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5882 11
2010-05-14
俺一向佩服邹恒甫教授,不是因为他水平多高,而是因为他让很多吹牛的海归和土鳖露馅了。在他的批揭下,多少人不断地“修改简历”?哈哈,有意思。邹主编的《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经济金融年刊)在国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还进入了SSCI。这下子就不得了了,在国际化压力下一下想发SSCI的人终于多了一条门道了。看看北大和人大的坛子里,经常有人冒泡说自己刚发了SSCI,多半说的是这个杂志。俺想,不错啊。于是去该刊的网站(http://www.aeconf.net/)上瞄了一眼,试图发现那些动辄说自己发了SSCI的牛人。一看觉得不太妙,发现“关系稿”不少!
以2009年5月那期为例,一共10篇文章,其中2篇是北大的(龚强等),3篇是人大的(陈彦斌、张成思、龙永红等),2篇是中财的,另外几篇是国外不知名大学的。所有的论文都没有注明“感谢匿名评审人”的字样,有些论文甚至没有题注!懂行的人知道,这绝对不正常。陆续往前看,发现自从2000年开始,每年5月这一期,都是如此。也就是说,该刊大约一半的文章(每年两期)都是没有经过匿名审稿的文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猜是会议专刊。但是也没见上面注明special issue或者P&P啊。像AER,每年5月那期都是P&P。国外经济学者在自己的简历或者引用中,一定会注明是P&P,这是起码的学术规范。因为P&P不需要匿名审稿,质量也不能等同于正刊。但是中国人喜欢打擦边球,有几个中国人发了AER的P&P而注明了的?此事有人说过,我不再赘述。但我现在问的是,国内那些号称发了SSCI,拿了3-5万单位奖金的人,你们在简历中注明了是发了《经济金融年刊》的会议专辑么?!
说实话,SCI或SSCI中的垃圾刊物多的是。国内一些单位不分青红皂白,见到SSCI或SCI就重奖。殊不知,SSCI也是分很多等级的。这是一种扭曲的激励,会促使很多人将时间或精力花在一些垃圾英文期刊上。真以为那些刊物的质量超过《经济研究》或《经济学季刊》,恐怕只有外行才会这么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是不是过于崇洋媚外了?
PS:一个财大的哥们向我补充,其实上海那两个红得发紫的青年学者当初在《比较经济学》(JCE)上发表的文章也是会议专刊,不过那期文章是混排的,但还是可以看出来。呵呵。

原文来自: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04&ID=41445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14 08:17:04
这是事实,基本上好多发的AER的P&P都不注明,但是业内人士一看就清楚。只要细心,看到May那期或者括号里面是2,就知道这期全都是会议论文,比起真正的AER文章差两个档次。

目前为止,真正发的AER文章署名中国高校的,也就蔡宏斌等等那篇,以及宋铮等等那篇吧。印象中就这么两篇是正式的AER文章,别的全都是会议文章。

至于SSCI,里面确实是掺杂不少不怎么样的刊物。只要关注ISI包含的那两百本就行了。基本上这两百本还是很有质量保证的。上财评tenure的list就更精一些了,貌似一百本(具体没数过,要数一下),也就是只有发这一百本才有用,否则不认。基本上这些里面的文章质量是真正很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4 08:29:39
楼上两位牛人!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4 08:51:25
本人在AEF发过文章,也是AEF的匿审人,感觉可以公正的评论一下:
1.楼主说的那期AEF不是会议论文,本人也没有什么关系。我自己在SSCI大经济类中发过几篇一般的文章(JMCB等14篇),也是国外SSCI期刊(8个)的匿审人,并不是所有期刊都要标注感谢匿审人字样。
2. AEF的文章需要匿审,至少送我审的文章是严格匿审的。
3. 经济大类(其他不清楚)的200左右个SSCI,没有楼主说的垃圾刊物,我感觉都极其挑剔,没有投稿就中的,楼主自己可以尝试。
4. 咱们身处国内,AFFILIATION的名字在国际上不被完全认可,所以个人感觉在国内就职的时候再投国际刊物非常困难,我们能被第100名刊物录用的文章,必须有前80或前50刊物文章的质量,不知各位同行是否认同。

其实重要的是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有动力不断地进行深入。
个人意见,供同行批评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4 09:21:21
谢谢楼上张教授的答疑,不过我作为转载者还是有一个困惑:一篇、两篇文章没有注明“感谢审稿人”啥的,正常。但是,2000-2009年连续十年的AEF5月刊都没有一篇文章这样做,而当年另一期(11月刊)却基本上注明了感谢审稿人,这如何解释?

另外,可能你这篇不是,但你能说其他的不是?我正在给该期其他作者联系,询问真实情况。你能提供反证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4 09:26:38
5# kimsoozhao
我了解的只有这些,其他情况我确实不清楚。当然,我想你的出发点也是恨铁不成钢,希望国内学术氛围能更好,我想从这个方面来讲我是非常支持的,刊物要想长期办好,必须以质量为准,摒弃关系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