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9386 14
2010-05-18
人大版的《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这一节,所提供的收入分配资料如下表(取自原文)与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洛伦兹曲线所依据的内容和基本原则存在矛盾或相悖的地方。
表 9-1 收入分配资料
人口累积
收入累积
0%
0%
20%
3%
40%
7.5%
60%
29%
80%
49%
100%
100%
其原则和内容如下(取自原文):
一、首先,将一国的总人口按收入从低到高排队(列)
二、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的百分比。例如,收入最低的20%、40%的人口...等等所得到的收入比例为3%、7.5%...(即如上表所示)
三、最后将这样得到的人口累积百分比和收入累积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略,教材上有明示)
下面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原则和内容的前提下,我们来考虑具体的被等人口比例划分的各个收入阶层的收入比例是多少呢?如果根据上图表的收入分配资料则会得出下面的结果:
等人口阶层
0-20%
20%-40%
40%-60%
60%-80%
80%-100%
收入比例分布
3%
4.5%
21.5%
20%
51%
显然处在40%-60%人口阶层的总体收入比例(21.5%)大于60%-80%阶层的(20%)总体收入比例,这显然与原则一的内容是相矛盾的!因为如果严格按照收入从低到高排队的话,那么排在60%-80%(队后边)阶层的总收入应该毫无疑问地大于排在40%-60%(相对靠前)阶层的总收入。


证明如下:设总人口为5*n,(n,n,n,n,n); a i,(i =1~n)表示前20%的人口元素,以b,c, d,e标注的分别代表20%-40%,40%-60%,60%-80%,80%-100%阶段的人口元素;而P()为元素的收入函数。于是按收入从低到高排队便如下表示:
P(a 1)<=P(a 2)<=...<=P(a n)<=P(b 1)<=P(b 2)<=...<=P(b n)...<=...P(c,n)<=...P(d,n)<=...P(e,n)
于是显然得到TP(a,i)(n个元素的收入和)<=TP(b,i)<=TP(c,i)<=TP(d,i)<=TP(e,i),即从40%到60%的人口阶层的收入总和应该小于或者等于从60%到80%的阶层收入。

因此,我的结论是收入分配资料可能有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5-18 23:27:19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0 23:10:03
dddddddddddddddd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2 19:16:11
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4 00:35:55
以上数据只是一个例子,不是真实的统计数据,但数据确实没假设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5-24 14:13:58
多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