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十四:
高等教育---心中永远的刺痛
一代代人欲哭无泪又无可奈何
从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
就把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省
就是让这里多出农民多产粮食
教育部属的近100所学校
河南省一所没有
211工程的100多所学校
河南只有郑大
这还是靠了郑大郑工大河医大三校合并再加上省里的倾尽全力
一亿的人口得不到一所重点大学
所谓的教育部属学校集中在少数地域
教育部属学校的当地生源平均接近一半以上
他们不实行全国统一划线也绝对不按照人口比例分配招生名额
河南高考生现每年已超100万
985工程院校每所学校在豫招生按100名来算
每年河南只有大约3500名!!!!!!!考生能够走进985的学校
这个数字这样的录取率在全国范围来是一奇观
而河南省只能把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放到一本招生凑数
但是河大这个百年名校直到如今连211都不是
河南科技大学出了河南省又有几个人知道
河南省 这个中原腹地
除了叹息
它还有什么可以表达的
遭遇政策不公
政策是指挥棒,有了政策的导向,发展会大大加快。作为一个落后地区,作为第一人口大省,作为东西南北交会的中原地带,作为民族传承的祖根之乡,河南理应得到更多的政策眷顾。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反而是政策的冷淡。
解放后,占全国人口十三分之一的河南一直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河南的高校水平太低,因此进不了重点--- 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水平低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过去进不了重点所以现在水平低。
解放前,河南高等教育水平并不低,也有重点大学。有三个响当当的高校:一, 焦作工学院,是中国矿业教育的摇篮,现迁到了北京和徐州,改名中国矿业大学,因为原矿业部在北京。 二,国立黄河水利专科学校,与河海水利专科学校齐名(现更名河海大学,前校长严恺院士原在黄河水专),后来受限于“一省一所国立大学”的政策而成为河南大学水利系,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被迁到了武汉,构建了武大水利系(后独立为武汉水利学院),黄河水专教师郭暄出任武大水利系主任。 三,国立河南大学,原第五中山大学,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和数十位海归博士,四十年代位居全国国立大学前列,英才云集,贡献巨大。该校解放后被分拆入中南数省,本部改为地方师范学院。
解放后河南高校也不是特别差,在八十年代,河南大学拥有的教育部审批的正教授数居全国大学前三十名(参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人名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版)。
长期以来,中央扶持重点大学、部属院校的政策对河南高校造成了特别严重的伤害。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在八十年代都有实力得到博士点,但当时博士点是向重点院校集中的。在科研项目的审批、办学经费的划拨方面,河南高校是不能与重点院校公平竞争的。这就导致了营养不良、恶性循环。
90年代申报“211”时,河南希望进入两所高校。教育部提出“一省一校”的原则(即一省扶持一所地方院校),要知道河南的人口相当于东北三省之和。就算不计人口,这个“一省一校”的原则为什么对江苏、上海网开一面,他们都有两所地方院校进了“211”工程,中央的教育经费和政策扶持反而倾向了富裕地区。2005年新增“211”高校,河南方面非常努力,河南大学的实力已经达到了“211”的标准,但还是进不去。就在这一次湖北又进了三所“211”高校。不管是什么原因,湖北有七所“211”高校而河南只有一所总是说不过去的。在解放前,湖北、河南都是一所国立大学。如果没有建国后的院系调整,没有中央的倾斜和扶持,湖北高校能把河南高校远远甩下吗?为什么几十年后在湖北设那么多重点院校?就算是建中心以带动周边,也不能集中到这种程度呀!能辐射得那么远吗?就算是计划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后遗症,现在要统筹区域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理应改弦更张,一视同仁给政策、拨经费了,还拖到什么时候。是在湖北设七所“211”高校重要还是在河南设两所“211”重要?
全国人民都说河南人素质差,那么为什么不给他们提高素质的机会?给他们建一所好大学?就一所!难道说河南人没有纳税?纳的比邻居们少?
2004年教育部决定在没有中央直属高校的省份搞“省部共建”地方院校,同样确立了“一省一校”的原则。当然新疆由于有生产建设兵团,给了两个名额。河南想进两所高校是违反原则的,但湖南、陕西这样有中央直属高校的省份也搞了省部共建地方院校就不违反原则吗?说湖南、陕西是老区,但河南是穷地呀,“老少边穷”是一起的呀!我们一方面指责它的穷,一方面在分配资源时又不给它,那它不是越来越穷吗?
高等教育的落后只是河南落后的一个标本,高教政策的冷遇只是河南总体政策冷遇的一个方面。人们往往把河南的落后归因在河南自身,归因在河南的极“左”理念、河南人的劣根性...... 抛开近现代中原大地的战争和灾害不说,解放后中央搞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和以农促工、以乡养城政策就没有责任吗?解放后中央在河南搞共产主义试验损害了河南,就不应该对河南进行补偿吗?既然让河南来搞农业,承当国家粮食安全,那么不应该对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进行补贴吗?材料十五:河南人民十问教育部:
一, 凭什么现在在湖北设立七所国立大学,而河南一所不设?解放前,湖北、河南都是一所国立大学。解放前,河南高等教育并不像现在这样差,有国立河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黄河水利专科学校等。
二, 211工程凭什么对大省小省实行同样的“一省一校”原则(即一省进入一所地方院校)?河南人口占全国十三分之一,为什么在211百所高校中只分到一个指标?
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中原大学来自哪里?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拿走河南大学水利系、河南大学农学院、河南平原师范学院等系科,为什么不投桃报李?凭什么把河南高教资源拿往外省?
四, 河南与湖北、陕西相比谁纳的税多?为什么河南的税收要拿去建设外省高校?
五, 211工程“一省一校”原则(即一省扶持一所地方院校)为什么对江苏、上海、广东网开一面?这三个省都有两所地方院校进了“211”工程,中央的教育经费和政策扶持为什么反而倾向了富裕地区?
六, 教育部在没有中央直属高校的省份搞“省部共建”地方院校,确立了“一省一校”的原则。河南想进两所高校是违反原则的,但湖南、陕西这样有中央直属高校的省份也搞了省部共建地方院校就不违反原则吗?说湖南、陕西是老区,但河南是穷地,“老少边穷”在一起,河南为抗日被扒开黄河大堤的损失要补偿。
七, 教育部一再明确反对师范大学、农业大学改名,明确反对农业院校合并。但是贵州、广西、浙江等省的农业大学都合并了。但是,教育部直属的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了,改名为西南大学,教育部还特批西南大学进入211工程。河南大学为什么就不能合并师范大学、农业大学增强实力?
八, 华北电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能跨市合并,中国石油大学能两地办学,河南大学为什么就不能跨市收复原河南大学理学院、农学院等系科?
九, 如果说教育部直属高校是面向全国,那么为什么它的本地生源比例那么大?
十, 今天,难道我们还不对过去的政策进行纠偏?
悲剧是否还会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