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46 0
2010-05-19
2010年05月19日 07: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 ↓小】 
 一组遭遇拆迁的老人的群像,正在我们眼前渐渐清晰起来。越清晰,越揪心。这些老人,原本活得或幸福,或困顿,或平淡,现在则因为面临拆迁,遭遇了几乎相同的命运。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家和亲人。
  据媒体报道,半年来,已发生多起由拆迁引发的老人死亡事故。最近的一场悲剧,发生在5月10日晚,91岁的福建老人刘线,疑因担心拆迁后拖累子女而喝农药自杀。
    据说在自杀前,老人的儿女正忙着找房子租住,但困难重重。房东不愿租给带着老人的家庭,担心老人万一死在自己的房子里,会“不吉利”。
  试着去揣想一位老人的心境吧。身后的老房子即将不存,安置房尚不见踪影,儿女们虽在忙碌奔波,但始终没有结果。而她,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无能为力。此情此景,难免会令老人觉得自己成为累赘。
  集中的事故,已让我们意识到,在与城镇化相伴的拆迁过程中,老人实际上是最脆弱的群体。以他们的年龄、身体、心理,去承受拆迁中的焦虑和痛苦,实在令人揪心。半年前,吉林一位73岁的老人,就是因拿不出6000元的房租费,趁老伴外出找房子时自杀的。
  那些陪伴他们多年的老房子,即将轰然倒塌。他们能做的,或许只是站在废墟边,与自己的过往艰难挥别。那里,可能有他或她青春年代的爱情、中年时的艰辛、老年时的落寞。不管是什么,这都属于一个垂垂老去的人难以割舍的牵挂。
  但拆迁毕竟来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曾经的故事需要在这里宣告终止。然后,这些孱弱的老人,需要另觅他处,收留自己剩余的人生,在那里迎接新的开始。
  可是对于一个难觅安身之地的老人,开始又在哪里呢?他们的盛年已逝,已无防护之力,未来生活的不稳定性,带给他们的不再是新鲜和希望,更多的是惊慌和无助。
  所以,我们在媒体的报道里读到,刘线的身体本来很健康,但得知要拆迁后一直郁郁寡欢。在她死前三四天,村里人看见,她一直在抹眼泪,时不时念叨着“没地方去了”。
  老房子一旦拆掉,同时瓦解的,还有老人们延续多年的生活和蓄积多年的情感。告别过去固然艰难,迎接未来更是不易。在遭遇拆迁的人群中,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无疑是最弱势者——他们已经不起折腾,失去了身后那座老房子,对很多老人来说,所剩无几的人生似乎也就失去了庇护。
  这房子里,或许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劳作,或许充满了他们生动的故事,又或许仅仅只是一个躲风避雨的住处。但不管怎样,有个“地方”可去,老人心里始终会觉得踏实。
  然而在遭遇拆迁后,这些都不存在了。得到一笔“合理”的补偿——甚至,很多时候并不能被认为是合理的——他们便“合理”“合法”地被推出家园之外。他们的命运,只是他们自己(至多包括他们的家庭及子女)的事,而并不意味着拆迁方及整套拆迁安置机制要负起责任来。
  如此冷冰冰的逻辑,加诸任何人都是说不通的。尤其是当面对这一最脆弱的群体,我们有必要对这种逻辑加以沉痛的检视。
  市场规则或许难以避免功利和冷漠。但社会和人心,必须要有其自身的温情和温度。拆迁安置如何启动、如何执行,尤其是当涉及老人时,在温情和温度方面,容不得漠视和疏漏。
  进而言之,在设计拆迁制度时,是否该专门考虑到特殊人群,比如这些脆弱的老人,以使他们获得足够的保护?如此,那些遭遇拆迁的老人,也许就不会太过郁郁寡欢,也不至于四处苦苦哀求而租不到一处房子。这些老人,一旦“有地方可去”,也许就不会再自视为“累赘”,更不会决绝地自寻死路。相反,他们会在这个社会的人性化制度设计中,感受到人心的温度。
  但愿这不是奢望。但愿少些关于拆迁中老人的揪心故事。王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