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0-5-12 09:53:54
楼主说的不错,但是评职称,出名很有用啊,这是中国的现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12:32
当你面对施暴无力反抗的时候,索性就试着适应和享受这种过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1763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19:47
研究理论的目的不在让“当前”实际所接受,而是为了探索事物的规律,增加人类的总体的认识。这点非常有利于人类发展。切不可那实用主义的思想来衡量理论研究。

经济学就是在发现人类社会的活动规律,具体这个规律是否有商业”价值“其实确实不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20:43
很多会计模型实务的人不懂,人各有专长,不可能要求财务学者人人都有CPA,CFA证书,工作人员都会Basu model,cscore等模型算法,各自在各种领域做出东西就行,学术的东西很多必须要求在象牙塔内,不能马上对实务产生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23:40
你做这些在无边无际的东西,谁给你高报酬。
实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23:40
正常情况,淡定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27:52
这个问题现在真的很严重呢……唉!还是看看政治经济学评论吧,既有理论文章,也有现实思考,还是很不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28:50
那就别看了,何必花那么多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33:19
还是二十世纪的经济研究好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34:59
同感,最近看了两篇,感觉一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35:19
现在国内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南方经济》有向《经济研究》演变的趋势,整个是:文献回顾、模型设定、数据代入、结论两句话,感觉太公式化,参考价值越来越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42:36
不知道,不发表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54:44
国外的顶级杂志也都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55:16
什么时候才能有中国人创造的模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0:56:20
杂志的情况,大体可以反映社会的情况:浮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1:06:24
学术不能以功利的标准加以评判。我们习惯于以“能否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能否创造GDP”或至少“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来判断一项研究是否有价值,若无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不过是自娱自乐。但这种观点本质上是错误的,楼上许多朋友也举例说明,许多阳春白雪的学术成果在一段时间之后会体现出现实价值。但在诞生之初,却多少有点“一无是处”,这种观点也并不是说得非常清楚。学术研究即是“做学问”,是理论突破,是知识创造,其直接后果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解决现实问题,不过是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下进行一种运用罢了,它固然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但相比认识上的进步,其意义便小得多了。以与现实联系是否紧密,是否能带来实务的便利来衡量学术,本来就是对学术的一种庸俗化。况且,当今实践的进步本来就是受益于学术的进步:没有“空洞的理论”先行,哪来“实务的便利”,现在对企业家来说理所当然的常识,正是“清高”的学术研究所带来的。国外对这种事就认识得很清楚,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便过于重视实用技术,所以我们有“技术”而无“科学”,近几十年来,我们唯经济建设至上,所以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传统的思维局限受到进一步强化,这也造成了当今的局面:工科发达,理科疲弱,文科就是一坨S。更造成了一个怪相:我们在既有的认识下,在应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诺贝尔却始终与我们无缘,国人觉得很诡异,其实诡异的是国人本身。学术是对道的探寻,应用是对术的追求,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国人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拧的,就连看待艺术,也是视其商业价值有多大,而不关注艺术本事的价值了。但话说回来,在中国现有条件下,不弄“术”,还真是难以谋生,追寻“道”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1:14:05
很多内容不现实,缺乏实用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1:35:23
whydx 发表于 2010-5-12 11:06
学术不能以功利的标准加以评判。我们习惯于以“能否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能否创造GDP”或至少“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来判断一项研究是否有价值,若无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不过是自娱自乐。但这种观点本质上是错误的,楼上许多朋友也举例说明,许多阳春白雪的学术成果在一段时间之后会体现出现实价值。但在诞生之初,却多少有点“一无是处”,这种观点也并不是说得非常清楚。学术研究即是“做学问”,是理论突破,是知识创造,其直接后果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解决现实问题,不过是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下进行一种运用罢了,它固然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但相比认识上的进步,其意义便小得多了。以与现实联系是否紧密,是否能带来实务的便利来衡量学术,本来就是对学术的一种庸俗化。况且,当今实践的进步本来就是受益于学术的进步:没有“空洞的理论”先行,哪来“实务的便利”,现在对企业家来说理所当然的常识,正是“清高”的学术研究所带来的。国外对这种事就认识得很清楚,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便过于重视实用技术,所以我们有“技术”而无“科学”,近几十年来,我们唯经济建设至上,所以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传统的思维局限受到进一步强化,这也造成了当今的局面:工科发达,理科疲弱,文科就是一坨S。更造成了一个怪相:我们在既有的认识下,在应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诺贝尔却始终与我们无缘,国人觉得很诡异,其实诡异的是国人本身。学术是对道的探寻,应用是对术的追求,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国人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拧的,就连看待艺术,也是视其商业价值有多大,而不关注艺术本事的价值了。但话说回来,在中国现有条件下,不弄“术”,还真是难以谋生,追寻“道”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这个论坛上第一次看到和我相似的观点。想想人类伟大的理论创造,有多少当初为了实用的目的而被提出的,今天我们觉得它们有用,往往是因为我们的灵魂已经被它们重新塑造了,人们往往认不清楚一点:“现实需求”其实不是最原初的东西,理论并不是围绕着现实需求在发展,相反所谓“现实需求”反倒是在一定文化、一定世界观、一定理论背景下被塑造起来的,根本不存在一个赤裸裸的需求。一个理论的伟大转向、伟大创造可以使得人们一直在追求、视为生活全部意义的“现实需求”突然之间失去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1:39:34
whydx 发表于 2010-5-12 11:06
学术不能以功利的标准加以评判。我们习惯于以“能否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能否创造GDP”或至少“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来判断一项研究是否有价值,若无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不过是自娱自乐。但这种观点本质上是错误的,楼上许多朋友也举例说明,许多阳春白雪的学术成果在一段时间之后会体现出现实价值。但在诞生之初,却多少有点“一无是处”,这种观点也并不是说得非常清楚。学术研究即是“做学问”,是理论突破,是知识创造,其直接后果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解决现实问题,不过是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下进行一种运用罢了,它固然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但相比认识上的进步,其意义便小得多了。以与现实联系是否紧密,是否能带来实务的便利来衡量学术,本来就是对学术的一种庸俗化。况且,当今实践的进步本来就是受益于学术的进步:没有“空洞的理论”先行,哪来“实务的便利”,现在对企业家来说理所当然的常识,正是“清高”的学术研究所带来的。国外对这种事就认识得很清楚,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便过于重视实用技术,所以我们有“技术”而无“科学”,近几十年来,我们唯经济建设至上,所以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传统的思维局限受到进一步强化,这也造成了当今的局面:工科发达,理科疲弱,文科就是一坨S。更造成了一个怪相:我们在既有的认识下,在应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诺贝尔却始终与我们无缘,国人觉得很诡异,其实诡异的是国人本身。学术是对道的探寻,应用是对术的追求,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国人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拧的,就连看待艺术,也是视其商业价值有多大,而不关注艺术本事的价值了。但话说回来,在中国现有条件下,不弄“术”,还真是难以谋生,追寻“道”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有见地! 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1:47:51
whydx 发表于 2010-5-12 11:06
学术不能以功利的标准加以评判。我们习惯于以“能否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能否创造GDP”或至少“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为标准来判断一项研究是否有价值,若无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不过是自娱自乐。但这种观点本质上是错误的,楼上许多朋友也举例说明,许多阳春白雪的学术成果在一段时间之后会体现出现实价值。但在诞生之初,却多少有点“一无是处”,这种观点也并不是说得非常清楚。学术研究即是“做学问”,是理论突破,是知识创造,其直接后果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解决现实问题,不过是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下进行一种运用罢了,它固然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但相比认识上的进步,其意义便小得多了。以与现实联系是否紧密,是否能带来实务的便利来衡量学术,本来就是对学术的一种庸俗化。况且,当今实践的进步本来就是受益于学术的进步:没有“空洞的理论”先行,哪来“实务的便利”,现在对企业家来说理所当然的常识,正是“清高”的学术研究所带来的。国外对这种事就认识得很清楚,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便过于重视实用技术,所以我们有“技术”而无“科学”,近几十年来,我们唯经济建设至上,所以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传统的思维局限受到进一步强化,这也造成了当今的局面:工科发达,理科疲弱,文科就是一坨S。更造成了一个怪相:我们在既有的认识下,在应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诺贝尔却始终与我们无缘,国人觉得很诡异,其实诡异的是国人本身。学术是对道的探寻,应用是对术的追求,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国人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拧的,就连看待艺术,也是视其商业价值有多大,而不关注艺术本事的价值了。但话说回来,在中国现有条件下,不弄“术”,还真是难以谋生,追寻“道”也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中国的学术问题确实有待反思,但是又有多少不搞学术却堂而皇之批判学术的人呢?他们连批判的最起码条件都不具备。还是这位仁兄说的有道理,是我在论坛上见过的最客观的评论了!绝对精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1:48:29
【第三十七期】邹至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方向
链接:http://www.wise.xmu.edu.cn/viewNews.asp?id=2433
  2010年6月19~20日,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将在厦门大学召开年会,会后于21日将讨论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方向。在此我想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意见,请读者指教。
  我谈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如何从美国引进经济学知识,以及如何向国外输出经济学知识。

  从美国引进经济学知识

  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理论化,逐渐远离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它的发展类似于纯数学理论的发展。亚当·斯密发现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在于无形之手的调节,现代经济学家证明了市场经济中竞争性均衡的存在和最优化。经济学的发展部分变成了智力游戏,但就像纯数学一样,它仍然是一个很受重视的学科。这些理论经济学的发展是否可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不是很多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正如纯数学理论是不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很多数学家关心的问题。当然,纯数学或理论经济学的某些部分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实际效用。
  从经济学前沿发展来看,目前有很多有趣而不同的研究方向,不仅在纯理论经济学,也涉及应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交叉学科。但是,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实用性来看,这些研究相对于如需求和供给等基本的经济学知识都是次要的。近年的研究发展只能是经济学或其他学科知识库的一小部分。主要的经济问题基本上可以用本科或研究生一年级教科书的知识解决。因此,相对于全部的知识,目前经济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并不适用于解决现有实际大多数的经济问题。
  为了引进美国的经济学知识,中国已经建立了很多学院和研究机构,改进了原有大学的经济学教育,并且政府提供了很多的经费。有的美国教授被任命为经济学院院长或研究机构负责人,美国培养的博士被邀请在国内担任教职,一些顶尖学校的经济学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授水平可以从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上反映出来,国内有些经济学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些经济学院可以跻身于世界顶尖之列。

  向国外输出经济学知识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在经济学知识产出上的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学家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的经济是现在全球增长最快的,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同时仍面临贫困等其他问题。快速经济增长和问题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从历史来看,经济学上的重大突破常常伴随着重要的历史发展。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的《通论》,而伴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的繁荣产生了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学派。历史的进展现在开始以中国为重心,中国经济学家一定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学习与研究。
  研究的课题应当是关于中国经济,而不是跟随美国经济学前沿的研究方向。我们应该研究快速变迁中的中国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组织。无论是经济学的教育还是经济学的研究都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像很多教科书以工具为导向。有趣的研究课题不难发现。在过去两到三年我撰写报纸专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这些文章现在由中信出版社以《中国经济随笔》一书出版。中国经济学家会在类似的或其他问题上进行更加深入、更有创新的研究。
  政策问题当然是研究的重要领域。现在中国有很多的经济问题等待解决,中国经济学家应该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比如西部开发、农村收入、医疗保障、教育、通货膨胀、人口、替代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随着经济发展会发现更多的研究课题。
  从经济学教育来讲,教学内容应当结合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应该从观察中国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基本经济学理论的教育应该基于中国经济环境,而不仅仅是翻译美国流行的教科书。中国经济学家会撰写自己的教科书,当然可以采用美国教科书的理论框架,关于中国经济的研究成果应该融入到这些教科书中,从而给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在经济学教育和研究上,中国今天当然不像加工制造业等领域在世界上这么具有竞争力,但是中国将在全球经济中拥有越来越大的领导力,这将为经济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中国优秀的经济学家将来必会有重大的创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1:57:08
是啊,经济研究的就是凡是国外的模型都是先进,配上中国本土的验证,美其名曰创新,美其名曰进行结合,其实是夹生饭。食之无味,抛弃了吧,有觉得可惜。毕竟还是米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2:10:25
学术有时和现实脱节是正常的,最近英国某高校的华裔教授来访,我们同他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国内的研究总要强调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国外不是这样的,学术就是学术,你连学术不不能自圆其说,哪谈什么现实。另外,做学术和高报酬还真不能严格挂钩,否则做学术和做买卖有什么区别。做学术恰恰不能指望高回报,有的只是为人类知识宝库添砖加瓦,动机不纯是不会出什么经典的。试想牛顿想过提出三大定律求得数百万英镑吗,没有;爱因斯坦推出相对论想过要换1000万美元吗,根本没有。尤其像数学这样的学科,很多理论可能你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其应用价值或者根本找不到实际应用价值,难道就不研究了,还得继续研究,有时候学术研究完全是别人作嫁衣,甘于风险。说不好,请包涵!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from^^uid=398020
写的太好了,顶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2:11:23
哈哈,这是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2:13:32
发文章只是为了发文章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2:26:00
谁说《经济研究》的文章没有价值。这个期刊可是很是让一些人评上教授了哟,这就是实用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2:38:32
就是啊,水分太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3:01:36
从回帖的跟风就看出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3:03:39
非常同意11楼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2 13:03:51
有些同感 大部分是国外模型加中国数据
看看哪些发表的都是什么人,就那么固定几个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