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9533 19
2006-04-05

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青木昌彦 奥野正宽

本书以日本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作者运用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论解释日本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准确的说是分析日本经济体制内各相关要素间的有机联系。这方面的分析占了本书的大部分篇章(第一、第二部分),随后在第三部分作者试图推导出现在日本经济体制演化的过程。前两部分属于静态分析,后一部分则更强调动态分析。

作者所用比较制度分析理论框架:制度间的互补性与演化博弈论。前者主要用于分析经济制度的间的依存关系,即一种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依赖与另外一种或几种有效制度的存在;互补性只能说为制度分析提供一个视角,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好要选用恰当的经济学工具,如作者在第四章所用的委托-代理理论,其他的还有团队理论、契约理论以及博弈论等。后者主要用于制度演进及均衡稳定性分析。在分析均衡稳定性时,演化博弈论能提供强有力的说服力,一个稳定的均衡,不仅是个那什均衡,更重要的要经受住细小扰动的干扰,即此种均衡应该是个收敛点。这样在分析制度演化时可以用此工具研究从现有均衡会有可能向那个均衡演变。

日本经济的迅速腾飞,引起人们的很大关注,最主要的是由于国内的很多经济现象较同样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表现出很大的特殊性,比如长期雇佣制,主银行体制等,由此引起作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分析。经济体制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作者恰当选择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思路:经济体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由很多子系统构成(制度),比如企业、金融、政企关系等,这些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即互补的,有些子系统比较“微观”,而有些则比较“宏观”。作者选择企业这个入口进行分析,首先是日本企业较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表现出很强的特殊性;其次,在经济系统中,企业与其他子系统的联系更广泛,或者说处于联系的中心位置。这样,作者首先分析企业内部各种制度的互补性(第一部分),这算是微观层次,然后,又从企业外围入手即宏观层面分析环绕企业的互补结构(第二部分)。当然经济体制不止包含作者所分析的这几方面,但这些是日本与其他国家差异性所在。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分析了日本经济体制的演化过程。经济体制的演化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

第一部分 企业的内部体制

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日本企业内体制,即年工序列工资和晋升、企业特殊技能、长期雇用关系间的相互依存性。在第二章,作者分析企业内的协调方式,根据其建立的模型,共划分出六种信息体制:同化信息体制、水平体制、分权体制、异化信息体制、分散化信息体制、分权体制。这六种体制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信息效率,作者举出日本汽车产业的例子,由于汽车企业内的互补性较强,采用水平信息体制的日本企业与采用分权信息体制的美国企业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同时企业的信息体制又不能独自决定,因为信息体制与社会中的其他体制相互交织,比如人的技能选择。

在第三章,作者主要围绕着人的技能形成与企业内的协调方式选择之间所存在的互补关系进行分析。作者建立的模型以非常简单的形式解释了在一国之中是如何形成了主导行的企业体制,如美国的企业体制与A-均衡相似,日本的企业体制与J-均衡相似,并且在J-均衡下,信息的协调方式以水平体制表现出更高的效率。各种不同的体制都是从某一状态演化而来,初始状态不同,最后演化收敛的方向不同。

前两章作者通过建立模型,对企业以及企业体制进行几本的归类,第四章从企业与职工间的激励与雇佣合同入手,分析不同激励方式下职工的行为,以及为解决激励方式下面临的问题(如由于职工进行环境技能投资而雇主对其支付较低工资)而引入的长期雇佣体制(晋升和年功)。

最后在第五章,作者系统分析了日本所特有的雇佣体制内各项制度的互补性,它们是做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发挥作用的(J形式)。同时,作为采用A形式的美国企业制度,也存在互补性。劳动者的技能选择也与企业的体制形成有效的互补。

第二部分 环绕企业的制度互补结构

日本和美国的汽车产业在零部件自己率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国零部件厂家合并较为普遍,而日本则一直是通过长期的交易关系进行零部件的供给,本书第六章以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这种现象。日本这种零部件厂家间的竞争被成为“面对面竞争”,作者分析了这种竞争的特点(具有作为名次竞争的性质,是管理下的竞争)。作者从投资水平角度分析此种方式较完全竞争能够达到较高的投资水平,同时,从控制竞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探讨了“面对面竞争”是处理取代合并的再谈判要挟问题的一种方法。

在第七章,从日本较特殊的法人治理机构(双向式控制)入手,运用谈判理论(那什谈判解)分析日本这种特殊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并与第一部分的企业内制度相联系(员工对企业环境技能投资、长期雇用关系),认为这种法人治理结构与日本特有的企业制度存在制度互补性。

日本企业组织的重要特点就是团队生产,在这样的组织中,必然会遇到道德风险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引入一个监督者,使其按照相机性治理的规则行事。由于团队成员对企业进行技能投资,一但团队解散将很难在找到合适企业,故相机性治理机制能对团队成员起到激励作用,这也就体现了其与职工雇佣制度间的互补性。为了使监督者保持积极性,必须给予其足够激励,在这里,作者提到给予监督者租金,即通过监督者与企业的长期关系产生的租金来保证。(第八章)

在第八章,作者分析了股东不能作为一个有效的监督者,那就需要重新寻找,作者将目光瞄向主银行体制,在第九章,就着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分析。银行由于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因而具有对企业进行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权力。主银行通过其相机治理的特性,可以说与日本的企业制度(长期雇用下职工对企业的环境技能投资)在制度上存在着互补关系。要使主银行对合理的事后监督在事前给予约定和承诺,应让其因此而获取适当程度的租金,这方面主要通过日本金融当局所实施的金融规制措施实现。(第九章)

在于企业相关的外部因素中,到现在为止,只剩下政府这一重要方面。作者首先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模型,依据三权分立的程度,将政府划分为三类(权威主义、关系依存型、规则依存型政府)。日本政府所属的关系依存型政府不仅对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还缓和了结构调整上的摩擦,对由银行的状态依存型治理结构惊醒了制度上的补充。

第三部分 经济体制的多样性与进化

本部分内容属动态分析的范畴。在第十一章,作者从进化博弈论角度来考察经济体制的形成时,历史条件规定实现什么样的均衡,即所谓历史的路径依赖的重要性。在谈及均衡的演化时,做为社会向更优均衡进化的机制,作者列举了三点:社会中的创意和试验、政府的政策介入、不同社会间的交流。

第十二章回顾从第二次世纪大战前、战时到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的经济历史,也可看作作者运用其前面几章分析结果,对日本这段时间内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进行严密的逻辑推证。这里,给我的很大启示就是制度间互补性的重要意义,以后如做这方面的研究,青木算是给我们做了个很好的示范。

在最后,作者通过阐明比较制度分析的经济观(多样性、进化的观点)进行整体总结。在讲述经济体制变革时,他提到了些困难产生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制度间的互补性,这是我们联想到我国的改革过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需要对整个社会的体制进行适应性变革。改革是有成本的,如何低成本的实现哪?作者认为应该找出经济体制中最有影响力的制度机构,从它入手进行改革。反观我国现在的改革措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确到现在才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在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大各项中,政治体制改革已被提上日程。

这篇读书笔记是我刚读完这本书写的,写完后感觉对书内容的理解仍不是很深,甚至可能存在错误,在此希望看过本书的朋友多批评、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4-5 10:41:00
谢谢楼主分享的CIA读书笔记,奖励金钱50、经验50、魅力1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5 12:37:00
向楼主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3 21:56:00
向他们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9 23:00:53
楼主真强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 08:25:54
楼主能看完已经很强大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