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幸参加了两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感触很多,但是本人很懒,从来也没有好好去总结一下。现将能想到的地方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于准备参加挑战杯的朋友们能有所帮助。
第一次参加“挑战杯”是在大三,2008年第六届。当时对挑战杯还是抱着很敬仰的态度,但是因为平时太爱玩,而且当时也在准备考研,所以比赛准备得很仓促。那时自认为能力很强,就找自己关系比较好的朋友组队,自己也理所当然地当了队长,朋友虽然来自不同的专业,但是出发点没有想过什么优势互补。基本从选题、市场调研、计划书撰写、PPT制作以及种种琐碎的事都是自己一个人包办的。对于参赛是很有激情的,但是态度很不端正,值得庆幸的是自己的运气比较好,从院选拔、校选拔、省初选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但是最后败了省决赛上,拿到了省银奖,没进国赛,不过大家也都很满足了,毕竟没有付出那么多。第一次参赛做的是服务类项目,我觉得服务类项目选题很重要,要让评委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果选题不好,再好的项目也很难激起评委的兴趣。当时我选的是做传媒,大致很像当时的亮角落传媒,那时亮角落也是刚刚有些规模,目前这类传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但在当时评委还是很欣赏的。当然好的创意也不是唯一的成功因素,我们普遍犯得一个错误就是想法太天马行空,创意的来源可能要靠我们出色的想象力,但是落实到实施步骤上,不切实际的想象是大忌。新型事物的推广需要很多步骤,每个步骤要花多少钱,做多少事,如果保护商业模式不被copy都是需要仔细去想的。服务类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一般比较小,但是推广费用花费大,如果撰写可信的财务报告很重要,当时省决赛答辩的时候,宋文明(赢在中国第一季的冠军)就一直盯着我们的财务看,因为市场推广写的很花哨,但是财务做的很水。第一次参赛像是一场游戏,大家都很开心。
第二次参加挑战杯就是现在,2010年第七届。这次挑战杯我不是队长,从另一个角度体验团队合作。我们这次做的是产品类项目,纳米光催化空气净化器。这次我们真的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上面,从选题(当时从学校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研究所挑了一百多个项目,终于选择这一个),到现在进省决赛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几乎每个星期都开会。当然我们从来也都很自信,学校选拔竞争很激烈,但是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会被淘汰,包括省赛选拔我们也觉得基本上不存在悬念,当然我们的感觉都是正确的,我们很顺利地进了省决赛,对进国家赛也是很有信心。关于产品类项目,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第一,参赛产品基本上都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所以创新性是不缺乏的,评委一般不会质疑产品的创新性;第二,很多团队的技术在某方面的优越性是有代价的,举个例子,不乏有很多关于太阳能的产品(柔性太阳能电池、太阳能板材、玻璃等),但是这些清洁、便捷的太阳能产品大多是以光能转化效率不足为代价的,评委往往会关注产品的功效,应该说功效决定了产品的适用性。很多团队也将国外先进产品国产化,竞争优势是低价,但是代价也是功效低;第三,大多团队拿着实验室产品去参赛,这就存在一个能否规模生产的问题。实验室技术往往是在一个很苛刻的环境下完成,但是能否将该技术产业化是一个疑问。第四,产品类项目不应该太关注于技术,市场营销也是半壁江山,我在团队里负责整个市场运营部分,团队也很重视这一块,我们的市场分析,战略规划,营销管理等占了很大的篇幅。营销本身是一门艺术,如果营销描述的中规中矩那是每个团队都能做到的,不会给项目增色。因此营销要有主线,有亮点,要让评委觉得你的营销方案不是换谁都能做的,意思就是只有你们才能做好。
关于两次比赛的不同身份。第一次是当队长,虽然自己包办了很多事,但是作为队长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果时刻保持大家对于比赛的积极性,队长真的很累,在一个非正式组织里,约束大家不是靠严格的规章制度而是要靠个人魅力。第二次当队员,觉得最重要的是配合队长工作,不要跟团队的其他人抢功,对自己的工作不要太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要善于与大家分享。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一些总结性的想法,关于计划书怎么写,PPT怎么做,朋友们一般应该都知道,现场答辩部分以后再补充。暂时先说这么多,以后有什么想法再补充,也希望跟朋友们交流。支持新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