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今年刚考上人大经济学院,本科是在一所北京的985理工类高校读的工科专业。最近论坛里有很多引起争论和比较的关于就业或是学校知名度的话题,也想就此发表一些看法。
1,就业时,学校和个人能力哪个更重要?
依照个人的经历觉得,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来说两者很难做一个准确地衡量。只能说两者都很重要。学校的名气直接决定你找工作时的高度,如果大学名气一般,在面对一些所谓的“好”工作的竞争时,那么很遗憾的是:你的简历很难进入下一轮,你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当大学这个平台使你获得面试的机会时,这时决定你能否最终录取的决定因素则是你的个人能力。论坛里的一些同学会对一些其实就业水平处于同一档次的高校某一年的就业数据进行特别的解读,其实我觉得这个实在没有必要。有的会夸大某个高校的学校的整体作用,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作用。有的呢则会相反。说到人大就业,有人去高盛,ubs,有的人的就业可能就一般。但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已经处于人大这个不错的平台了,剩下的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加强自己的个人能力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是有过来人说:在北京很多的企业终面中,经常会见到清北人外经贸等高校的同学嘛。。。就是说,当你跨过学校这个门槛后,大多数时候就需要表现你的能力了。
2,就业时,高校和地域得关系
不得不说,在中国的这种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高校的就业质量和地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上海经济发达的缘故,使得复旦和上交大的就业质量在某些指标上,直逼清华北大。同样,如果南京/武汉有上海的经济地位,那么我相信,南大,东南/武大,华科也会是如此。。。
不过,论坛里很多同学在争论某个学校就业好,或是实力更强时,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刚被录取或是即将报考该学校,当看到自己心目中的高校被别人低估时,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有时你会发现真正当事高校的在读学生其实根本不会在乎这些争论,也很少在此争论,考上的学生更多想的应该是提高自己能力的紧迫感和压力,就如我现在的心态差不多。而不是在这个板块争论,其实偶尔争论一下,也挺有意思的,但千万不要伤和气。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某个高校就业特别好,你要考上该学校就要付出特别多的努力。就拿人大来说吧,今年3月底刚经历过的考研复试,我就很清楚人大的统考高分的牛人是如此之多,一些热们专业(西经,世经,国民)复试的惨烈程度(不要被复试线误导)。再加上各个学院还有接近或是超过一半的保研牛人。我想其他学校也是如此吧。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即使考上了好的学校,自己依然要努力,人生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