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777 5
2010-05-18
幸福论

生活的意义在于体验变化,而获得变化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对现有生活的改变与创新;二是增加个人的生活情趣与知识,从而能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找到更多意义。
幸福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时的一种感受,其过程就是找到感兴趣的生活变化并强化印象。

对于生活的意义,不同的人与不同时代的人也有不同的答案。在传统落后的社会,象传宗接代、丰衣足食、或者光宗耀祖等,就是人们生活的目的与意义,而现在,我们感觉到了一个基本的、抽象的生活意义,那就是美好的感受,即幸福。
谈到幸福,人人都有亲身体会与各自的见解,都能从具体的家庭、工作与一些爱好上说出许多道理来;但这些都是从具体与表面的生活认识,不可能形成系统的思想与理论而对生活有多大的帮助。
普遍而公认的幸福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感受,即人们每天能找到自己高兴、有意义的事作就会产生幸福感。然而,满足的实质是什么、过程如何、人们如何对待等,是需要、也是可以作更多说明的。
从各种资料与信息来看,人们也开始关心与重视生活的幸福,问题在于什么是幸福,人们应如何使其一生获得更多的幸福,如何使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并保障生产与社会的发展能有效地增进每个人、每代人的幸福,这的确是一个复杂而艰难课题,也是生活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显然没有一个直接而简单的答案。
生活就是需要满足的过程,人的需要有两种:一是生理上机械与周期性活动所形成生存需要,其特点是稳定性与重复性,如人感到饥饿就会产生对食物的充饥需要,可隔了一段时间后人体又逐步产生饥饿感,于是再次产生同样的食物充饥需要;人脑需要周期性的工作、娱乐与休息等,是一种不断重复地能量消耗与补充、工作与恢复的循环过程。
二是人的情感表现出对变化的需要,它首先表现为对环境感官的需要,如对物质存在的形状、颜色、味道、声音与运动变化的感受,对动植物的生长观察、各种游戏与对新颖事物的体验等。
其次是理解需要,表现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创新的追求等。人的感官需要不断变化的物质与环境的刺激,而理解本身就是对新事物的追求,是对感官刺激的进一步的、抽象的反应。这就是说,对于生活的变化,人们可以感官与理解两个方面来体验。
从理论上讲,机械与重复性生活是一种习惯与本能行为,就象植物不断把水与营养吸收而生长一样,是动物最简单、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活动形式,而人的感情所表现出来的对变化的感官与理解需要,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然而,没有生存与生命,人的享受与意义就无从谈起,因而说重复性的生存需要满足是手段与过程,而感受变化、体验新事物才是生活的意义与目的。
因此,重复性生活无幸福感,那为什么又是人类所不可缺少与必须的呢?我们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因此失去享受的机会,如人们不会因为能说话而感到幸福,但会为不能说话而失去表达与交流的机会痛苦。
反过来想,假设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内容也能给人幸福,人们能从重复的、必须满足的生活内容中获得幸福,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幸福的,因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内容在不断增加,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
人的生活目的就是为了幸福,假设人人都能从现有的生活中获得很大的幸福了,就不会去追求创新与变化,社会发展的动力就越来越小,甚至不会再有发展进步了,这简值不可思义。
一事物给人的感官刺激与理解,都是相对一定时间而言的,或者说事物的新颖性是随时间逐步递减的,即不断的感受会使新颖性事物变成习惯与自然,人的情感会逐步变得麻木而失去感觉,尽管有些事物对人的刺激会很大,带给人的兴奋时间很长,如一个穷人突然获得较大的财富与地位,但终久会趋于平静。
因而人们要想获得更多、持续与稳定的幸福,就必须不断获得能给人某种可满足的新事物,有持续的生活变化供人们感官、理解。显然,若生活的环境相对稳定,新事物形成的代价将会逐步增加,生活的无聊就难免。
我们常说人有好奇与娱乐的本能,所谓好奇,就是人们追求变化、探索事物新意的欲望表现;而娱乐是人们以变化为乐趣,如游戏、聊天、表演与旅游等,它们都是人们在生活中追求变化的心理表现。

动物都有一种本能对新颖性事物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这是由于动物在原始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必须随时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而对反应的激励自然是获得安慰、兴奋,而不能对环境作出有效反应,就面临痛苦与灭亡。


变化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避开危险、把握机遇是动物的本能要求,而人类还在对环境变化的有效反应中形成了满足与自信的快乐感情,并发展、演变成以体验变化为乐趣而追求变化,这就是人类幸福感的本质与生活的意义。
人的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生活变化的刺激,一旦这种刺激停止,人的思想就会衰退,情感就会枯竭,人的生活也就不存在了。
追求变化是人类生活目的与实质,人的各种行为也由此得到解释。如安全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延长生命周期以获得更多的新事物享受;人们对地位与财富的追求,是为了生命得到更多保障与更有利于创新、变化,如受更多人尊敬的体验,更多的随心所欲;生活需要交流,是从交流的动作语言中获得变化的刺激、传递生活的变化,而交换就更明确了,那就是互通对自己有变化刺激的物品。
人的感官与理解,都是从变化开始,没有变化与新颖性刺激,人的感官与理解就难以进行、其存在也就没有必要、发展也就不可能。
这种对变化的情感与追求必然促进人的思想,即如何使环境的变化对自身有利,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的新事物体验,这就导致了人类冒险与创新精神,也就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原因。
同时,人类的这种内在需要,促进了群体与社会生活的冒险与创新文化,即创新与冒险能获得同伴、社会的奖赏,如大家的赞扬与尊敬,或者获得选择食物、物品与伴侣的优先权等。相反,儒弱、胆小与无为就会被大家看不起,其地位与财富就少。这就是说,群体生活促进了人类追求变化与发展心理。
人类从为了生存而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到以追求变化为享受的心理过程,也体现在人的生物进化与基因的演变过程。
英国研究人员在用脑部扫描仪测量血流时以发现,当实验对象在受到控制的实验中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物体时,一个被称为腹侧纹状体的脑部区域会变得更加积极,腹侧纹状体通过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参与脑部的奖赏机制,而人们在变化的环境与冒险中就会产生这种物质,科学家认为,存在这一古老的奖赏机制表明,体验未知事物具有一种进化上的优势。
人们获得新颖性事物刺激与享受,一是感官,如物质形状、味道、运动等变化等的反应;二是理解。理解是对感官的进一步认识,如对经历的总结、对新事物功能意义的感受等。理解是指在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发现事物多种与多程次抽象功能的过程。
感观是对形象物质存在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常常是不需要人们付出代价的,而理解是人们对现有的生活对象作进一步抽象认识的过程,是人的意志控制与代价付出的行为,但内容丰富而潜力巨大。
如我们到一地方吃饭,饭的样式、味道与品种的不同我们很容易感官到,并获得很直观的享受,相反,对就些不同的饮食文化、各种营养的理解就要复杂抽象得多,也要丰富得多,从而理解所带来的变化享受潜力也大得多,但要获得这种理解享受也困难得多。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一个人可选择的生活内容有限,且把感情停留在直接的感观享受上,就会很快的感到空虚、无聊与不安,因为人与人类对物质的感官享受能力与消费速度远大于其供给能力与速度,以感官的变化来获得幸福肯定是不稳定的。
小孩的玩具多固然可获得很多感觉享受并在同伴的炫耀中获得精神满足,但是,当小孩很容易获得各种玩具,而大人也往往缺少引导,从而小孩很容易停溜在毫无目的与意义地各种感官享受中,即小孩因缺乏理解与联想能力,对一定玩具所产生的新鲜感受会很快消失,有限的玩具最终会令他们失望与无聊,同时性格还会变得脆弱而冲动。
相反,人们认真、热情地享受生活、感受生活内容,如小孩有目的的玩耍玩具,能从中提出问题,能从同伴的玩耍与交流中获得启发与乐趣,能在同样的玩具中产生更多的创新,对小孩的生活乐趣与成长都很有利。因此,大人的引导与小孩情感与知识发展就很重要。
又如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喜欢诗与画,在于其农业社会的发展变化相对有限,人们强调“境由心生,自娱自乐而幸福无穷------摘“生活学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18 10:22:05
我很赞同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8 10:24:21
可以再排版一下,太乱了,虽然说挺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8 10:44:59
回复:谢谢,这是初稿,正在修改,但文采不好。
继:因此对一物品,当我们仅仅注重设计性能与有形功能,我们可能很快就会感到意义的单调,而当我们能从中找到生产的艺术,或者赠送给更需要它的人以实现自己肋人为乐、实现社会和谐,或者把它变成人人都能欣赏的东西,人们从该物品中找到的意义与乐趣就丰富多了。
理解不仅仅是寻找与发现,它还强调抽象的“创新”,对于一个令人厌倦的单调、平淡的工作,若我们赋予新意,就会有热情。如理发过程一般比较单调,这时相互交流,探索与理解各种发形的意义,就会很有趣。或者产生以一种感觉,一种联系,象"这是上帝的意志与神圣标志"等,可能就会激发人的热情。
相对于感官的被动接受,理解则是一个主动的寻找过程,是人们在现有的感官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认识与代价付出的过程,且同样的生活内容与感官物质对象,人们为不断获得的创新理解所付出的代价是逐步增加的。
人人都能从一生活对象中寻找、发现其各自不同的感受,其代价也因人而异,但总的表现为当生活环境一定,则人们要从中获得的享受会日益困难,代价越来越大。因此,为了使人们更自然、容易地找到更多的生活意义与乐趣,社会发展就是一种必然。
从另一方面看,当一个人的情感越丰富,思想与知识越强,自然对事物的间接与隐蔽功能的认识代价越小,从而由此可获得较多的意义发现与享受,反之亦然。这就是生活幸福获得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情趣、知识与思想,表现为人们对同一生活环境与内容所能产生多少变化的感受能力。
假设一个人走进一新的生活社区,可能有二种表现:一是好玩而兴奋,如与人聊天、下棋、欣赏花草等。二是无聊,对新环境一点不感兴趣,甚至感到不适应。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生活行为的区别呢,这就是情感与知识差异,前者因有丰富情感而易产生欲望与激情,而知识不仅有利于新事物的发现,也降低了事物意义寻找的代价。如懂得花草知识可以更多与更长时间的观察,可以找到更多的话来交流,可以此来赢得威望与尊敬等,这些都延长了他的生活热情,并增加了获得幸福的机会。
显然,一个人情感贫乏,对这不感兴趣、对那也没有好感,或者感兴趋后又因缺少相应知识与经验而理解困难,自然其生活乐趣就少。
总的来说,人们都能从丰富的、感受代价较低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新颖性生活内容。因为生活的变化无时不在,无地不有,它比人们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象吃饭,尽管我们天天在重复这种表面相同的充饥,但内容与情感在不断变化,如吃的味道、样式与环境,或是品种的不同,也有随机的社会、生理的变化而导致感觉的不同,或者因心情好突然感到一种独特味道与样式给人带来刺激,或者人的心情好,今天能更仔细体会其味道,或因人们刚从一资料上了解到一食物的生长特点、产地文化、与该饮食有关的营养报导而产生新感受,或者发现有人吃不饱,从而为自己的幸运感到刺激等等。
因此,生活的变化是绝对的,是无时、无地不存在的,关健是人们去感受没有,以及你能感受多少。如植物总在不断繁殖、生长与衰老死亡,你可能毫无感觉,而如果你去观察与思考,就需要你有相应情趣,需要你有耐心,需要你付出时间与精历,需要你有相应的知识与思想水平,且当你的知识与情感越丰富,也有时间,你就能找到更多的感觉与意义。
我们可把人们获得变化与新事物享受的途径分为三类,一是财富与地位的改变中获得,如购买汽车、吃穿物品与职位提高等,即人们生存、享受与娱乐的物质产品。
二是自然环境,如气候、山川与花草等。自然环境也是因地、因时而不断变化的,人们从中获得的刺激与享受是无穷的。
三是从群体与社会生活中、从人与人的交流中发现生活意义与乐趣、感受他人不同的环境与生活等。
在这三种新颖事物的获得途径中,财富与地位的获得似乎是有限的,也常常很艰辛、压力与失败,而在自然环境与交流、交往中的获得的机会就平等、容易而丰富得多。
以财富、地位发展来实现幸福,是人们首要的、也是最容易产生欲望,因为这是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的享受资源:它给人带来的不仅是有形的享受,还有其感受的方便而容易产生的联想比较所给人带来较多的意义,如个人能力的显现、别人的羡慕与信任,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便等,但实事证明这种享受资源是很有限的,因为持续不断的改变意味着压力与失败痛苦,且它所给人带来的兴奋与享受是暂时的,而缺陷也是多方面的。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由于财富与地位是一个公认与容易感受的东西,特别是对财富的情绪化竟争中加深印象,人们难以作其它思考,情感陷入误区,似乎财富与地位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财富与地位,于是人们追求财富与地位,可能仅仅是为比别人多、比别人高,整天劳累于财富的增长,地位的提高,以此来获得表面的、直接的感观享受,并忽视与恶化更有生活意义的人际关系意义,失去道义、亲情的危险等,如处处与人比较得失,陷入无休止的竟争,而竟争不可能一致顺利,最终使人处于不安与痛苦中。
由于直观、有形的社会生活不仅给人直接享受,同时是人人竟争的有限资源而体现更多的意义,如成功感、有利的比较影响而带给人的享受与幸福更大。然而,任何人要不断地改变与增加这种有形与共同的生活内容,其能力与条件都是有限的,其行为的经济性都是暂时的、逐步减少的。
这时,若人们能从财富与地位增长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意义,如资助失学儿童而从儿童的快乐健康成长中获得一种享受;改善环境与成立某种发展基金以获得社会意义、能从帮助别人的成功中获得享受与满足等,其财富与地位的意义就很大,生活乐趣与热情就不至于轻易消失,人们对有形物质与财富的追求压力也就会减轻,幸福就能更容易获得。
但不管个人成功与否,都必须更多地靠个人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体会随机、自然的变化,靠朋友与亲人的交往等更丰富、“廉价”的社会生活来获得生活享受,而这种享受与幸福机会是很多的,也很平等。
任何人不管环境与地位如何,其生活都在不断变化,因为社会在变、自然在变、人的生理与情感在变,因而人们从中获得的感受也在变,只要我们留意身边的这些变化,我们也能乐趣无穷。
在这个繁荣、发达的社会,人们常常匆匆忙忙,追求一些形式化的、技术与数量化的物质,而这些恰恰是人们容易感受、资源有限与大家都需要的,由此给自己增加各种压力、紧张而失去体会、享受身边的事物,不在意生活的细节与过程,与亲人、朋友的交流与交往少了,与人分享的机会少了,故其表面的富足内心却显示出贫乏、单调与空虚,幸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减少。
一般情况是,一个社会、一定环境所给人的感受机会与享受替力是一定的,且这个量因人的知识与情感的不同而不同。
人的生活首先是从直接与形象化的事物及功能享受开始,这样人们获得享受最容易、即最经济。然后人们开始寻找、发现一些间接、隐蔽的事物及功能,由于这种寻找与发现对人的行为有要求,故可能构成劳动厌倦与代价,且人们从中获得的享受量与行为经济性是逐步递减的,即收益递减而付出递增,至到时间安排完为止。
不过,由于人的生活与生命时间有限,人们往往在任何时候与情况下都能找到些有意义的生活事物。
尽管有的人更幸运,能更大范围地改变生活与环境,实现有目共睹的社会地位与财富,能在更长期地生活得轰轰烈烈,但最终都可能会过一种稳定与重复性的“平淡”生活,特别是在竟争及反复“博奕”后人人都找到一个“稳定”的生活方式。
但不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如何,也不管其作什么工作、或有无工作,只要他们长期重复与习惯于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们的幸福感受就与其地位、收入等生活形式无太大的关系,而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情感与心态。而一个人的情感、心态与人际关系决不象财富与地位那样,两极分化,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因而,每个人都最终过上一种不断重复、习以为常的生活,其人的生理与心理就会产生平淡,生活的享受与幸福就会无明显差别而可能趋于一致。这是一种无形的手将人的生活推向平淡与平等中,而不是人们所想象的、象财富与地位那样不平等。因而,“平淡”与“简单”的生活是人们最终必然面对的现实,不承认这个现实,不能平静的面对这个现实,就是自寻烦脑。
或者,人类在工业社会轰轰烈烈的财富追求也是一种暂时现象而最终会趋于平静与平淡呢?应该是这样。
人们习惯于以自己幸福感受来主观评价他人的生活是否幸福,显然这是非常表面与幼稚的看法,而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思想直观而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一个富翁,可能是一百万才能使其感兴趣,即一百万才能构成他有意义的生活内容;而对于一个穷人来说,十元钱就成了他的追求。于是富翁从一百万中获得的享受与穷人从这十元中找到了的生活意义与乐趣相当,而穷人获得十元钱并不一定比富翁难,也就是说穷人获得幸福感受的能力与机会并不小于富翁。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不管他是农民还是工人;也不管它是一个穷人还是富人等,这对他本人的生活幸福与否并不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忙碌,为不同生活追求的成功与失败而感到幸福与痛苦。富人可能不理解,穷人为有稳定的吃、穿而感到特别的幸福与满足,而穷人也常常不会理解,富人在拥有巨大的财富时,还会因政治地位、或更多的财富追求失败而痛苦不已,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穷人所追求的吃穿、富人所追求的财产与政治地位看作是相同的享受。
仅仅根据人的生活水平与形式是无法评估其幸福的,更不会存在一个公认、明确的,可用来恒量他人幸福大小程度的标准,因为人们不能对各自的生活意义与乐趣进行比较。
然而,一个共同的生活幸点就是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更新与改变生活以求获得新感受。显然,当一个人的生活内容更新量太低,对生活中所感受的事物太少,人们就会觉得生活太平淡、无聊,且再有减少时的比较负面影响而会使人感到对生活的厌倦与痛苦。
而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发展物质文化生活,培养与提高人的情感与知识,同时社会能提供一个开放、平等与自由的环境,使人们有更多的生活可选择、能选择,这样人们的生活幸福及增长才有更多机会与可能。
在传统落后的农业社会,即便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的生活享受与幸福获得都不会很强,这首先在于其物质文化生活单调、重复与从众性强,且人们从小就可能被作为生产的工具,其固定的生活行为多,人们可进行生活内容的改变与创新的机会少,从而决定了人们生活中的享受量获得是不可能较多的。
其次是情感思想落后,难以从落后的生活形式中获得很多意义享受。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然灾害、各种疾病与与衰老面前不具有多少抵抗能力,决定了人的寿命短,生活的安全性、稳定性差。
当然,在生活中处于贫穷而能力低下的人来说、或者对于一个落后社会的人来说,虽然其生活水平低下、可供选择的生活内容很少,因而每一较少的新增事物、那怕是些在我们看来是微小的、也是毫无意义的事物,如吃上一次饱的、丰盛的饭,上一次集市,买点用具或者家畜产仔等,可能都会给他们较大幸福,从而其较差的生活环境并不意味着生活幸福同样很低。
而对于开放、现代的工业社会,人的自由与个性从小就受到重视,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给人的行为提供了多而好的选择机会,使人们享受变得容易。且由于自然灾害、各种疾病与衰老对人的损害也由于人的知识与技术进步而大大的减少,人的寿命得以逐步延长,人的生活安全与稳定也有较大提高,这就决定了繁荣、发达的工业社会为人的美好生活提供了好的条件与基础。
此时,若一个人能从最贫困落的农村与家庭,逐步靠自己的努力工作而过上富足的生活,则由于其原有的生活内容单调,生活的享受靠新增事物而增加的机会与潜力会更大。
但是,若社会发展不平衡,机遇不平等,则贫穷对人的生活影响就会很大,这时人们不仅要忍受生活水平的低下,更重要的是比较影响与人为的伤害。如中国农村,财富增长缓慢,人们不安心在家而过上分离与飘荡的打工生活,还要受到歧视与官僚伤害,因此,社会的财富与发展带给他们的不是享受与幸福,而是痛苦。
人们寻找新事物、以变化寻求刺激与享受并不能说明人们喜欢陌生的环境,更不能说明人们喜欢冒险或者愿意忍受一切痛苦,因为陌生与冒险意味着代价的付出,而直接面对痛苦更是人们不愿忍受的代价,除非人们确信有能给人较大满足的享受机遇,否则更愿意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寻找变化与享受,并因担心失去这些享受而变得保守,如对现有家庭、朋友与工作变得更依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8 10:57:36
继续努力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18 12:24:04
赞同部分人的理性精神,但请不要把所有人神化。
我更倾向于我是个小动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