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804582-1-1.html
说实话,看了这个帖子里面很多人的评论,我比较感慨。很多人对于出国不再回来的人员都持鄙视态度,我不知道这中间有多少是嫉妒,有多少是真的鄙视。我以前也很鄙视出国不回来的人,可是后来我的看法慢慢的发生了变化。因为社会会告诉你很多东西:
刚开始人们认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们不愿意灭亡,于是选择爆发,结果被做掉。。。
后来人们学乖了,明白了惹不起躲得起的道理,于是“不想在沉默中灭亡,就得在沉默中逃离”。。。
于是对于觉醒的人们来说就只剩下了三条路:
1、永远呆在社会底层并整天咒骂社会的不公。
选择这条路,我的评价就是曹孟德在王允寿宴上说的话:“公等明哭到夜,夜哭到明,竟能哭死董卓?”
2、努力爬到社会上层,奴隶翻身成为奴隶主。
选择这条路,我无话可说,被人欺压就要有朝一日欺压别人?国人之劣根性使然,数千年来虽曾有无数反抗者、改革家,却无几人真正有众生平等之观念,至于为之身体力行者,更无一人。而打着民主、公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旗号最终夺得政权者如何,已无需我多言。
3、努力奋斗,等到条件成熟时,逃离。
这似乎是觉醒的人的唯一选择。不愿意永远被欺压,又不愿意成为欺压者的爪牙,除了逃离,别无选择。
如果有人说,应该留下来努力去改变整个社会,而不是像个懦夫一样逃走。我佩服您的雄心壮志,但要怎么做呢?非暴力的抗争,只会被悄声无息的和谐掉,这类例子数不胜数。而暴力的抗争,我们知道,古时候,叛军手执刀枪斧钺,官军也手执刀枪斧钺,双方实力属于同一量级;而今,叛军手执的还是刀枪斧钺,而官军却是坦克大炮,双方实力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因此,如果说暴力抗争的成功率与科技的发达程度为函数关系,那么它们成反比例关系,当科技的发达程度不断增加的时候,暴力抗争的成功率趋向于0.
我认为天赋人权,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出国不回去的人,和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定居的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大家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那又有什么资格互相指责呢?有人说不爱国的人到哪里都会被鄙视,没错。可是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全国各地的人再爱家乡,到了某个城市还不都得被当成所谓的乡下人鄙视?而且,你在国外说你爱国,人家会尊敬你,你在某个城市说你爱家乡,他们会说那你还不滚回去?你选哪一个?
所以,想出去的人,我支持;能出去的人,我恭喜;想出去不能出去的人,我同情;不想出去的人,我理解;能出去不想出去的人,我佩服。但谁都没有指责别人的权力。。。
PS:在下一些浅见,竟引起诸多反响,实出意料之外。
我仔细阅读了每一篇回复之后发现,很多朋友将我的本意理解为煽动大家出国,进而“顶”、“狂顶”、“我再顶”。。。多谢各位好意,但鄙人虽然也倾向于第三条路,但更重要的是希望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尊重别人的选择。只有一少部分朋友持反对观点,这种一边倒的局面令我颇感不安,因为这种现象本身就能够说明一些问题。民众对社会现状之看法越是如此一致,越是说明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还有一些朋友,将出国等同于忘恩负义,这一点我深感遗憾。难道出去了就不能报答祖国人民了么?君不见每逢国难,海外同胞们慷慨解囊,心系祖国的拳拳之情?报恩有多种方式,并非只有长相厮守这一种。打个比方,一对老夫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远离家乡奋斗,小儿子守在身边。小儿子鞍前马后伺候是孝顺,大儿子每月寄钱也是孝顺,方式不同而已,本质是一样的。当然了,可能有人能举出无数个例子说明父母在这二者之间的偏好,但是两个儿子都在外或者两个儿子都在身边也未必就能让老两口效益最大,都出去了谁伺候?都在身边谁赚钱?当然我这个比方可能不太恰当,我只是力图说明:每种选择都应该被尊重。我们要理解大儿子,也要理解小儿子。
退一步讲,我认为有些朋友“民族主义”情结过深,国家的意义在于让民众享有更好的生活,国家是为了民众而存在,而不是民众为了国家而存在,不能本末倒置。既然要上升高度,那么我建议上升的再高一点,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每个人,不管在哪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回报社会,乃至回报人类。出了国,就算不能为本国人民造福,但未必不能为他国人民造福,这又有何不可?难道非要只可帮自家人的忙,不可帮外人的忙么?这样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未免太狭隘了。。。说到这里,我想起有人曾开的一个玩笑“我支持大家都出国,最好都去美国,越多人去越好。几十年后等人数过半了,投票选个华人总统出来!在全世界都这么搞,几百年后全世界都是中国人的天下。。。”不知道这个玩笑,可让“民族主义者”聊以自慰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