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一向佩服邹恒甫教授,不是因为他水平多高,而是因为他让很多吹牛的海归和土鳖露馅了。在他的批揭下,多少人不断地“修改简历”?哈哈,有意思。邹主编的《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经济金融年刊)在国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还进入了SSCI。这下子就不得了了,在国际化压力下一下想发SSCI的人终于多了一条门道了。看看北大和人大的坛子里,经常有人冒泡说自己刚发了SSCI,多半说的是这个杂志。俺想,不错啊。于是去该刊的网站(
http://www.aeconf.net/)上瞄了一眼,试图发现那些动辄说自己发了SSCI的牛人。一看觉得不太妙,发现“关系稿”不少!
以2009年5月那期为例,一共10篇文章,其中2篇是北大的(龚强等),3篇是人大的(陈彦斌、张成思、龙永红等),2篇是中财的,另外几篇是国外不知名大学的。所有的论文都没有注明“感谢匿名评审人”的字样,有些论文甚至没有题注!懂行的人知道,这绝对不正常。陆续往前看,发现自从2000年开始,每年5月这一期,都是如此。也就是说,该刊大约一半的文章(每年两期)都是没有经过匿名审稿的文章。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猜是会议专刊。但是也没见上面注明special issue或者P&P啊。像AER,每年5月那期都是P&P。国外经济学者在自己的简历或者引用中,一定会注明是P&P,这是起码的学术规范。因为P&P不需要匿名审稿,质量也不能等同于正刊。但是中国人喜欢打擦边球,有几个中国人发了AER的P&P而注明了的?此事有人说过,我不再赘述。但我现在问的是,国内那些号称发了SSCI,拿了3-5万单位奖金的人,你们在简历中注明了是发了《经济金融年刊》的会议专辑么?!
说实话,SCI或SSCI中的垃圾刊物多的是。国内一些单位不分青红皂白,见到SSCI或SCI就重奖。殊不知,SSCI也是分很多等级的。这是一种扭曲的激励,会促使很多人将时间或精力花在一些垃圾英文期刊上。真以为那些刊物的质量超过《经济研究》或《经济学季刊》,恐怕只有外行才会这么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是不是过于崇洋媚外了?
PS:一个财大的哥们向我补充,其实上海那两个红得发紫的青年学者当初在《比较经济学》(JCE)上发表的文章也是会议专刊,不过那期文章是混排的,但还是可以看出来。呵呵。
原文来自:
http://bbs.cenet.org.cn/dispbbs.asp?boardid=92504&ID=41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