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上市国有企业建立背景、功能作用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我国上市国有企业战略发展的特殊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上市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政资不分、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凸现出来。在此情况下,重新调整上市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创新上市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市国有企业战略重整与创新路径
目前,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战略障碍有:①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②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完善;③国有资产流失严重;④资产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⑤虚假陈述、利益转移和内幕交易仍然存在。
经分析可知,这五大战略障碍,其实都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过度而导致的。其结果使得我国上市国有企业既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营和管理体系,更不能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而发挥自己的战略优势,以致难以把握市场机会,实现健康成长。
因此,为了克服战略障碍,形成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社会变化的综合实力,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应加强战略重整,实现战略创新,并从结构管理战略、资产风险管理战略、内部控制战略三个方面寻找变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如图1所示。

其中,结构管理战略是指上市国有企业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平衡机制和监管体系等措施达到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的管理行为;资产风险管理战略是指通过建立资产风险防御系统等手段来控制和减少资产风险的发生;内部控制战略是指通过保证会计信息正确、财务活动合法及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等策略来维护资产完整,实现经营目标。
三种战略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动态结构,上市国有企业在战略重整与创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好三者的匹配,以形成战略合力。同时,三种战略的实施都要以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尽力打破原有的不适应上市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瓶颈,不断增强上市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
战略突破路径一:构建结构管理战略体系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制衡机制
目前,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国有股比重偏高、所有者严重缺位。为此,上市国有企业可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建立产权明晰的法人主体等举措来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具体可从多元化、分散化、法人化等方面着手。比如,当务之急应大力发展有效投资者,即对公司管理者的行为有自觉制约能力的投资者,包括有效的私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等等。考虑到国有资产、国有股的复杂性,当前可先开始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增量资产投入,而增量资产投入都是能落实到自然人身上的个人产权资产,都是以自然人自己的资本来承担风险的。这样,这些投资者就有获得企业控制权、加强与政府博弈、促使政企分离的动力。
同时,上市国有企业还需完善公司组织制衡机制,积极推进公司重大事项由社会公众股东表决的制度建设,以有效制约国有控股公司管理层滥用其实际控制权,达到保护上市公司及国有股东利益的目的。
2.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上市国有企业需要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具体策略有:
首先,围绕国有资产出资人更好地依法履行职责,积极推进《国有资产法》的修改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方向,更加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其次,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相应机制,确保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依法有序地进行;再次,在加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监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国有股份的有序流转和重大资产重组行为的规范运作,强化国有资产的交易监管;最后,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方法,逐步实现精准考核,有序推进经济增加值考核,不断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力保国有资产监管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3.重视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改革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报酬较低,报酬结构过于单一,对其起不到长期的激励作用。为此,上市国有企业应大力改进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方式,让他们更加注重远期利益,最大程度地减少造假的动机。
为了使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长期权益、股民利益始终保持一致,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对经营管理者的考核和奖励指标不仅应从当期会计信息来衡量,还需结合期权、股份等。同时,应确定合理的任期,并重视对经营管理者的非物质鼓励。
战略突破路径二:实施资产风险管理战略新机制
1.积极构建资产风险管理系统
为了提高资产风险管理的实效,使风险预防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应积极构建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资产风险的管理系统。具体策略有:
首先,根据资产风险管理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设计高效的管理流程;其次,在经营过程中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构筑统一的风险监测管理平台,建立全面的风险监测、分析和管理模块,并通过模块间的统一协调,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防御体系;最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资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打造强大的风险管理支撑体系。
2.有效实施资产风险监督和信息披露监管
为实施有效的资产风险防控,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资产风险管理的监督检查。具体策略有:
首先,强化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增加内部审计频率,扩大审计工作覆盖面,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其次,加强业务流程检查,尤其是要对易发案件的薄弱环节、要害部位实施严格审查,对高风险的重点业务和重要人员进行认真监督;再次,建立动态化的信息披露监管,不仅赋予证券交易所对造成上市公司国有资产流失的处罚权,还要鼓励他们积极运用现代技术,铺建信息披露的快速反应通道,以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最后,进一步完善与监管机构、公安、审计、监察等部门的反欺诈合作,加强社会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增加市场的透明度。
战略突破路径三:推进内部控制战略创新
1.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
为了克服内部控制权过于集中、董事会和管理层人员过度重合以及所有权、经营权和控制权混乱不清等弊端,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应建立三权分立的内部均衡机制,将控制权从所有权和经营权中分离出来。具体策略有:
首先,建立针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的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制度,定期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直接反馈给公司决策人,以及时发现企业问题,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其次,迅速引进独立监事制度,使监事能在内部监事的原有框架内起到独立行权的示范作用,同时辅以有效的相互监督机制,从整体上推动我国监事会监督机制和企业内控体系的完善。
2.着力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为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应着力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具体策略有:
首先,抓好关键人,如分支结构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其次,把握关键部位,如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再次,管好关键物件,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最后,控制住关键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等。
3.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素质
为了更好地监督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应全面提高内控人员的素质。具体策略有:
首先,加强业务培训,及时更新观念,使内控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控制技术,具有较高的管理控制能力;其次,合理地测算出控制成本与企业利润的关系,实现内控效果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最后,提高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建立严密的网络管理系统,为企业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同时还可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对企业各个部门起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
作者:谢泗薪 李荣 来源:《企业研究》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