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994 16
2010-05-04
(一)

一个岛上,有1001个农民,农民们都靠种粮为生,岛上土地肥沃,如果每位农民都尽力生产,每年可以生产2000公斤粮食,但每年的实际消费只能吃完500公斤,农民们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后,农民们发觉粮食种多了根本吃不完,就变得懒惰起来,每人每年只生产500公斤粮食了,由于有大量的粮食储备,即使偶有年成不好,照样生活无忧,日子过得很滋润。



后来,1001人中有一名叫诸葛先生的农民突然无意中发明了制造木流流马的技术,只要掌握了其中关键的技术,一年可以生产20来台都没有问题。这种木马好像现在的汽车一样,寿命可达两年,到哪里去方便又快捷再也不用自己走路了,简直比现在坐豪华的劳斯莱斯还有派头,是身份的象征。诸葛先生制造了第二辆木马后,打出广告出售这辆木马。岛上的居民人人都想拥有一辆,争先恐后的来找诸葛先生购买。诸葛先生学过经济学,见需求旺盛,于是声明价高者的,这个价自然是拿粮食来换,看谁愿意用最高的粮食数量来换去一辆木马,100公斤、200公斤。。。价格翻跟斗的往上涨,最后,其中一个农民防不时之需的粮食库存量最大,以1000公斤的价格竞得了这辆木马,成了岛上第二个开木马的有马一族。诸葛先生乐开了怀,马上动手做第二辆,又出售换来了近2000公斤粮食,诸葛先生怀着满腔的热情,一口气制售了5辆,当他满怀喜悦的欣赏着自己仓库小山样的粮食时,突然想起,这已经够自己10年吃的了,放在仓库既有鼠害还担心霉变。聪明的他马上意识到这样马不停蹄的连续生产自己不划算,少生产点木马,再雇佣两个农民给自己生产木马,但自己掌握住其中几乎不费力气的关键技术,自己到处游山玩水走该岂不更好。



于是,他雇佣了几个农民,制造木马的力气活都交给了他们,同时决定减少了自己的产量,除了制造保证自己使用的外,对外一年只销售有限的几辆。被雇佣的几位农民也乐得其所,因为现在一年诸葛先生付给自己的500公斤粮食作为工资,所花费的劳动比自己去生产500公斤粮食付出的劳动要少。现在,其他还没有木马可乘的农民无不想拥有自己一辆梦寐以求的木马,重新又变得勤快起来,起早贪黑的生产粮食,以求来年能够出一个好价购得一辆木马,粮食增产了,可是,诸葛先生的木马却非常有限,于是价格再一次上扬,直逼2000公斤每辆,但诸葛先生这样一来却更没有动力来生产木马了。因为现在卖5辆木马除了支付农民的工资外已够自己吃n多年了。



这样,农民想拥有一辆木马,拼命干活,但生产的粮食相对木马却越来越不值钱,即使有大量的粮食,也不容易售卖出去,因为只有诸葛先生一个买家,但在诸葛先生眼里,粮食简直不是样东西。诸葛先生有剩余的木马生产能力,但是因为对粮食消费有限,没有动力去生产木马。

于是,出现了一个古怪的局面,大部分农民只能够吃饱饭,想通过努力拥有一辆木马基本上不可能,诸葛先生拥有木马生产能力,但是因为农民只能够提供他不稀罕的粮食,自然觉得农民不配拥有木马。


(二)
由于诸葛先生限定一年只生产非常有限的木马数量,雇佣的几个工人也觉得很轻松,在这里打工挣得工资500公斤粮食比自己直接从事种粮要轻松,使得没有能够进入木马工厂的一些年轻人都还挺羡慕。遇见诸葛先生都点头哈腰的,希望自己能够进诸葛先生的木马工厂。



诸葛先生确实是个聪明人,通过制定厂规厂纪,使几个打工者的生产效率很高,由于产量有限,效率一高,工人们需要工作的时间更少了,诸葛先生,琢磨着要裁减一名工人,于是放出风声说生产的木马只能增加库存,市场不景气,不得已需要裁减一名工人,为公平起见,裁减最不勤快的那一位,几个打工仔一比划,回家种粮和打工相比留在工厂里还是好一点,于是暗暗使劲,不仅工作更加卖力,而且还处处讨好诸葛先生,生怕下岗的就是自己。



不管怎样努力,人终究还是被裁了一名,工作量还是一样的工作量,但工人少了一个,虽然比种地划算,但相比裁员以前每个工人劳动量增加了,心里想要求诸葛先生涨工资,但一想到村里一些一直在哀求诸葛先生进厂的青年农民,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至此,农民群体虽有粮食剩余生产能力,但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够拥有木马,打工者虽说比种地好点,但要想要拥有一辆木马基本上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诸葛先生有木马生产能力,也时常概叹经济不景气,想多生产点木马,农民们却没有购买力,他们手里只有诸葛先生不屑一顾的粮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4 08:16:38
(三)

   现在,村里日子过得最爽的是诸葛先生,行则有木马,吃的粮食仓库堆积如山,自己基本上不用任何劳作。农民中每年也总有那么几位特别勤劳的靠多劳动出凭高价购得了木马,成了村里出了名的勤劳致富典型,但是,一辆木马只能使用两年,面对木马换粮食越来越高的相对价格,想享受木马,同时也成为别人艳羡的对象,必须付出别人多得多的劳动。几个在木马厂打工的打工仔,日子相对过得比种地轻松,但也还是只能挣个肚儿圆,想拥有一辆体面舒适的木马感觉非常遥远。



   粮食和木马生产能力都过剩,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有木马的局面就这么持续了多年,日子过得安稳儿平淡,直到后来村南一名叫黄道婆的女子打破了这种平衡。黄道婆生性聪慧,为人善解人意,是家里人和左邻右舍公认的好媳妇。

   

   那时代,村里人虽说吃的不愁,甚至还有人凭劳动有了诸葛先生的木马可乘,但是穿戴却非常粗糙,都是随便用点树皮或树叶什么的遮住了羞处,既不保暖,系在身上也不是很舒服,但如果不穿,容易受到大家的白眼和瞧不起。

  

     黄道婆凭着细心和聪慧,采集一些山野田间的野棉花,回家捻成成纱,再手工织成布,并且用布裁剪成了穿在身上轻盈、暖和得体的衣服。黄道婆织好几套后,黄道婆一家人一袭新衣出门,村民们是大开眼界,这里摸摸,那里捏捏,感受到了棉衣服特有的、树皮树叶不可比拟的舒服质感后都伸出了大拇指,啧啧称叹,要是自己也有这么一件就好了,纷纷询问黄道婆卖不卖,用粮食来换,要多少公斤一件。



   黄道婆虽然聪慧,但是缺乏诸葛先生的经济意识,加上心地善良,就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大家原料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纺纱织布和裁剪而来的。左邻右舍纷纷马山行动,采集这种漫山遍野的野棉花纺纱织布,遇到什么不会的,黄道婆是手把手的热心帮助,没多久的功夫,村里人家家户户都有了这种妙不可言的衣服穿了。



   

    不只是大家都有了衣服穿了,连村里人拥有木马的人家也多了几家。衣服和木马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是诸葛先生作为村里最殷实的大户,自己当然不会去上山采棉织布,那多麻烦呀,大家不是都想要他的木马吗,行呀,拿衣服来换呀。农民们听说诸葛先生愿意用衣服换木马,都暗自庆幸自己终于有了发财之道,可能实现自己的木马之梦了。勤劳的农民经过一番像蜜蜂一样并且带着喜悦心情的忙碌,纷纷向诸葛先生换车,没想到这么想的人多了,用衣服购买木马的价格又是一路看涨,诸葛先生马上由原先的从无到有直至到穿不完的衣服了。以至于诸葛先生一天一套新衣,比村子里谁都穿的光鲜亮丽。木马的产量增加了一段很短的时间,诸葛先生觉得又卖不出去了。谁叫自己衣服也多的穿不完呢?没有多长时间,因新衣服带来的热闹生活又慢慢地恢复了平静,所发生的变化就是大家都有衣服穿了,同时,由于每家的妇女都由种地改为织布,除了诸葛先生外,都感觉比以前忙碌了些,过去一天只要干小半天活,现在由于妇女们不种地,差不多要每天忙碌大半天才能保证家里的衣食无忧了。


黄道婆的家人目睹了诸葛先生香马靓服、逍遥自在的生活,受到了刺激,纷纷指责黄道婆:同样是整出一个新东西,你看人家诸葛先生,要车有车,粮食多的吃不完,衣服多的穿不完,自己还什么都不用作,你这是怎么回事呀你”。黄道婆也不后悔,说大家都有舒服的衣服穿了,有什么不好的



(四)

   上面说到在黄道婆的大公无私的教授下,大家都能在吃饱了基础上,还有了衣穿。但这时,农民的劳动量大大增加了,不仅要种植粮食,还要花费时间采棉纺纱织布等,这时,诸葛先生的木马价格有一定的下降,因为农民中最勤劳的人员同样在解决穿衣的问题上花费了时间,在保证自己穿衣和吃饭后的剩余减少能够支付买木马的价格自然就下降了。由于木马的价格下降,再加上几个打工仔也有了穿衣服的需求,如果诸葛先生的工资不涨,打工仔就必然辞工不干了,诸葛先生要增加工资,在售卖价格萎缩的条件下,必须靠增加产量才能即保证自己利润不至于下降。工资的水平使打工仔在满足了自己的穿衣和吃饭标准上,投入的劳动比直接种地和制衣要少一些。

   

    看见工人们可以拿辞职回家种地为威胁,这时,诸葛先生寻思必须把工人的地给拿过来,免得今后少些麻烦。诸葛先生在爽快的给大家涨了工资后,和工人们亲切的聊起了天,感谢大家几年对工厂的贡献,关心地问大家有哪些困难和想法,工人们觉得现在有饭吃、也有衣穿、在这工作也确实比直接去生产这些东西要轻松,,只是想能都还有一辆木马就好了,诸葛先生毫不犹豫答应了大家给工人们解决一辆木马的问题,但说厂的规模要扩大,需要土地,反正大家都在这干活,地也没有什么用处,就当用车和大家换了。大家一想有道理,这可是大家都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这下是什么都有了。几个工人的地这样都归到了诸葛先生的手中。



     这样的均衡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村里的农民掌握了一种驯养叫猪的动物的技术,猪肉的口感和营养比粮食要好,大家无不喜欢这种食品。于是,大家又开始养殖猪用来提高生活水平。只是,由于猪要消耗一些粮食,同时也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农民中一些生产效率较低的那些人,再怎么勤劳已经不能同时满足粮食吃饱衣服穿暖以及猪肉吃好,更谈不上有木马可乘,只能凭着自己对这几种消费品的偏好来进行取舍和兼顾了。但是一小部分生产效率较高的农民,既能同时满足粮、肉、衣服的需求,同时还有一定的剩余可能用来购买木马。

工人们同样想过着有肉的生活,想找诸葛先生要求涨工资时,诸葛先生说了一大堆困难,并宽容的补充到,万一觉得在这里工作给你们觉得委屈了,可以不在这里干了,我绝不拖大家的后腿。这时,大家才突然想起,回去干什么啊,地没了,大家想过有米有肉有车又有衣穿的日子目的自然没达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4 08:33:06
很好,通俗易懂,谢谢楼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6 13:24:04
故事讲完了?还未作总结性发言,继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6 16:38:12
hblzy 发表于 2010-5-4 08:15
(一)

一个岛上,有1001个农民,农民们都靠种粮为生,岛上土地肥沃,如果每位农民都尽力生产,每年可以生产2000公斤粮食,但每年的实际消费只能吃完500公斤,农民们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后,农民们发觉粮食种多了根本吃不完,就变得懒惰起来,每人每年只生产500公斤粮食了,由于有大量的粮食储备,即使偶有年成不好,照样生活无忧,日子过得很滋润。
我就不明白,农民们为什么要这样种粮?

你先证明农民为什么要这样种粮再说,不想那只是你幻想中的空中楼阁。

首先农具的来源、难道说农民用手刨?如果不存在交换,农民储存更多的粮食做嘛?
后来,1001人中有一名叫诸葛先生的农民突然无意中发明了制造木流流马的技术,只要掌握了其中关键的技术,一年可以生产20来台都没有问题。这种木马好像现在的汽车一样,寿命可达两年,到哪里去方便又快捷再也不用自己走路了,简直比现在坐豪华的劳斯莱斯还有派头,是身份的象征。诸葛先生制造了第二辆木马后,打出广告出售这辆木马。岛上的居民人人都想拥有一辆,争先恐后的来找诸葛先生购买。诸葛先生学过经济学,见需求旺盛,于是声明价高者的,这个价自然是拿粮食来换,看谁愿意用最高的粮食数量来换去一辆木马,100公斤、200公斤。。。价格翻跟斗的往上涨,最后,其中一个农民防不时之需的粮食库存量最大,以1000公斤的价格竞得了这辆木马
这里有问题,什么叫需求旺盛?如果不征收税或者说赋,农民一定会把粮食拿出来交换?为什么他不自给自足,只要他觉得交换的压力更大,他就不会交换 ,每个人都不愿意他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处于被支配就会。正如市场经济,是被强权政 府或者说金融资本控制的政府计划来,假如:不对土地针税,有小块土地或者说少量的作生产资料的机器的人,会不会觉得市场压力巨大而退出交换。只要征取赋或者税,才会逼迫农民必须完全交换。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只会把剩余粮食拿出来交换,如果说生产足够累,获取新工具所需的劳动力消耗大于取得剩余粮食的劳动力消耗,这时农民会中止交换


乱拍脑袋想出来的假设模式问题太多,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压根就不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6 16:49:23
hblzy 发表于 2010-5-4 08:15
(一)

一个岛上,有1001个农民,农民们都靠种粮为生,岛上土地肥沃,如果每位农民都尽力生产,每年可以生产2000公斤粮食,但每年的实际消费只能吃完500公斤,农民们有了一定的粮食储备后,农民们发觉粮食种多了根本吃不完,就变得懒惰起来,每人每年只生产500公斤粮食了,由于有大量的粮食储备,即使偶有年成不好,照样生活无忧,日子过得很滋润。
农民为什么要尽力生产粮食,这是你的假设,够用就行?另外他们有了剩余时间,难道说别的生产组合的生产方式为会零?

农具呢,难道说农民用手刨?农民还穿衣不?假设本身就是极空洞不合实际的。
后来,1001人中有一名叫诸葛先生的农民突然无意中发明了制造木流流马的技术,只要掌握了其中关键的技术,一年可以生产20来台都没有问题。这种木马好像现在的汽车一样,寿命可达两年,到哪里去方便又快捷再也不用自己走路了,简直比现在坐豪华的劳斯莱斯还有派头,是身份的象征。诸葛先生制造了第二辆木马后,打出广告出售这辆木马。岛上的居民人人都想拥有一辆,争先恐后的来找诸葛先生购买。诸葛先生学过经济学,见需求旺盛,于是声明价高者的,这个价自然是拿粮食来换,看谁愿意用最高的粮食数量来换去一辆木马,100公斤、200公斤。。。价格翻跟斗的往上涨,最后,其中一个农民防不时之需的粮食库存量最大,以1000公斤的价格竞得了这辆木马
什么叫需求?是需求还是交换?反过来说诸葛先生囤积粮食算不算需求?可见需求就是一个狗屁不通的概念,它是要掩盖交换的实质。还要他屯积这么多粮食多什么?如果用这个粮食交换别的,那么他生产新工具的劳动力消耗也会增加,

而且农民凭什么一定要完全交换?只要不通农民征收某种赋或者税,当获取新工具所需的劳动力消耗大于增长剩余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消耗时,那么交换就会中止

这也证明 市场经济压根就不是自发社会秩序,它实际上是强 权 集 权政 府或者金融资本控制的 政 府用强制力计划出来的,如以土地来说,小土地的拥有者,如果觉得市场关系的生活压力太大,他们可能会选择退出交换性的市场,而自给自足,但是政  府的税或者说赋逼迫他们必须发生交换。

正如:只要不对农民征收货币税,那么自然经济永远不会瓦解。因为农民不会把自己的劳动所得拿出来完全交换,只会把少数的多余产出拿出来交换。

只要获取新工具劳动消耗高于原有的劳动消耗,交换就会停止,所谓的农民变懒,如果没有强制性的税赋,新工具会让农民更懒。

这个模型的假设非常之离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