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论
生活的意义在于体验变化,而获得变化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对现有生活的改变与创新;二是增加个人的生活情趣与知识,从而能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找到更多意义。
幸福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时的一种感受,其过程就是找到感兴趣的生活变化并强化印象。
对于生活的意义,不同的人与不同时代的人也有不同的答案。在传统落后的社会,象传宗接代、丰衣足食、或者光宗耀祖等,就是人们生活的目的与意义,而现在,我们感觉到了一个基本的、抽象的生活意义,那就是美好的感受,即幸福。
谈到幸福,人人都有亲身体会与各自的见解,都能从具体的家庭、工作与一些爱好上说出许多道理来;但这些都是从具体与表面的生活认识,不可能形成系统的思想与理论而对生活有多大的帮助。
普遍而公认的幸福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感受,即人们每天能找到自己高兴、有意义的事作就会产生幸福感。然而,满足的实质是什么、过程如何、人们如何对待等,是需要、也是可以作更多说明的。
从各种资料与信息来看,人们也开始关心与重视生活的幸福,问题在于什么是幸福,人们应如何使其一生获得更多的幸福,如何使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并保障生产与社会的发展能有效地增进每个人、每代人的幸福,这的确是一个复杂而艰难课题,也是生活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显然没有一个直接而简单的答案。
生活就是需要满足的过程,人的需要有两种:一是生理上机械与周期性活动所形成生存需要,其特点是稳定性与重复性,如人感到饥饿就会产生对食物的充饥需要,可隔了一段时间后人体又逐步产生饥饿感,于是再次产生同样的食物充饥需要;人脑需要周期性的工作、娱乐与休息等,是一种不断重复地能量消耗与补充、工作与恢复的循环过程。
二是人的情感表现出对变化的需要,它首先表现为对环境感官的需要,如对物质存在的形状、颜色、味道、声音与运动变化的感受,对动植物的生长观察、各种游戏与对新颖事物的体验等。
其次是理解需要,表现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创新的追求等。人的感官需要不断变化的物质与环境的刺激,而理解本身就是对新事物的追求,是对感官刺激的进一步的、抽象的反应。这就是说,对于生活的变化,人们可以感官与理解两个方面来体验。
从理论上讲,机械与重复性生活是一种习惯与本能行为,就象植物不断把水与营养吸收而生长一样,是动物最简单、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活动形式,而人的感情所表现出来的对变化的感官与理解需要,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然而,没有生存与生命,人的享受与意义就无从谈起,因而说重复性的生存需要满足是手段与过程,而感受变化、体验新事物才是生活的意义与目的。
因此,重复性生活无幸福感,那为什么又是人类所不可缺少与必须的呢?我们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因此失去享受的机会,如人们不会因为能说话而感到幸福,但会为不能说话而失去表达与交流的机会痛苦。
反过来想,假设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内容也能给人幸福,人们能从重复的、必须满足的生活内容中获得幸福,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幸福的,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内容在不断增加,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人的生活目的就是为了幸福,假设人人都能从现有的生活中获得很大的幸福了,就不会去追求创新与变化,社会发展的动力就越来越小,甚至不会再有发展进步了,这简值不可思义。
一事物给人的感官刺激与理解,都是相对一定时间而言的,或者说事物的新颖性是随时间逐步递减的,即不断的感受会使新颖性事物变成习惯与自然,人的情感会逐步变得麻木而失去感觉,尽管有些事物对人的刺激会很大,带给人的兴奋时间很长,如一个穷人突然获得较大的财富与地位,但终久会趋于平静。
因而人们要想获得更多、持续与稳定的幸福,就必须不断获得能给人某种可满足的新事物,有持续的生活变化供人们感官、理解。显然,若生活的环境相对稳定,新事物形成的代价将会逐步增加,生活的无聊就难免。
我们常说人有好奇与娱乐的本能,所谓好奇,就是人们追求变化、探索事物新意的欲望表现;而娱乐是人们以变化为乐趣,如游戏、聊天、表演与旅游等,它们都是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变化的心理表现。
动物都有一种本能对新颖性事物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这是由于动物在原始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必须随时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而对反应的激励自然是获得安慰、兴奋,而不能对环境作出有效反应,就面临痛苦与灭亡。
变化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避开危险、把握机遇是动物的本能要求,而人类还在对环境变化的有效反应中形成了满足与自信的快乐感情,并发展、演变成以体验变化为乐趣而追求变化,这就是人类幸福感的本质与生活的意义。
人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生活变化的刺激,一旦这种刺激停止,人的思想就会衰退,情感就会枯竭,人的生活也就不存在了。
追求变化是人类生活目的与实质,人的各种行为也由此得到解释。如安全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延长生命周期以获得更多的新事物享受;人们对地位与财富的追求,是为了生命得到更多保障与更有利于创新、变化,如受更多人尊敬的体验,更多的随心所欲;生活需要交流,是从交流的动作语言中获得变化的刺激、传递生活的变化,而交换就更明确了,那就是互通对自己有变化刺激的物品。
人的感官与理解,都是从变化开始,没有变化与新颖性刺激,人的感官与理解就难以进行、其存在也就没有必要、发展也就不可能。
这种对变化的情感与追求必然促进人的思想,即如何使环境的变化对自身有利,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新事物体验,这就导致了人类冒险与创新精神,也就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原因。
同时,人类的这种内在需要,促进了群体与社会生活的冒险与创新文化,即创新与冒险能获得同伴、社会的奖赏,如大家的赞扬与尊敬,或者获得选择食物、物品与伴侣的优先权等。相反,儒弱、胆小与无为就会被大家看不起,其地位与财富就少。这就是说,群体生活促进了人类追求变化与发展心理。
人类从为了生存而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到以追求变化为享受的心理过程,也体现在人的生物进化与基因的演变过程。
英国研究人员在用脑部扫描仪测量血流时以发现,当实验对象在受到控制的实验中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物体时,一个被称为腹侧纹状体的脑部区域会变得更加积极,腹侧纹状体通过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参与脑部的奖赏机制,而人们在变化的环境与冒险中就会产生这种物质,科学家认为,存在这一古老的奖赏机制表明,体验未知事物具有一种进化上的优势。
人们获得新颖性事物刺激与享受,一是感官,如物质形状、味道、运动等变化等的反应;二是理解。理解是对感官的进一步认识,如对经历的总结、对新事物功能意义的感受等。理解是指在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发现事物多种与多程次抽象功能的过程。
感观是对形象物质存在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常常是不需要人们付出代价的,而理解是人们对现有的生活对象作进一步抽象认识的过程,是人的意志控制与代价付出的行为,但内容丰富而潜力巨大。
如我们到一地方吃饭,饭的样式、味道与品种的不同我们很容易感官到,并获得很直观的享受,相反,对就些不同的饮食文化、各种营养的理解就要复杂抽象得多,也要丰富得多,从而理解所带来的变化享受潜力也大得多,但要获得这种理解享受也困难得多。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一个人可选择的生活内容有限,且把感情停留在直接的感观享受上,就会很快的感到空虚、无聊与不安,因为人与人类对物质的感官享受能力与消费速度远大于其供给能力与速度,以感官的变化来获得幸福肯定是不稳定的。
如小孩的玩具多固然可获得很多感觉享受并在同伴的炫耀中获得精神满足,但是,当小孩很容易获得各种玩具,而大人也往往缺少引导,从而小孩很容易停溜在毫无目的与意义地各种感官享受中,即小孩因缺乏理解与联想能力,对一定玩具所产生的新鲜感受会很快消失,有限的玩具最终会令他们失望与无聊,同时性格还会变得脆弱而冲动。
相反,人们认真、热情地享受生活、感受生活内容,如小孩有目的的玩耍玩具,能从中提出问题,能从同伴的玩耍与交流中获得启发与乐趣,能在同样的玩具中产生更多的创新,对小孩的生活乐趣与成长都很有利。因此,大人的引导与小孩情感与知识发展就很重要。
又如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喜欢诗与画,在于其农业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对有限,人们强调“境由心生”,自娱自乐而幸福无穷------摘“生活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