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贫困是世界著名的“3P”问题之一。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国际社会为减少及消除贫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提出了如人类发展指数、人类贫困指数和千年发展目标这样的有关贫困的理论及国际减贫目标。本文从国际社会的角度出发,对贫困理论以及减贫战略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在国际社会制订减贫战略及政策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贫困,国际社会,减贫
在世界发展进程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贫困都是困扰世界发展的“3P”问题之一。所谓“3P”是指Poverty(贫困)、Population(人口)和Pollution(污染)。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贫困仍然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就一直是各种社会形态下的一种特定社会经济现象,而反贫困即减少或消除贫困,也就成为全球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战后至今的各个时期,国际社会都围绕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以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首的国际组织始终将贫困理论以及减少贫困的战略作为研究的重点。虽然国际社会以及世界各国为减少贫困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当今全球的贫困状况不但没有根本改变,反而在一些国家及地区呈现出恶化的趋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有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1年的美国“9·11”恐怖事件以来,国际机构指出,“贫困是孕育恐怖事件的温床,减少贫困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之一”。2009年4月以来的索马里海盗事件使贫困问题又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索马里是全世界人道主义援助危机最严重的国家,而消除贫困是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样复杂而变化多端的国际背景下,伴随着上述一系列新问题及新矛盾的产生,贫困理论以及新形势下的减贫战略就成为了国际社会及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国际社会与贫困问题
二战结束后,科学技术革命带来高新技术崛起使人类社会的生产领域得以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生产方式使全球的社会财富积累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与此同时,世界各国财富分配的不平均导致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并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到里、循序渐进的过程。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相继成立,在这两个国际机构的带动下,全世界开始朝着经济复兴、社会发展的目标迈进。进入到50年代,逐步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围绕着贫困问题展开了大讨论。1959年,时任英国罗易茨银行行长的弗兰克斯在出席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理事会时,发表了题为《新国际均衡——对西欧世界的挑战》的演讲,首次提出了“南北问题”的概念,并把“南北问题”推到了国际舞台的核心位置。同时期,国际开发协会(也被称为第二世界银行)以及开发援助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下属机构)也相继成立,消除和减少贫困就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及消除贫困,重视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贫困理论登上国际社会的舞台。之后,在被称为“失去的10年”的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伴随着初级产品价格低迷及国际利率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断恶化,贫困状况日益加剧。世界银行为了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渡过难关和减少贫困,开始提供名目为“结构调整”的非项目性贷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贫困问题又再次作为重大课题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围绕着减少贫困问题,以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首连续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并制订了如《千年发展目标》这样的全面减贫目标。综上所述,追溯国际社会发展史可知,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始终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贫困理论与减贫战略
贫困是一个内容极为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大相径庭。并且,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不同的人对贫困一词持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什么是贫困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学术界围绕贫困的概念展开着各种各样的讨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学者们也未能对贫困下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
(一)有关贫困的基本理论
对“贫困”这一概念的基本理论可追溯到斯密的“交换价值贫乏论”、李嘉图的“使用价值贫乏论”、朗特里的“收入贫困论”以及森的“潜在能力贫困论”等。
斯密对“贫”与“富”的阐述,是从财物或财富多寡的角度来解释的,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来论述财富的价值或商品交换价值,从而将“贫”与“富”定义为拥有支配或购买劳动的多与寡。他还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说:“一个人是贫还是富,就看他在什么程度上享有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李嘉图提出了“使用价值贫乏论”。他赞同斯密关于贫与富取决于其所能支配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多寡的观点,但不赞成斯密把财富与价值等同的观点,认为贫与富取决于所能购买的劳动量多寡是不恰当的。李嘉图认为:“价值与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价值不取决于数量多寡,而取决于生产的困难或便利。制造业中一百万人的劳动永远生产出相同的价值,但却不会永远生产出相同的财富。由于机器的发明,由于技术的熟练,由于更好的分工,由于使我们能够进行更有利的交换的新市场的发现,一百万人在一种社会情况下所能生产的‘必需品、享用品和娱乐品’等财富可以比另一种社会情况下大二至三倍,但他们却不能因此而使价值有任何增加”。简言之,李嘉图认为,财富是指生产出的商品或物品,评价财富的多寡或穷与富的尺度,是商品或物品数量即使用价值的多寡,而不是劳动价值的多寡。
朗特里于1901年对英国约克市工人家庭的收入与生活支出状况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后,他发现约克市10%的人口生活在生存难以为继的贫困境地。据此,他将贫困定义为:“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朗特里所说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衣物、住房和取暖等项,但不包括报纸、邮票、烟酒、消遣等“享受品”、“娱乐品”或“奢侈品”。根据最低量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及其价格,从而得出了划分贫困家庭的收入标准,即贫困线。朗特里首次提出了贫困线的概念,而用收入区分贫富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森于1999年出版了《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他在书中阐述了一个新的发展观:即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他认为,财富、收入、技术进步等固然可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的范畴,是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而以人为中心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自由,自由才是发展的主题,自由才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森所说的“自由”是指,“人类所具备的‘潜在能力’,即沿着自我价值观所采取的生活方式的实质上的自由。”更具体地说,“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的基本的潜在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基于以上观点,森对“贫困”的概念作出了新的定义:“有很好的理由把贫困看作是对基本的潜在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森的潜在能力贫困论比朗特里的收入贫困论具有更宽泛的内涵和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国际机构的贫困理论及减贫战略
1.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贫困的定义
1919年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是从全世界角度,以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劳资双方合作,扩大社会保障措施,保护工人生活与健康的国际机构。国际劳工组织最早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这一概念,并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包括减少贫困在内的经济开发战略的主流。人类基本需要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第一,每个家庭所需要的最低消费(例如:适当的粮食、住房、被褥以及一定程度的家庭财产、家具)。第二,由社会提供的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例如:安全的饮用水、下水道、公共交通、医疗、教育及文化基础设施)。第三,人权、雇佣机会、参与社会决策过程等非物质要素。
20世纪70年代在人类基本需要概念被导入基础上,学者赖因的关于贫困的研究成果中,对贫困作出了如下定义:“广义的贫困应该从如下三方面来定义,即生活、不平等和外部性。生活是指维持健康和劳动的所需的最低供给量,也就是维持生存人的肉体所需的最小能量;不平等的概念是指在整个收入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外部性的概念是相对于贫困者的需要而论的,指社会的其他部分的贫困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实际上,赖因是在总结了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人类基本需要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贫困的概念作出了定义,同时他还指出,在考察贫困现象时,不仅要从经济上的不充裕、不平等等方面出发,而且还应扩大到威信、权力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非经济变量的影响。
2.世界银行关于贫困的定义及减贫战略
人类基本需要概念的问世引起了世界银行的关注,在麦克纳马拉担任行长的时代,世界银行更加重视人类基本需要的概念,这一时期在国际社会上被誉为“理想主义”时期。具体是指,在罗伯特行长的倡导下,世界银行的开发援助战略从传统的重视基础设施开始转向重视各国/地区包括农村及城市在内的扶贫,即围绕人类每天所必需的基本生活需要(人类基本需要、教育、健康、安全饮用水、营养、居住等),开始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的扶贫开发援助。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分别出版发行《世界发展报告》和《人类发展报告》。这两个报告书是研究两大机构的重要文献资料,它囊括了两大机构当年的政策理论、战略重点及主要数据。整理《世界发展报告》发现,世界银行在1990、2000/2001、2004年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中都对贫困理论进行了深刻地阐述。
(1)1990年版《世界发展报告》
世界银行在1990年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的概念下了定义,即贫困在认识上应该与不平等加以区别,贫困指的是未能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状态,为明确这一概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即:测算生活水平、贫困线、贫困人口的数量。首先是生活水平的测算,测算贫困阶层的生活水平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尺度是测算家庭的人均收入及人均支出。但是,这两个指标均有不足之处,即无法判断贫困阶层的卫生保健状况、受教育程度以及获取社会保障的途径。因此,为弥补这些欠缺,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测算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文盲率等。其次是贫困线的设定。以消费水平为基础计算的贫困线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保障最低营养水平及购买基本生活用品所需要的支出;第二部分是各国/地区居民于本国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第一部分判断起来比较容易,例如可通过测算贫困阶层必需摄取的最低热量或购买食品的最小支出来衡量。第二部分的测算就显得比较复杂,例如,在某一国家,室内自来水管设施被认定为日常基本生活的必需品,而在另一国家却被视为奢侈品。最后是以一定的贫困测量指标为基础计算得出贫困人口的数量。
(2)2000/2001年版《世界发展报告》
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广义的贫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贫困是指福利的被剥夺状态”。那么,福利被剥夺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报告指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除此之外,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缺乏参与机会。可以看出,世界银行报告所说的福利是一种广义福利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福利,而且还包括文化福利和政治福利。贫困实际上是指广义福利被剥夺的状态。这种广义贫困的概念,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贫困产生的原因,从而制定更加系统全面的反贫困战略和政策。针对贫困群体福利被剥夺状况,世界银行还提出了新世纪参与性综合减贫战略框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扩大机会。通过市场和非市场行动的结合,使穷人积聚资产并且提高其资产的回报,以扩大穷人的经济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第二,赋予参与权。使国家的制度对穷人更负责、对其需要作出及时反应,加强穷人在政治进程、地方决策和社区管理中的参与,取消来自性别、民族、种族和社会地位差距的社会障碍。第三,加强安全保障。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减少因疾病危害、经济灾难、自然灾害和暴力对穷人造成的伤害,帮助穷人化解风险。
(3)2004年版的《世界发展报告》
世界银行在2004年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面对不同的贫困阶层,应该提供有针对性地服务,而提高全社会的服务功能又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关于贫困的定义及减贫战略
与赖因处于同一时代被誉为“社会政策大师”的汤森也从广义角度定义了贫困。他指出,“贫困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所导致的相对窘迫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还从社会的侧面再次定义了贫困: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发挥其一定的作用时所需要的生活条件(例如,饮食、环境的舒适性、生活水平、其他方面的服务等)不能得到完全保障时的状况即被视为贫困。可以看出,赖因和汤森在考察贫困概念时,不仅从物质生活的不足出发,而且也考虑到了社会资本的欠缺等因素。在这些学者的影响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考察贫困。
(1)人类发展指数(HDI)
纵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近20年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书》发现,在《人类发展报告书》中数次提到贫困问题。其中,围绕贫困理论,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90年在巴基斯坦经济学家哈克的领导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了第一个《人类发展报告》,以可行能力视角为指导评价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此后,沿袭这一重要理论思想的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成为最受重视的全球性报告之一。随后哈克又首先提出来了“人类发展指数”这一概念,从1993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书》中公布每年最新计算的世界各国的HDI数据。
HDI是一个衡量各国公民对生活满意度的幸福指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类发展三个方面的平均成就。这三个方面指的是健康状况、教育普及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下面对HDI所包含的这三项指标进行分析。第一,HDI的健康状况指标,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居民的健康长寿状况,用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指标来衡量。为了达到长寿,除了先天已经具备的一些条件之外,在实际生活当中还必须以摄取适当的营养和有良好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作保证。这一指标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健康、营养和医疗卫生保健的总体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第二,HDI的教育普及程度指标,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居民获得教育的总体情况,用成人(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的综合入学率(1/3权重)指标来衡量。众所周知,教育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衡量HDI水平的重要参数。第三,HDI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用人均GDP指标(PPP美元)来衡量。通过分析HDI的三个方面指标可以看出,HDI是一个综合评价世界各国居民总体生活水平的指标,同时它也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世界各国之间的HDI数值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计算HDI时,需要生成上述三个方面指标所对应的指数。首先,需要设定每个指标的度量指数以及其最小值和最大值(见表1所示)。然后,对每项指数运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分项指数:(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HDI则等于这些指数的算术值,其值在0-1之间。HDI越接近1,人类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同一口径收集和整理各国的统计数据,然后利用上述公式计算获得各国的HDI值,并公布于当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每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书》公布的HDI数据,是对本年度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总体度量,也是对各国包括贫困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评价。
(2)人类安全保障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社会又开始从人类安全保障的角度来探讨贫困的概念。UNDP在1994年版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了“人类安全保障”这一概念。人类的安全保障由“从恐怖到自由”、“从缺乏到自由”两个概念组成。具体包括:经济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健康安全保障、环境安全保障,个人安全保障、地区社会安全保障、政治安全保障七个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世界银行还从“脆弱性”的角度来补充说明人类安全保障,“经济上的打击、自然灾害、疾病、暴力”是导致脆弱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以世界银行为首的国际机构对以人类安全保障出发减贫的课题开展着深入地研究。从最近的研究成果看,威胁人类的安全的因素可被归纳为:金钱危机、因暴力引发的战争、慢性赤贫状态、恐怖袭击、艾滋病毒感染、对健康的低投入、饮用水缺乏、来自远距离的污染等。
(3)人类贫困指数(HPI)
199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人类贫困指数(HPI:Human Poverty Index)”,对人类贫困的解释是,贫困不仅仅是缺乏收入的问题,它是一种对人类发展的权利、长寿、知识、尊严和体面生活标准等多方面的剥夺。可见,人类贫困比收入贫困具有更宽泛的内涵,它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基本权利等方面来考察、分析和测量贫困问题。收入贫困偏重金钱和物资,是人们对贫困的传统理解,属狭义贫困概念;而人类贫困则体现了一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体面生活和基本权利的新的扶贫理念,属广义贫困概念。用HPI来衡量某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人类贫困程度,该指数愈大,贫困程度愈深。HPI由以下三组指标综合计算而成:第一是对长寿的剥夺,以不能活到4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来表示。第二是对知识的剥夺,以成人文盲率来表示。第三是对体面生活的剥夺,用以下两个指标的不加权平均数来表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百分比以及5岁以下儿童中等或严重体重不足的百分比。人类发展指数和人类贫困指数这两个概念,已经得到了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采用。
(4)千年发展目标(MDGs)
2000年,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套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千年发展目标(MDGs: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千年发展目标是一幅由全世界所有国家和主要开发援助机构共同设计的蓝图,具体分为八大领域、十八项主要目标(见表2所示)。

2003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为实现千年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2005年的《人类发展报告》论证了极端不均衡是向千年发展目标和更宏大的人类发展目标行进的障碍,报告指出了国际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平等:占世界人口40%的最穷的人群(约25亿)靠每天不到2美元为生的人口仅拥有全球总收入5%。
4.开发援助委员会关于贫困的定义
开发援助委员会(DAC)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下属机构,主要担负着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的职能。在世界银行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推动、影响下,DAC也开始从更广泛的领域考察贫困问题,2001年提出了从多方面要素及人类的潜在能力的欠缺来测量贫困的方法,2001年开发援助委员会发表的《DAC减少贫困指针》(见表3所示),以政治、社会、经济、人类、保护五个方面能力的大小来综合地测量贫困。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根据国际社会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援助委员会等机构关于贫困理论及减贫战略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贫困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目前,国际社会中最广泛使用的贫困概念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每天的生活水准以1美元为标准,在此之下即为贫困”。我们认为度量贫困时,单一地从经济收入的角度、如上述世界银行的方法来定义贫困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还应从经济收入、获取的各种社会公共服务(如:食品安全(主副食品消费量及营养水平)、医疗保健及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家庭水、电、燃气普及率)等指标多因素、多侧面地综合定义贫困。这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贫困,特别是对经济政策、减贫战略的制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贫困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的概念也要对应性地改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形势的剧变导致了如人类安全保障等新问题的产生。因此,考察贫困或定义贫困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时点的某一个固定的理论,而应全面、深刻、动态地剖析和认识贫困。
第三,衡量一国综合发展水平时,建议用HDI指标代替GDP指标。HDI以及HPI指标是对人类发展的健康状况、教育普及程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平均成就的综合度量,可以用于全面衡量一个国家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贫富状况。建议可用HDI指标代替GDP指标来更准确地考察国际社会或一国的包括贫困在内的综合发展水平。
(二)政策建议国际社会提出了如千年发展目标这样重大的减贫战略方针,千年发展目标对减贫确实卓有成效,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也不断出现。200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调查报告指出,人类发展状况虽然正在改善,但进展较慢,以至于无法预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另外,全球经济衰退导致陷入极度贫困的人口剧增,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大部分目标也因受到金融危机和粮食危机的冲击进展变得缓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官员霍金斯指出:“千年发展目标是可达到的,但如果我们继续墨守成规,千年宣言的允诺将成一纸空文”。因此,为应对新的国际形势,国际社会应该提出新的或修正现有的减贫战略。
第一,制订减贫战略要重视经济全球化给减贫带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拉大了穷国和富国的发展差距,而目前的信息网络技术、超导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宇宙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等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出现,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在正确评价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对全球化中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也不可忽视。发达国家在援助发展中国家减贫方面应该制订切实、明确的时间表和实施方案,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重视金融危机、传染性疾病、环境问题所导致的贫困问题研究。近年,艾滋病、疯牛病、口蹄疫、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先后遇袭全球;酸性雨、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不景气正使得更多的人患上严重疾病,造成贫困人口剧增。2009年温家宝总理出席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作主题发言时倡议,加强国际援助,发达国家尤其要承担起帮助不发达国家的责任,援助应不附加任何条件。完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工作机制,协调国际组织,共同应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特别是当前金融经济动荡和油价、粮价上涨等急迫问题。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主题,它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消除和减少贫困。当今,金融危机与环境问题导致的贫困现象日益严重,极度贫困人口在不断增加。因此,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开发援助机构今后应在资金及技术方面加大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救治、保护环境、整治金融危机等方面的投入。
第三,高度重视国际恐怖活动、社会动荡、地区纷争等引发的贫困问题。美国“9·11”恐怖事件告诉人们:“贫困是孕育恐怖事件的温床,减少贫困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手段之一”。2009年4月以来的索马里海盗事件又使人们认识到消除贫困是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下,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了,但全球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国际恐怖活动、社会动荡、地区纷争等轮番袭击各国。在这样变化多端的国际背景下,维持世界和平、促进发展仍是各国的共同目标,而减少贫困则应成为国际社会各项事务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伴随着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国际机构应当及时调整政策,制订与之相应的新形势下的减贫战略。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6.
[3]彼罗·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32.
[4]西博姆·朗特里.贫乏研究[M].长泽弘毅译,东京:株式会社千城,1975.1-2.
[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2-236.
[6]Peter,Townsend.The Concept of Poverty[M].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ondon,Ltd,1970.
[7]ILO.Employment,Growth,and Basic Needs:A One-World Problem[M].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1976.3-4.
[8]The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R].1990.
[9]Peter,Townsend.Th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M].Harvester Wheatsheaf,1993.36-37.
[10]UNDP.人类发展报告书[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46.247.
[11]UNDE人类发展报告书[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12]OECD/DAC,DAC.Guidelines on Poverty Reduction[R].OECD,2001.
作者简介:施锦芳(1971-),女,云南大理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合作及日本经济等方面的研究。E-mail:jinfangbeibei@yahoo.com.cn。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施锦芳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