,另一方面,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取资金。

第二,经营绩效不高(与大型企业比较)。中小企业主营业务突出,资产获利能力较差。获利能力指标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表5是对2003年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小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均值和中值都比大企业高,而资产回报率则显著低于大企业。
第三,市场能力下降。在中国资本匮乏、技术落后、投资环境较差的时候,让外资狂卷而来,“以市场换技术”确实起到了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伴随而来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也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十年来,随着外国产品与合资品牌涌入中国市场,接近70%的中国传统品牌消失了。而生产能力快速崛起的中国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都成了负责某跨国公司的一道工序的“组装车间”,大约90%的产业价值都产生在中国之外。国内产业正日趋“边缘化”、“外围化”,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为代价集聚的庞大生产能力,与极低的收益率形成反差,形成了“进步中的贫困”。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外资企业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民族企业在第二产业中的主体地位,但在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显示出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过高或上升幅度加快的迹象。而外资大鳄的进入并且霸占市场,必将引起大量中小企业的消失。外资与本土资本的竞争是“此消彼长”,外资市场控制率提高意味着本土中小企业经济生存空间的相对缩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将对其本土资本的正常成长形成扼制,对其幼稚产业更是一种封杀。随着WTO的对外资开放政策进一步生效,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原先中小企业的市场领域,对它们的冲击效应将逐步显现。
(二)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第一,由于出口企业的恶性竞争,导致整体贸易环境恶化。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快速,但是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现阶段的发展仍然是加工为主,创新不足。中国中小企业的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其特点是:粗加工、低附加值的普通商品居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较少。近几年来,虽然加入WTO使国内中小企业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却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主要的受害国是中国,而且大部分关于贸易问题的纠纷与中小企业有关,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成本,使中小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严重下滑。
第二,出口贸易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2003年,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的品牌只有海尔。在我国出口外贸500强中,名牌产品的销售比例只有6%,远远低于50%的国际水平。而且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依靠加工贸易。许多名义上的高科技企业实际上是加工组装企业②。如因特尔成都公司,年出口额为4亿美元,号称高科技企业,其实只是封装测试厂,属于劳动密集型。虽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每年以2~3个百分比的速度增长,但许多关键技术、设备仍需要进口,产业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增强。而且形成了对加工贸易的长期依赖,与国内产业关联不紧密,更不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第三,知识产权问题突出。由于国内的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积累方面严重不足,大部分产品没有技术专利的支持,容易在国外出现知识产权纠纷。21世纪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据有关统计,目前美国企业大约拥有全世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的70%。而在技术专利方面,美国在美、日、欧三强中也是独占鳖头。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专利、商标在国外申请注册情况令人担忧。我国企业缺乏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境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数量较低。据调查,我国企业申请国际专利件数不足22%。其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民营以及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申请国外专利的比例更小。企业注册国外商标仅占22%。知名企业的著名品牌在境外注册商标比率相当低。由于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因此遇到了种种知识产权纠纷,其中,近几年来最突出的就是商标被抢注问题。中国加入WTO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因知识产权问题而导致付出的赔偿金已经超过10亿美元,这些知识产权案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有手机、MP3、彩电、DVD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作者:王德侠 邵先军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