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15万亿居民存款,存来干啥?
2005年中国的储蓄率已经达到了45%的高水平,而美国只有2%左右,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连中央银行行长周小川都说:“总不能再高到50%吧?”可是这句话没说多久,央行宣布国内储蓄率高达51%。数据显示:2005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39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2.21万亿元,财政存款仅增加
1752亿元,不到居民存款增幅的13%。中国人存着这么多钱都有什么用呢?
■教育根据江苏省常州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抽样调查, 在培养一个大学生的19年间,一个家庭的投入高达 13.1万元左右;培养一个硕士生,一年的费用则相当于义务教育期间的3.8倍。
■买房 “现在我的收入和支出就像是走钢丝,稍不留神就要入不敷出。花钱紧得叫人憋一肚子气。”一位都市白领买了房,却发现自己背上了重重的壳,生活质量大不如前。>>>
■精神生活消费精神文化消费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文娱和旅游 。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竞争,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各类娱乐场所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旅游消费越来越受欢迎,不少人甚至开始出境出国旅游。
■医疗 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消耗80%的医疗资源。近年来医疗费用的增幅大于居民收入,三成人因病致贫。医疗费每年上升14%,全国居民一年医疗负担达6000亿,占GDP5.4%。
■养老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养老支出基本还是靠自己负担。 “亲生儿不如近身财”是许多人积极储备养老金的一大原因。
■寻找投资方向有多余资金的人并不把这笔资金全部用于消费,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投资以获取回报。只要有利可赚,不论是将钱投向哪个方向,都是手握资金的人可以积极考虑的。炒楼,炒股其实也是一种投资。
有关专家认为,从我国的储蓄结构来看,80%的人拥有20%的存款,另一方面,20%的人占有着80%的存款。两者阶层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没有直接投入生产或消费领域,而是以存款这种消极的方式闲置了起来。
不消费的20%说:什么都有了,我还消费什么?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现在工作忙,除了出国旅游、买点名牌衣服,那些能让我们花钱‘享受’的地方还真的不多。”在上海一家外资公司担任部门经理的蔡菁说。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没有我要消费的东西,我能消费啥? “‘富人’的消费带有明显的享受性和发展性,而目前社会为他们提供的个性化消费品种出现脱节,服务 业发展相对滞后,满足这一群体‘享受’的消费太少、上市太慢。”南京大学商学院史有春教授说。消费环境不理想、没有适当消费时间,也是高收入者普遍面临的问题。股市不振、楼市调控,投资渠道不畅通,让我怎么花钱?
20%的人占有着80%的存款,但是对于这些高收入阶层来说,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股市不振、楼市调控,更别说06年出掀起的煤矿的"国进民退"运动,投资渠道的狭窄使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外资挤压投资机会,我的钱只能存着外资的进入在增加就业的同时,也挤占了国内的发展机会。中国的出口50%以上是外国公司到中国投资形成的。这一方面增加了国内的就业;一方面使中国有钱人手里的钱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只能以消极方式存在银行。政策抑制消费,让我往哪投钱?现行国家政策明显偏向于先效率后公平,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偏重生产而抑制消费的政策。有许多抑制消费的政策现在还发挥着作用,比如消费税中一些不合理税目,以及对购房者首付金和购房税的征收等都对消费起到了很大抑制作用。>>>
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 、“买房装修”。另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医疗费用每年上升14%! 物价上涨,除了温饱,咱啥“消费”的钱也没有据调查,2004年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9%,食品类上涨高达11.1%;消费价格的上涨使江苏省城镇10%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多支出134.80元,占其消费总支出 6.7%。物价上涨,尤其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镇低收入家庭影响加大,有的家庭由此减少了部分生活必需品的消 费。消费环境不透明,不规范,咱没有消费欲望
今天电视机爆炸,明天汽车召回.商品质量不高,价格虚高,服务不到位,售后没保障,甚至存在商业欺诈行为,消费者怎么敢随便消费?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加大,不稳定感使人们不敢花钱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也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据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因为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2005年表示贫富差距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198。这样高的基尼系数,却仍看不到下降的趋势,整个收入分配格局仍然在向富人倾斜。而在个人所得税的缴纳上,工薪阶层却承担了80%以上的个人所得税收。
更重要的是越是收入高的阶层自己支付的越少,而越是穷人自己支付的越多。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社保和医疗费用自支部分很少,而农民基本享受不 到社会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几乎百分之百自己支付。而富人一般都有社保并且都会自投附加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基本可以报销。 “手上有粮心中不慌”,咱不信“能挣会花”那套中国人的传统金钱观是“开源节流”,是“勤俭致富 ”,超前消费,借债消费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加之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鼓励居民将本来就不多的收入尽可能的储蓄,当时的口号是“增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 那个紧缺经济的时代也给中国人留下了谨慎消费的习惯。
凡有后顾之忧者,都不敢乱花钱:教育: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 医疗:三成人因病致贫。医疗费每年上升14%,全国居民一年医疗负担达6000亿,占GDP的5.4%。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谁还敢随心所欲地花钱呢?就业:就业是个人和家庭谋生的基本手段,下岗与失业人群 的存在给消费需求造成的打压力量非常大。严峻的工作就业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消费低迷继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养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中青年面临“上有老、下有小” 的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住房: 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购房不会对大多数居民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造成大影响,但是一些用于“改善生活”的消费却会被压缩甚至取消,而且这种抑制作用的持续时间甚至会长达十余 年。
存款过多不是好事:高储蓄率虽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组的资金来源,但是储蓄率过高过快增长却又潜伏着巨大的隐患。居民储蓄长期过快增长必然会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着国内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使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另外,储蓄率过高也给银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那么,如何才能让老百姓放心用钱呢?
缩小贫富差距,让需要消费的人手里有钱 为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最需要消费是那些拥有的存款并不多,而人数却最多的中小储户。要想让老百姓松开捂住钱袋的手,最重要的是让经济增长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富民,使最低收入阶层也能够充分分享社会创造的劳动成果。>>>
扩大社保覆盖面,中低收入者一个不敢消费的重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到位。 这就需要尽快完善社保制度,扩大各项社保的覆盖面,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工伤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等。保障对象不能也只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民也应该享受同样的保障,这可以减轻他们消费的后顾之忧。>>>
平抑房价,解放消费能力,抑制房价持续上涨的势头,保持房价的温和上涨,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同时,从中解放出一部分“消费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用于其它的消费支出,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降低日常消费成本,进行教育医疗改革,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走了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却使医疗费用高昂,使人们对未来预期极不稳定,被迫以储蓄应付。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愈加昂贵,每个家庭必须存储相当的资金应付孩子上学费用。如果这两项改革不能找到出路,中国人的消费必然继续低迷。>>>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要让百姓充分感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培育消费热点也已十分迫切.”南京大学史有春教授认为,大力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和旅游市场是比较可行的途径。
我国正在实行的“黄金周”制度收到了不小的成效,截止目前的14个黄金周,全国累计出游人数达1.7亿人次,累计旅游收入4292亿元,极大拉动了消费。>>>
转变消费观念,树立信贷消费观,专家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引导和推动居民消费观念从储蓄型消费向信贷型消费转变显得十分必要。这要求居民破除陈旧的消费观念,树立信贷消费观,并逐渐完善消费信贷服务,培育信贷消费市场,推动商业银行改进消费信贷服务的方式和质量
拓宽投资渠道,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在加快,但能满足老百姓投资的金融产品仍显不足。已有产品中,债券市场尚不发达,基金业刚刚起步,股票市场长期低迷,因此,在较低存款利率下老百姓仍然把钱存入了银行。要把老百姓的存款从银行解放出来,就必须拓宽投资渠道,推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